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

共評論 │ 抗衡美國?── 亞洲安全體系的建立與爭辯

文/張道宜

「中國因素」在當前國際關係儼然是各國無法忽視的議題。回顧國際體系發展,後冷戰世界局勢可歸結成從「雙極」、「單極」走向「多極」。加上國際人權與人道法規的建立,時至今日的國際政治似乎注定伴隨混亂與矛盾。


作為曾經的冷戰戰線,如今澎湃世界活躍經濟脈動的亞洲國家,特殊性自是不言而喻。與在金融危機下深陷政、經危機的歐美相比,他們不僅在國際政治地位舉足輕重,政治文化也備受關注。儘管如此,在美國勢力消退,亞洲國家間衝突白熱化同時(註1,亞洲國家卻沒有建立有效的爭端處理模式。

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亞洲位在冷戰交界,爭端背後政治、歷史因素繁雜,使各方解決意願不高;第二,「不干涉」原則是國際重要規範,國際社會無從施加外力;第三,亞洲各國經貿互動旺盛,但缺乏有效多邊政治談判平台。第四,在「亞洲再平衡」政策指導下,美國重返亞太地區的動作,使得部分爭端國試圖「挾洋自重」以致中國,使得爭端更加複雜。

2014上半年的兩場國際會議中,亞洲國家似乎找到僵局突破口:其一是521日在上海的第四屆「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又稱亞信)高峰會議,接著是在6月初在新加坡登場的亞洲安全會議(因舉辦於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又稱香格里拉對話)。兩個相距不久的多國對話中討論「亞洲安全觀」建構,對未來亞洲安全議題無疑是重要意見交換的機會。

大體而言,習近平口中的亞洲安全觀可歸結於四點:「共同」、「綜合」、「合作」與「可持續」(註2「共同」是這套機制的整體精神,也就是尊重各國意願、以各國共同意志為基礎;「綜合」的意思是,安全機制處理範圍囊括傳統與非傳統安全(註3。「合作」意指安全機制的實際運作中,應該秉持合作態度,以非武力措施為優先考量;最後「可持續」則指整體機制的最終目標,應以國家長期發展為最大公因數。

「亞洲再平衡」潛在多方角力 


但儘管上海會議中亞洲國家展現團結一致、將習近平發言納入最終「上海宣言」中,美、日、中之間的角力在新加坡似乎再浮上檯面。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美、日、中國防首長在演講針鋒相對,掀起「亞洲安全觀」話語權之爭。美國國防部長黑格指責中國單方面在南海的作為「破壞區域穩定…使局勢動蕩不安」、「將對東亞長期進步造成威脅」。日本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儘管並未點出中國,但一邊高呼「尊重國際法」,另一邊又聲稱支持菲律賓、越南在南海的領土主權,無疑是針對北京當局喊話。中國解放軍副參謀長王冠中則在演講中「脫稿」演出,痛批安倍與黑格演講內容是「一唱一和」,藉此「向中國發起挑釁」。

美中競合   爭奪話語權先聲


雖然美中在亞太地區的競合並非新鮮事,但這兩次事件可以看出幾個重點。第一,中國進一步地試圖在亞洲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儘管中國崛起行之有年,G2甚至超越美國的聲勢水漲船高,但北京當局秉持鄧小平提點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原則,在外交上低調行事,以經貿往來為主力。即使往後陸續提出「負責任大國」、「和諧世界」的主張,但大體而言仍秉持「不當頭」路線。這次習近平主動提出「亞洲安全觀」,雖否認是門羅主義亞洲版,但無疑是次少見的「主動出擊」,目的就是希望掌握「亞太安全文化」話語權的先聲。

其次,雖然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出訪波蘭時,才宣布對歐洲駐軍增加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資金,醉翁之意十之八九與烏克蘭議題的對手俄羅斯有關。但從黑格的強硬態度來看,他們並未因此試圖與中國達成短期合作,「亞洲再平衡」的力道也並未因此減低。這可能意味美國並不打算在烏克蘭問題上,與俄羅斯展現過度的對抗。

最後,就在黑格對中國大加批判同時,在同一份演講稿中,他依然肯定與解放軍間的軍事交流與互信進程。以「信心建立措施」(CBM)而言,可分為「交流措施」、「軍事透明化」、「檢證措施」、「限制措施」等四大項。如今雙方最重要、也最敏感的,恐怕就是其中「軍事透明化」的部分。六月另一場軍事盛事「環太平洋軍演」就要登場,屆時將上演中國首度參演的重頭戲,為何此時黑格反其道而行,加大抗議力道,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1:包括在東海(釣島、竹/獨島)、南海、甚至是北方四島、印巴問題等。
2:相關內容摘要可見新華網報導
3:傳統安全意指軍事戰略上的安全,而非傳統安全指的是經濟、環境甚至文化層面的安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