2014年12月29日

第八期 共專題 │ 圍城、堵局與突圍 香港七一遊行與主場關站


文/戴瑜慧

2014630日,倉促跳上前往香港的班機,為了隔日的七一大遊行。盛夏的熱氣蒸的人理智昏花,忘了沒有良好規劃和台港來回的時間金錢,只剩下心底最熱切的想法--想知道為何每年遊行的人們總堵在維園、堵在路上、堵到離不開起點到不了終點,想親眼看看一國兩制正式撕毀後歷史的轉捩點,體驗圍城之內的沸騰熱氣。



影像來源/戴瑜慧。被堵塞的維園。

2014年12月26日

第八期 共專題 │ 新聞游擊隊 透視韓國OhmyNews

文/田育志

當跑到好新聞讓記者發出「Oh」的驚嘆,加上「My News」,就成為創立於20002月的「OhmyNews」。以「每位市民都是記者」作為口號的OhmyNews,每日新聞80%由公民記者提供,並將每位公民記者稱為「游擊隊員」,指這群市民是一群小眾、非正統的新聞部隊,用獨特的觀點報導周遭,挑戰傳統新聞。同時,OhmyNews的新聞游擊隊,透過打破當記者門檻、打破新聞稿寫作格式、打破媒體之間的障礙這三種戰術,展開「NGO」(News Guerrilla Organization/新聞游擊隊聯盟)運動。


影像來源/翻攝自網路。OhmyNews網站。

2014年12月22日

【媒改評論】 雨傘創意 激發大學生的香港認同

文/郭良文

今年9月份剛到香港浸會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沒想到三周後竟遇到史上難得一見的首次「雨傘革命」。這個以香港大學生為主導的戰場,加上「佔中三子」(二位學者與一位社會人士)所發起的佔領中環運動,使得這場活動被西方冠上了 The Umbrella Revolution的說法,也帶引了香港走向一場規模前所未見的反政府運動。

圖/郭良文。港人爭普選,防胡椒槍擊兼防雨的雨傘成為爭普選運動主視覺。

第八期 共專題 │ 獨立前行17年 苦勞網另類實踐

文/Brandon

傳統媒體面臨挑戰在21世紀已不是新鮮事。各種新型態媒體的嘗試前仆後繼,目前台灣仍具活動力的獨立媒體,如《上下游新聞市集》及《環境資訊協會》等各有建樹,而《苦勞網》自創辦起歷史最久,是已近成年的17歲。

影像來源/苦勞網。《苦勞網》網站。

2014年12月19日

【媒改評論】 要記者上班打卡的勞檢,這是要逼死誰?

文/劉昌德

柯P開放政府嘗試以iVoting遴選勞動局長,過程峰迴路轉後由長期投入工運的賴香伶勝出。她當選後首次接受媒體訪問公開表示,落實勞動檢查以改善勞工處境;而台灣記者超時工作與過勞的情形很多、且許多在第一線持續付出,所以勞動檢查的首波對象就是媒體業。

攝影/許純鳳。記者隨時隨地都可發稿。


2014年12月17日

第八期 共專題 │ 走出台灣,獨立報導 林冠吟的比利時經驗

採訪/趙于萱、陳芛薇

很多人對「公民記者」的印象,往往限於素人以手機、相機記錄在地事件,然後把影片上傳到網路。不過曾獲得兩屆Peopo公民新聞獎的林冠吟,「公民記者」還有很多不同的實踐與做法。

2014年12月15日

第八期 共專題 │ 記者的獨立之路 《環境報導》朱淑娟

採訪/趙于萱、陳芛薇

穿著白襯衫、頂著一頭俐落短髮,雙手指甲塗著粉紅色指甲油的朱淑娟,與我們約在環保署碰面。在大廳,她不時與擦肩而過的官員笑盈盈地寒暄。即使已經成為獨立記者多年,仍然保持著到主跑路線「固定」報到的習慣,她解釋:「記者就是要『跑』新聞」,所以即使平常沒有採訪,也會「來官署坐坐」,因為官員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是某個新聞的徵兆。

影像來源/朱淑娟臉書。環境新聞記者朱淑娟。

2014年12月11日

第八期 │ 編輯室報告

三月台灣,太陽花運動。十月香港,雨傘革命。

兩次公民抗命,在華人社會引發震盪。老邁的掌權者躲在盾牌、警棍、辣椒水之後,青年抗議者站在暴力機器、群眾力量、與歷史浪潮之前。而心思清明的記錄者,還在嗎?

2014年12月9日

【媒改評論】VLV的創辦者年初安息,紀念一個時代逝去

文 / 程宗明

昨日(2014年11月18日)英國著名的公共廣電閱聽人組織 (Voice of Listener and Viewer, VLV),第31屆年度秋季會議閉幕,又是一次指標性的英國廣電發展論壇發聲。這次請來了BBC Policy Controller, James Heath來談BBC遭逢年復一年的大挑戰,同時與Channel 4 經營者互相對談或辯論未來公廣傳媒發展之路。

Voice of the Listener and Viewer Events(簡稱VLV)LOGO

2014年11月26日

【媒改評論】Riverside Diary-紀錄兩場工作坊

Witness的會議室
Witness的會議室
文/周宇修
此次我所參加的PILnet(The Global Network for Public Interest Law)工作坊是帶我們去Witness參訪,[1]以及在PILnet辦公室與Pavol Zilincik會談關於他在Slovak Republic(Slovenská republika,斯洛伐克)[2]的司法改革經驗。

2014年11月18日

【媒改評論】陳為廷臉書遭停權 決戰資訊最前線

文/戴瑜慧

日益習慣在臉書瀏覽一天的新聞,卻諷刺的發現一則貼文,「陳為廷臉書不見了」。原來臉書實名制推行之後,經人檢舉非使用身分證件上的名稱,帳號會遭到停權處置。受害人除了因隱私需求較多使用化名的LGBT族群和使用母語名字的原住民之外,本名使用者如陳為廷,也因惡意檢舉成為最新受害人。

林飛帆臉書證實陳為廷臉書帳號遭停權。圖為陳為廷、林飛帆
2011年10月25日參與發起佔領101的運動,手持大聲公號召群眾。攝影/張十七


【媒改評論】給街頭守門人 堅實的基地

文/林麗雲
在今年太陽花學運有幾位台大新聞所學生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記錄各校學生奮不顧身,集體攻進立法院議場的畫面,提供了第一手新聞,之後他們組成跨校團隊,日以繼夜守候現場,隨時把學運期間重要的消息提供國人與世人。令人驚喜的是,他們新聞平台的粉絲數從八百人增加到十三萬。之後他們更記錄平台的形成與運作,於日前出版成書,名為《街頭守門人》。
《街頭守門人》一書封面
《街頭守門人》書封截圖

2014年11月10日

【媒改評論】巴西繼續進步 《經濟學人》失望了

馮建三

雨量豐沛,水力發電曾經佔95%發電機容量的巴西,今年乾旱,近八十年僅見。雖然天有異象,人有禍福,但啟動已經十二年的巴西維新,因工人黨現任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10月26日以將近52%選票連任,可望繼續向前行。

2014年10月30日

【媒改評論】愈快愈沒力:即時新聞時代下的新聞工作者

張十七

種種在318學運中動用的資訊傳佈新渠道所產生的能量,最為人知的是衝擊了代議政治的合法性,但也默默地推動新聞工作常規的轉型。由於當時公眾渴求的事件信息可以用驚人的零時差效率在多生產節點(multiple production unit)中作網狀流通,實驗性地說明了新聞業這種科層機構作為一直以來的信息匯聚與發佈中心,相較之下不僅慢,而且被認為有多方政治經濟勢力牽引,可信度遭到懷疑。

2014年10月22日

【媒改評論】當閱讀成為孤單的風景

文/陳志賢

曾有此一說,捷運上最美的風景是握卷讀書的男女,如此看法固然令不少書蟲雀躍自豪,實際上卻可能是閱讀的喪鐘,物以稀為貴,代表隨時隨地沈醉閱讀的人們越來越少了。果不其然,最近遠見雜誌公布了2014年臺灣全民閱讀大調查,會在高鐵、捷運或公車上看書的比例低到只有2.6%,而且不論是閱讀量與時數或者購書量與金額都比往年下滑,三成的人不看書,臺灣平均每人一年買書的錢甚至不如德國人一個月購書的花費。

【媒改評論】決戰新聞異世界

文/魏玓

9月28日晚間香港學生與群眾爭取民主的街頭運動遭到警方強力鎮壓,網路上來自國際媒體或香港在地媒體的新聞訊息迅速流通,但是台灣的24小時有線電視新聞台幾乎沒有相關報導。於是批評聲音四起,認為這麼重大而且跟台灣關係密切的事件,新聞台居然集體「沉默」或「淡化」,不僅糟糕,而且原因不單純。

2014年10月10日

第八期 共消息 │ 堅守新聞改革 大愛員工成立自救會

採訪/張雅晴

今年7月,大愛電視台員工組成「大愛新聞改革自救會」並成立臉書粉絲頁。自救會強調改革整體新聞方向,他們以鐵鏈捆綁的蓮花為主視覺,質疑大愛電視台為宗教服務,播放大量慈濟行善新聞,並以近似業配新聞的手法包裝「宗教化廣告」新聞。

2014年9月29日

2014年9月22日

2014年9月15日

共評論 │ 公平上下架之外:頂新購併中嘉的思考

文/劉昌德

頂新集團陷入餿水油醜聞後,外界對其購併中嘉有線系統的疑慮,從台商背景與中國因素的政治言論偏向,轉到「食安問題以後是否被消音」的日常生活公共監督議題。無論是政治還是油品的「毒素」,擔心業者「買下系統通路進而左右言論」,是社會憂慮所在。特別因為系統業者擁有或代理眾多頻道的垂直整合,「系統業者控制內容」就不只是一種說法,而是具體的威脅。

2014年9月3日

第八期 共消息 │ 不滿剝削 壹電視工會通過罷工提案

綜合報導/瞇瞇

「工會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罷工,是資方逼得我們拿到罷工權!」壹電視工會鄭一平感慨地說,今年814,壹電視工會對外宣佈,以140票對上15票,壓倒性的票數,取得合法罷工權。

2014年8月27日

2014年8月19日

第八期 共國際 │ 兩種國家想像:大國大民與好國好民

整理/史文妃

「偉大的巨人/屹立在東方/讓整個世界/感受龍的力量」──〈中國我愛你〉
vs.

「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也是好國好民。」──鄭南榕

太陽花學運期間,因緣際會促成一段台灣與中國學生的交流,對談遍及學運議題、兩岸社會現況、價值觀爭辯。中國方面是幾位中國人民大學資工專業的研究生,天天翻牆看外媒,可預期是未來的中堅骨幹,礙於言論可能不符國家立場,需隱藏其個人資訊。

2014年8月15日

共消息 │ 以巴衝突報導不公 英巴勒斯坦組織抗議BBC

編譯螺螺

隨著巴以衝突持續升溫巴勒斯坦團結運動組織(The Palestine Solidarity Campaign, PSC)在這段期間持續透過不同的方式促使民眾關注此議題。七月中,首先與英國音樂人Brian EnoBBC前中東特派員等公眾人物也公開譴責BBC報導不公,對於以色列襲擊加薩(Gaza)和約旦河西岸幾乎輕描淡寫帶過,或是站在以色列的立場來報導。

2014年7月26日

共評論 │ 哆啦A夢的善惡 閱聽人會辨識

文/張十七

在《哆啦A夢》裡,大雄總是被胖虎與小夫聯手欺負,多虧哆啦a夢拿出寶物相救,終於化險為夷。這樣簡單的劇情創造出無數的單元卡通,是好幾個世代的我們共同的成長回憶。若說要為我們社會裡歷史更悠久的團體霸凌現象找理由,像部分家長團體那樣把《哆啦A夢》的暴力情節推定為凶手,實在太大膽。一方面,既然黃黑內容最能刺激感官和即時收視,我們總是能找到比《哆啦A夢》更暴力露骨但不被檢討的內容。再方面是,《哆啦A夢》的擁戴者太多,偷偷自比為大雄夢想抽屜會跑出機器貓的,恐怕遠多過以胖虎為榜樣用拳頭解決問題的讀者。

2014年7月7日

第八期 共評論 │ 「約砲」的實踐與解放──臉書匿名粉絲頁風潮

文/張殘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好色是我自己的事,合者自來,干你屁事。」《約砲政大》

近日,臉書刮起一陣匿名粉絲頁之風。這些告白台大、表特台大…等粉絲頁以大專校名或對象為名,連結匿名系統,使用者只要註冊即獲得專屬信箱,透過管理員發表匿名內容。自五月告白系列興起後,烽火一路漫延至表特、靠北、黑特、西斯及約砲,延燒眾人的臉書動態牆。

2014年6月29日

共評論 | 來自南方的音樂革命:記《我等就來唱山歌》15週年音樂會

文/簡妙如(原文發表於碎拍節奏

6月7日,生祥樂隊在台北舉辦了「我等就來唱山歌」發行15週年紀念音樂會,可說是一場在音樂及社會運動能量都得到深刻沈澱的動人響宴。

對《我等就來唱山歌》有記憶的人,得回到15年前台灣的音樂與社會運動氛圍。記得自己是1999年在「台灣的店」買了這張專輯,連同交工的前身樂隊「觀子音樂坑」的《過庄尋聊》一起買。

2014年6月25日

共評論 │ 港台面對中國、面對自己的失語症

文/馮建三

在台灣,有效發行全國的綜合報紙,主要有四家,有人以所謂的「統派」與「獨派」報紙相稱。不過,以統獨分類報紙,多少有些誤導。

政治大學從19922013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偏向獨立或維持現狀的人,已經增加到了去年的81.7%,願意(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根據「一國兩制」而)統一的人是11.1%

2014年6月16日

共評論 │ 抗衡美國?── 亞洲安全體系的建立與爭辯

文/張道宜

「中國因素」在當前國際關係儼然是各國無法忽視的議題。回顧國際體系發展,後冷戰世界局勢可歸結成從「雙極」、「單極」走向「多極」。加上國際人權與人道法規的建立,時至今日的國際政治似乎注定伴隨混亂與矛盾。

2014年6月1日

2014年5月30日

第七期 共生活 │ 體驗中國:一位交換學生手記

文/何思瑩

「真實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身為台灣人的我,又該站在什麼位置?抱以什麼樣的關懷呢?」這是這一年來,一直盤旋在我心中的疑問。

2013 2 月至 8 月,透過學校的姐妹校交流計劃,我來到中國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做交換學生。還記得身旁的朋友聽到我要到北京交換半年,大多會出現兩種反應,一是露出「你怎麼會選那裏啊?聽說他們廁所都沒有門欸」的鄙夷表情,而另一種則是拍拍我的肩,欣慰地表示,「你們未來都要到對岸找工作,先過去拓展人脈很不錯。」

2014年5月26日

共評論 │ 美國國務卿、網路,與委內瑞拉的表意自由(譯)

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近日說,委內瑞拉政府要限制網路使用,這對珍惜表意自由的萬千藝文人如我們來說,實屬無稽之談。對本國反對派來說,實況相反,他們以網路作為宣傳與動員的工具,恫嚇查派。助長犯罪,呼籲推翻政府或倡導恐怖主義是表意自由嗎?可惜的是,委國法處理不了美國公司如 Facebook, Twitter, and Google,他們營利在本國有超過千萬用戶,但政府則麼要他們負責呢,他們甚至沒有在委國設置公司,他們的工作人員與在其網路空間散播的影音圖文都在美國或其他國家 

2014年5月24日

第七期 共青年 │ 動漫很忙:同人誌與cosplay次文化

文/塵林

201312月中旬,同人誌販售會組織舉辦的Comic World in Taiwan(簡稱CWT)活動吸引大批動漫迷,在舉辦場地台大體育館場外充斥著玩家,展演角色妝貌與他人交流、提供喜愛作品的動漫迷攝影。隔年二月更盛大的寒假場CWT36,上萬動漫迷與他們的紅包都蓄勢待發,準備加入這場戰役。

2014年5月22日

第七期 共樂評 │ 我們曾搭上那艘瘋人船──評《我莊》的音樂與政治寓言

文/簡妙如

「今天只是我們和平抗爭的開始…直到國家變成人民的。」2013年八月的台灣,滿溢著抗爭的躁動。月初有 25 萬人,月中,2 萬人再度集結,還翻了牆。民眾貼上憤怒的印記,手舉標語散發非暴力抗爭手冊,老中青各種年齡組成齊聚現場,再加上被熱血父母帶來的孩童們。人人面孔堅毅,一個角落、一個走動時相會的照面,就是一場就地的政治肥皂箱,或會心相應的口號。大規模群眾運動,伴著樂曲及激昂演說的台子,人們望著聽著,再踩著被人潮湧入而歪陷的地下道擠回歸途。

2014年5月20日

第七期 共影評 │ 電影也是一橫一豎:評王家衛《一代宗師》

文/魏玓

香港導演王家衛最新執導的電影,《一代宗師》大約一年前上映之後,在中國大陸已經創造了超過3億人民幣的票房,雖然還比不上近年中國賣座電影的動輒上看10億,卻是王家衛在市場回收上最高的一部作品。在香港,《一代宗師》票房超過兩千萬港幣,排名當年第三。在台灣的票房表現沒那麼亮眼,台北大約兩千萬,但是在不久前的金馬獎中,卻獲得包括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等六項大獎,仍受矚目。

2014年5月18日

第七期 共國際 │ 拉美起義20年 《經濟學人》無動於衷

文/馮建三

1994118日,天寒地凍。來自台大、世新、文化、東吳、北醫、淡江、輔仁…等校大學生,怒氣沖沖,衝到墨西哥駐台商務辦事處及美國在台協會,〈向美墨抗議〉。學子響應蒙面騎士、世人稱之為新「切‧格瓦拉」的馬可仕總司令(Subcomandante Marcos)。馬可仕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生效日(元旦),在墨西哥南端恰帕斯(Chiapas)省分與原住民並肩,興兵舉事。台灣青年隔洋響應,加入指控「經濟侵略」的行列,抨擊墨國政府不該「武力鎮壓印地安農民」。

2014年5月16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郭力昕:不再見證,而與觀者辯論的紀實攝影

口述/郭力昕,整理/張十七

攝影的分析性有限

攝影要能回應真實,反應政治議題,首先要能增加讀者的認識與思考,而不只是看到。好比最近流行的紀錄片《看見台灣》,讓人看到了結果,卻無法理解原因。而紀實攝影一定程度是《看見台灣》式的,它的話語能力有限,雖然未必不行。然而要說見證事件就能產生對事件的理解,我很懷疑。《看見台灣》從高空俯視的拍攝手法雖然前所未有,土地的殘缺與破爛讓我們乍看下會很震撼,但那個話語的效果如何作用在我們身上,需要思考。

2014年5月14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紙板屋精神 攝影作為無固定住所者運動中的一環

文/戴瑜慧

「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匈牙利藝術家納吉在距今一個世紀前做出如此斷言。攝影是否將佔據如文字般的重要地位未可知,但確實作為被噤聲的文盲者、底層者、被侮辱者的另類發聲管道,具體存在且實踐著。

2014年5月12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臉書社運 照片TOP10

採訪/鴿子

臉書是目前社會運動動員的重要平台,分享圖片更是吸引「按讚」與「參加」的王道。2012年開始的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與2013年的公民1985行動聯盟白衫軍,都在FB上深獲支持,經典圖片當然造成瘋狂分享。他們在運動期間的人氣最高10張圖片,在《共誌》解密:

2014年5月9日

共評論 │ 種族、運動與政治:談NBA史特林事件

文/魏玓

NBA的2013-2014球季季後賽正如火如荼進行,第一輪八個對戰組合有五個打到第七戰。球隊戰況熱烈,管理階層竟也在這時摻一腳,鬧出大新聞。

四月25日週五晚間八卦媒體TMZ爆出獨家錄音,挺進季後賽隊伍之一的洛杉磯快艇隊老闆史特林(Donald Sterling)在與據信是他情婦的S小姐對話中,要求她不要在社群媒體上張貼她與黑人的合照,也不要帶黑人到比賽現場看球,其中特別指名了知名的退休湖人隊球星魔術強生。

影像來源/阿肆

2014年5月8日

共評論 │ 爛還要更爛:淺論台灣自經區的稅賦誘因

文/張十七

競相比爛(race to the bottom)是反全球化運動者愛用的概念,用來批評一國/一地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減免企業應負的社會責任,包括環保規範、就業安全、特定部門的發展任務,以及稅。總的是造成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向企業營利的需要傾斜,政府權能弱化。特別是因為減稅有害財政健全,影響教育、社福、公共建設等維繫社會平衡發展的必要支出。

2014年5月7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KUSO 照片是社運,也是生活

採訪/鴿子

在學生運動抗議現場中,有時可見一名衣著樸素的同學,在成排警察面前比「YA」手勢拍照,形成一張張幽默諷刺的影像,引起 FB 網友興趣,甚至有人為他成立粉絲專頁。這位「比 YA 哥」是就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三年級的李嶽,也是清大異議性社團基進筆記成員之一。

2014年5月5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多彩戲謔的倪祥,看見大林蒲

採訪/張十七

大林蒲,位於高雄西南的小港區,自古本是臨海的富饒農村,除農業發達外還有近海漁獲可滋補脾胃與錢袋。上個世紀六○年代間,政府決定在高雄設立臨海工業區作為重化工業的發展基地,在農村旁轟然建立了鋼鐵、鋁業、石化、水泥、發電等大型廠區,日夜排出的廢水空污以及貪婪的填海造陸,改變了當地生態和人的活命本事。大林蒲被這些巨神兵般的廠區圍堵,只有西南側面海的空隙還可呼吸,然而不免生活條件每況愈下,人口外流。共生的北側紅毛港同樣本是大型聚落,2006年已無奈遷村,原址夷平。前些年高雄市政府又決定在南岸的海口建立造船(遊艇)工業,一旦開發,大林蒲人真正是四面楚歌了。

2014年5月3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劉振祥:從街頭一路走到劇場

採訪/張十七

時空倒轉到1988年九月底的高雄縣林園鄉,已經是石化廠林立的工業城,十數年來廠區惡意偷排的廢水煙塵把這裡弄成一片惡水窮山,世居該地的良民無奈變刁民,大小抗爭不斷。但和應付這種偶發事件相較,處理有毒排污更耗工費事,加上主管機關睜眼閉眼,廠商有恃無恐。在九月底連日大雨的掩護下,廠區聯合污水處理廠的廢水又再放入通往汕尾漁港的溝渠,不多時魚蝦大量暴斃浮上水面。憤怒的汕尾人闖入廠區毆打辦事員,搗毀器材,迫使工業區全面停工。

2014年5月1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鐘聖雄:攝影鼓動社運

採訪/張十七

《南風》外面

十一月天,作為遊人的你順著蜿蜒小路,給兩邊三合院埕前低矮的紅磚牆夾著,走進彰化大城大西村,只見尋常農村地景:清水模圳溝旁一小畦一小畦的菜圃裡有大蔥、芥菜、包白仔,以及都市人認不得但規律鋪排於深棕色土壤上的各種嫩芽,時有瓜藤爬上棚架,和放養成群黃嘴白鵝的埤塘毗鄰。埤塘三三兩兩,並不很大,成聚但說好了不靠得太近。雖然空氣中飄來隱隱臭味,令人乍以為出自鵝屁股,但再沒幾步路就會明白那是豬隻養殖場的嗅覺記號,和著哦叫聲一齊被你遇見。

2014年4月29日

第七期 共專題 │ 攝影的政治路

文/張十七

2013年底,電子大廠日月光偷排工業廢水的惡行曝了光,後勁溪畔的農作恐已遭到污染必須禁採,為了經濟發展犧牲環境與土地正義的老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差不多同一時間,紀錄片《看見台灣》破紀錄拿下兩億票房,也引發類似的討論。約有一百萬人進了電影院,跟著導演齊伯林的攝影機俯看殘破的台灣。

跟外人談起《看見台灣》的爆紅,談起日月光建廠二十幾年才被抓到廢水偷排,多少有點心虛。農田中蓋電鍍廠、山坡上建老英格蘭(民宿)、漁港邊開石化工業區,等等這些觸手可得的污染和環境破壞我們還陌生嗎?它太常見,以至於我們視而不見。

2014年4月27日

第七期 編輯室報告

舊的一年,「假」的一年,過去了。迎來的,會是真的嘛?

第七期由張時健擔綱責任主編的紀實攝影專題,訪問了不同世代的紀實攝影工作者與評論者,從八〇年代的人間世代橫跨至當前的網路世代與社運,以歷史縱深探討與反思在地的紀實攝影,及其對真實的建構。有圖並不就有真相,但有圖卻常有感動。貼圖點燃熱情召喚行動,社群網站連結的社運新形態,重構攝影者與真實之間的關係,卻還沒人清楚這會把攝影帶去哪個新世界。

2014年4月22日

反服貿之餘,也談談反權貴

文/林祥豪

「反服貿」作為近年來台灣社會最重要的一場公民抗爭運動,短瞬間引爆出民間社會眾多討論。就在學生攻陷立法院、展開學運序幕的三月中旬,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刊出幾篇專文探討「權貴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雖然內容與台灣的學運沒有直接關連,但由於這次反服貿運動中,所謂「中國模式」的權貴資本主義成為討論重點,甚至為「中資入侵」提供不少反對的柴薪,《經濟學人》的專文或可作為觸媒,藉以複雜化「資本」這個原本就無法化約的問題。

2014年4月21日

太陽花映照出的網路素養

文/劉倚帆

太陽花學運初起,不久後社群網站掀起「刪好友潮」,原因是無法認同友人觀點;或者,在324佔領行政院的警方驅離行動中,錯位照片、鎮暴警察竟無警徽等錯誤訊息大肆流傳,直接或間接促成警民對立情緒,而這還不包括某些特立獨行警員所發表的不當言論;亦不止一次傳出,運動者對不同媒體抱持著程度不一的善意或惡意。其間縱或仍有可深議之處,但這些狀況是否顯示了,我們仍然習於對立多些,而非對話?

(圖 阿肆)

2014年4月16日

第八期 共服貿 │ 沒配套 服貿會流失人才

文/康庭瑜


太陽花學運開始之後,馬總統在一次說明的記者會中提到年輕人的夢很大,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綁在台灣,鼓勵年輕人把工作志向放在對岸,放在海外,離鄉逐夢。這個論述引發了對於人才流動的疑慮和討論。

2014年4月14日

當心外資--反服貿還是反跨國資本剝削?


文/布蘭登

對服貿協議的疑慮已有諸多討論,近期續有學者連署反對開放廣告服務業以及印刷業,核心要義擔心台灣自由民主多元環境受到威脅。論者假設陸資來台進軍廣告服務及印刷業,會進一步影響內容,造成前述負面影響。此一論述抽象邏輯合理,但除個案之外,目前為止並無廣泛實證資料充分支持。同時,論述未對其它國籍資本同等對待,預設「非陸資」的開放中立無害,可能也必須進一步釐清。

圖:張十七

開放印刷業的憂慮立基於兩岸產業現況不對等。資料顯示,中國大陸580家印刷業多為國企,台灣逾7,500家印刷業規模則屬於中小型,開放之後市場占有率產生變化確實有可能。但這是大型與小型資本間的競爭,若不反對自由貿易本質,反而會認定引入競爭可以促進效率,長期而言對消費者有利。進一步言,如果陸資來台投資印刷業能提供工作機會,且依本地法令充分保障勞工權益,甚至提供更優惠的勞動條件,除本地資本面臨競爭利潤率可能下降之外,勞工階級好處提升,誰得誰失,必須釐清。

其次,廣告業是一種「涉及創意和內容的文化產業」,論者以央視每年逾700億金額廣告量對比台灣的不足500億,說明兩岸現況具體差異。1985年起,奧美、智威湯遜等跨國廣告公司即來台發展,1990年代之後,逾半廣告公司也由外資主導,廣告代理商市場亦呈現集中化現象,若要論證資本造成影響,以美資為主的外資及其所挾帶的意識型態,也可能已在不知不覺中透過廣告內容廣被流傳廣布,強調個人主義式的競爭,只求利潤不顧爆肝長工時廣告勞動者,如果只見陸資威脅不見美資殖民,是忘了資本無國界。

民主國家之中,人民對任何自由貿易協定的疑慮,都有權利獲得充分討論和行動正當性,過去24天的學運以及NGO參與,足證此點。然而,對自由貿易協定本質的探討,卻少見諸主流媒體。除政府文宣式高喊自由貿易必簽不可、將可自然帶動經濟成長、雨露均沾的神話外,另有二種立場值得提出。

首先,是認定自由貿易協定本質上不利後進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韓籍經濟學家張夏準著作《富國的糖衣》是代表作,透過完整資料和淺顯易懂論述,描述自由貿易的假象。書中有個鮮活比喻,按照自由貿易邏輯,張夏準應讓6歲兒子立即投入就業市場,而非耐心投資兒子教育;短期而言,家庭確因兒子提早工作提高所得,但長期而言,兒子也失去成為高薪醫生或天文物理學家的可能。

二戰結束距今65年,東亞國家的經濟成長全球居冠,韓國從朴正熙執政時期即傾力協助大型財閥Chaebol재벌)擴張,台灣則透過促產及產創條例,提供特定產業稅率優惠和研發補貼,並在匯率政策維持阻升不阻貶的基調以利出口,二者作法有別,但肯定從來不是自由貿易信徒眼中模範生。此一論點相信後進資本主義國家要發展,必須走自己的路,邊作邊學,而非盲目擁抱自由貿易。

其次,ECFA及此次引發爭議的服貿協議,屬於自由貿易協定一環,但中國大陸並非資本主義的先進國家,因此有著其內容性質不同於其它自貿協定觀點,強調區域整合及中國讓利的和平進程,著眼在全球資本主義的現狀,工人團結運動必須正視現實,關鍵在對中國政權非霸權帝國主義的進步期待。

前述論點正好觸及統獨立場之爭,在台灣認同日漸高漲時,難成主流之言。但此一立場與當政者的不同在於,當局可能並非著眼此層次的戰略思考,部分財經官僚單純信仰自由貿易即可自然帶動經濟成長神話,或是部份統治菁英出於維護兩岸政商階層尋租利益立場,以致思想準備不足,因此面對服貿爭議,也就只能被動推出僵化過時的公務員文宣,讓民眾和菁英早對政府信心全失。


參考資料:

  台灣生病了,太陽花這帖藥對嗎?(勞動人權協會) 

  【連署】傳播界反對服貿協議開放廣告服務業及印刷業 以維護我國自由民主及言論多元 

2014年4月7日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目錄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進化中的「台式民主」

文/羅世宏

(原文刊載於〈騰訊‧大家〉網站,已獲作者同意轉載。)


因立法院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而引發的社會爭議,讓台灣一夕間躍上諸多海內外媒體,至今風波未平,並引發各界對「台式民主」的議論。有人因此惡意地笑話「台式民主」,也有人善意地對「台式民主」表達惋惜;當然,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也有恨鐵不成鋼的。

但我仍要說,我對進化中的「台式民主」感到自豪。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我在柏克萊,我看反服貿運動

文/魏玓

人在國外,看著反服貿運動,可能比在國內更焦慮,但也許因為有一些距離,不知道是不是會比較冷靜?不管如何,在這幾天超量尋找和接收訊息之後,想到兩個點跟傳播專業有些關係,沒有能夠親自到現場和同學們討論,只能很零散地寫出來,向各位正在立法院為台灣社會奮鬥的年輕朋友致敬。如果因為距離而有一些理解不對或論點過時的地方,還請原諒並指正。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No Politics Today?翻轉「中國市場」、「自由貿易」潛規則

文/簡妙如

鄭有傑導演2011年的政治嘲諷短片-《潛規則》,說明了早在服貿協議簽定前就已發生的事。電影工作者為了想像中的巨大中國市場,創作時開始默默地遵守許多「不能明說、卻主動迴避」的遊戲規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就像歌手張懸2013年底在英國演出的風波,只因現場有中國聽眾抗議:「no politics today」,這面旗子成為台灣文藝創作者開始需要躡手躡腳面對的「敏感符號」之一。當然,這情況並不是突然天冷得了傷風,反而早就像慢性病侵蝕進台灣影視、流行音樂產業圈。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媒體不該是便利貼

文/劉昌德

反服貿公民抗議行動當中,我身邊的許多大學生與朋友,最主要資訊來源是獨立媒體或社群網站。提到報紙與新聞台等主流媒體,很多學生覺得往往是偏頗或片面的報導,不看也罷。如果你到立法院的抗議現場,更可看到寫著「反媒體抹黑」、「電視欺騙我爹娘」的標語。

少數對記者謾罵、甚至暴力攻擊的過當抗議方式並不足取,但媒體因立場偏頗而遭嫌惡,卻也是公民的自然反應。在各種抗議方式中,我看到最具創意、也最貼切反應台灣媒體問題的作法,是抗議現場裡兩家電視台SNG車被民眾貼滿各色便利貼。便利貼上,當然寫著許多人對這些電視台的抗議話語。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棍棒下的民主課 ――「反服貿學運」對台灣解嚴世代的政治啟蒙

文/郭力昕

「反服貿學運」仍持續中,學生們仍盤據立法院大議場,和院外的街道。從3.18的成功佔領立法院,到3.24凌晨在佔領行政院的行動中被警察暴力驅離,許多資訊被商業媒體或官方喉舌遮蔽、扭曲、局部放大,以至於只通過這些管道理解此次學運的閱聽大眾,難以取得較完整的理解圖像。這場學運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對台灣的民主化運動,已經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它的影響可由多方面探討,我只從有許多學生和青年朋友在現場參與的一個教師的觀察經驗,審視這次學運對他們的政治衝擊與啟蒙。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服貿對傳播的可能影響

整理:田育志
特別感謝:張十七


產業影響
文化衝擊
正面
負面
影視
*節省戲劇成本:大陸藝人最長可在台停留一年,無須重新辦理簽證,節省時間與金錢。1
*資金進駐,提高節目品質,進而增進廣告收益。1

*核心技術與創意人才移出,改由低技術人員承接工作,造成影視品質下降,如:電視台充斥低成本談話性節目。2
*進口影視產品替代、填補本土作品,如:大量日韓美中戲劇與綜藝節目在台播出。2
--
WTO會員國將「視聽服務業」開放者仍為少數;歐盟更以「文化免議」為由,對相關部門概「不予承諾」,足見自由貿易協定中開放影視產業對文化所帶來的影響。3
*陸資可來台投資劇場(含電影院)、音樂廳,若可決定演出內容,將對台灣文化產生影響。4&6
印刷

發行

零售
臺商在大陸設立包裝裝潢印刷品的印刷企業之最低註冊資本要求可比照大陸企業。9
*臺灣印刷業受限於產業規模較小,發展較為困難。所以透過合作的措施,幫助印刷業在技術輔導、美學加值、數位服務及人才培育都能有所成長。10
中國印刷業為官方特許的國營事業,開放後台灣業者不見得能順利進場。12
*台灣業者赴大陸主要侷限在包裝印刷,但台灣印刷業卻全面開放,兩方不對等。13
*台灣印刷廠多達六千家,陸資無法全面掌控14
中國資本得以控制出版品的上下游,進而影響到出版品的內容,這無疑是對台灣言論自由的侵害以及思想上的干預,勢將危及台灣長久以來的民主價值。11
*印刷內容具有文化意識形態,洗腦於無形,台灣市場高度自由化,印刷品能四處流通15
電信
*大陸開放給離岸呼叫中心的試點城市(僅限經營性電子商務網站在線數據處理及交易處理),可讓電子商務範圍擴及大陸全境。5
*台灣開放的存轉網路、存取網路、數據交換通信三項服務已是二十年前技術,屬封閉性網路,現今大部分已被網際網路取代,民眾與企業對此三項服務需求已大幅下降,開放給陸資對國內造成影響有限。5
*存轉網路、存取網路、數據交換通信三項服務僅占二類電信極小部分。且我國絕大多數二類電信業者經營項目跨多項,並不集中在這三項,影響已相對分散。7
*台商僅能在福建設點,電子商務也須經審批制度,但台灣對大陸全面開放,兩邊不對等。8
和通訊保障監察有關的部分,在台灣是歸屬於一類電信,所以二類電信絕對不可能以目前所熟知的通訊監察方式去跟調查局或是刑事警察局合作而做全線監聽,更不可能跟另外一個政權有這方面的合作。7
*開放存轉網路、存取網路、數據交換通訊服務、代表任何人在網路上的存取行為、位置,都可以被攔截,無資安可言。16
*開放ISP,讓陸資投資二類電信,名正言順加入ISAC機制(提供業者跟政府分享資安訊息的分享中心),在網路攻防上,台灣內部的聯防措施可能會迅速被對方的攻擊者所掌握。17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比服貿更快更有效:傳媒事業自由化及其不發展狀態

文/張十七

資本家鼓吹自由貿易時常說,開放的市場有利於商品銷售,銷售擴大了就需要更多的雇工,經濟就可正向發展,國民雨露均沾。但這個簡化的說法沒提的是,自由貿易提供給資本家的,還有更大的生產要素供應市場。隨著資本移動的自由度提高,除了商品價格的均化,市場間的差異質性也要逐漸抹平。所以巷口雜貨店被7-11取代的故事,會擴大成國際的規模不斷地發生。

【共誌反服貿特刊-佔領媒體!】社會福利愈多 貿易才能自由

文/馮建三

 (原刊人間福報,本文為完整版)

歷經兩個多星期,因服貿而引發的議題讓人目不暇給。最高層次的是,召開憲政國是會議,同時,可以控告政府違憲,憲法第一條說「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而眾所周知,政府並未遵守三民主義的核心價值:「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

2014年3月23日

共評論|當服貿已成事實,當兵就不再是義務

文/陳志賢

向大資本家財團利益傾斜、卻窄化成市場開放經濟議題的服貿協議被黑箱作業偷渡過關後,太陽花學運的光亮讓我們看穿了密室政治只顧政爭的狹心短視,也凸顯了大眾傳播媒體長久以來不關心重要政策議題、將民眾知的權利輕薄短小化的暗黑勢力。誰都可以輕蔑有些學生不懂服貿、光靠懶人包抗爭,只有老師與媒體沒資格這樣說。

2014年1月14日

共評論|文化創意產業是世紀最大騙局

文/馮建三

濕冷乍暖,冬陽初現的十二月中旬,參加一場文化座談,轉進會場還不及就位,在座的人高談闊論,聲浪此起彼落,第一句傳進耳膜的驚人之語是,「文化創意產業是世紀最大騙局。」

十二年前,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一。2008年5月二次政黨輪替後,這個學舌英國,同時肇因於台灣內部作祟的「施政規劃」,國民黨政府不但延續,並且從次年5月起「發揚光大」。當時,行政院因應歐美金融危機對台造成的衝擊,陸續提出六種產業振興方案,最後一個就是文創。這個時後的新方案說,行政院將會責成國家發展基金匡列200億台幣,作為2009-2013年對文創產業的投資或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