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共電視BBC執行長喬治.安威索(George Entwistle)因BBC夜間新聞節目報導疏失(參見本期由唐士哲所撰寫的「共消息」),於今年十一月主動辭職下台。這位年僅五十,從BBC新聞部底層歷練上來,被BBC理事會主席彭定康寄予厚望的BBC新舵手,上任僅僅五十四天,是BBC歷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執行長。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共誌》每期於大專院校、獨立書店與藝文空間提供免費限量的紙本索閱。
共誌歷史文章
-
▼
2013
(48)
-
▼
1月
(23)
- 第五期|編輯室報告
- 第五期|四方報《豔驚四方》畫展 連載
- 第五期|目錄
- 第五期 共專題|記者,我愛(過)的那個工作
- 第五期 共專題|何榮幸:辭職不為表態 是體制內改革的籌碼
- 第五期 共專題|游婉琪:年輕記者受內外煎熬,哪來英雄?
- 第五期 共專題|陽光很短,酒吧很長:中時記者的小日記
- 第五期 共專題|黃揚明:維護「蘋果風格」的新聞自主
- 第五期 共專題|座談:資本壟斷中的記者集體組織:媒體工會再出發?
- 第五期 共專題|一分鐘掌握媒體工會抗爭24年(簡明回溯版)
- 第五期 共樂評|京都獨立音樂節BOROFESTA’12 + 透明雜誌日本演出實錄
- 第五期 共國際|音樂生活在他鄉:與清水宏一聊泰國另類音樂
- 第五期 共消息|日本Live House也抗爭,讓我們跳舞吧!(Let’s Dance)
- 第五期 共消息|賽佛案考驗BBC公共問責機制
- 第五期 共消息|淺析委內瑞拉大選新聞
- 第五期 共消息|從類比到數位 科技發展仍須文化史觀
- 第五期 共消息|霍布斯邦逝世 享年95歲
- 第五期 共國際|加州減稅救電影:從《少年Pi》的移地製作談起
- 第五期 共觀點|無產階級該如何回應壹集團販賣良心
- 第五期 共觀點|努力化解危機 「努力讓好事發生」
- 第五期 共影評|扯掉蝙蝠俠的面具----試論諾藍的蝙蝠俠三部曲
- 第五期 共青年|除了抗議之外: 成大02社的南方行腳 努力開創新世代的公共對話
- 第五期 遐想.音樂|N for Noise (噪音)
-
▼
1月
(23)
第八期以前共誌主題分類
共誌採CC授權,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之原則。. 技術提供:Blogger.
第十一期│目錄
影展表面上看,是欣賞,是接收,是品味,是互動,不管你參與(或不參與)影展的初衷是什麼;但是影展之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對一般觀眾來講,卻總是顯得神神祕祕。本期專題透過訪談、座談與資料收集整理,帶各位讀者進入影展的「裡面」一窺。這回我們不看電影,讀點文字。第十一期 │ 專題前言
來自美國的David Frazier,到臺灣已經超過二十年,說著一口流利中文,他是遊牧影展的策展人!遊牧影展在台灣已經邁入第十五個年頭,是台灣少數非官方補助的影展,來看看David Frazier當初為什麼創立了遊牧、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的影展生態的。第十一期 共專題 │ 影展只是讓人互動的媒介 專訪遊牧影展策展人David Frazier
高雄電影節現任策展人黃皓傑,看似話不多但實際上有著非常海派的個性,他抓準南部影迷的口味,豎立了高雄電影節獨具一格的特色,一次次將高雄電影節推向更有趣、過癮的境界。在他眼中的高雄電影節具備哪樣的特色?訪問最後他也給了想成為影展工作者的年輕人一些建議!第十一期 共專題 │ 用類型走出不一樣的路 專訪高雄影展策展人黃皓傑
郭敏容,自2014年開始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訪談中她提到這一年的單元將會有一些改變,她漸漸了解到觀眾觀影的多元性,現在她會覺得影展不要離觀眾那麼遠,但也希望不要沒個性。走過3年的策展經驗,郭敏容是如何看待策展人這個職位,又她對台灣影展產業有什麼看法呢?第十一期 共專題 │ 不斷思考影展的意義 專訪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
入行超過十年,曾任金馬影展國際聯絡、影展部總監、國際宣傳等職位,陳俊蓉見證金馬影展的許多重要時刻,後來離開金馬影展是希望能讓新人注入新鮮策展能量,後來轉身投入兒童影展,她說:「電影的教育功能是我想努力的事,希望能傳遞更多『多元、包容、開放』的精神。」第十一期 共專題 │ 「影展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專訪前金馬影展部總監陳俊蓉
《共誌》替大家整理了臺灣影展月曆,還附上各影展簡介,讓你掌握臺灣影展動態!「臺灣影展月曆」絕對值得收藏!第十一期 共專題 │ 臺灣影展月曆
臺灣的影展活動與文化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經超過30年。早期金馬觀摩影展的推出,跟當時政府提昇電影文化位階的政策企圖有密切關連,時序進入21世紀的前後,影展活動在數量上和主題上大幅增加,大致上就在菁英藝術取向的電影品味和消費路線上前進。第十一期 共專題 │ 臺灣影展重大發展事件年表
愛音樂、愛搖滾龐克精神的人不能錯過!「東亞大笨蛋——愁城鬧事音樂會」不同於一般演唱會、草地音樂會、Live house的形式,秉持著龐克文化中的「自己做」(D.I.Y.)原則,在臺北這座以「小清新」而著名的城市中,硬生生地創造出了一個飽含衝突與混亂的現場。第十一期 共論 │ 在衝突性的搖滾場景中走向團結 —「東亞大笨蛋串聯Party:愁城鬧事音樂會」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的新聞遊戲《急診人生》,不只是一個醫療人員急診工作的體驗遊戲,也是一場媒體面臨網路數位衝擊,積極轉型的實驗!『遊戲會不會傷害新聞的本質?』、『新聞遊戲會是新媒體的出路嗎?』點進《急診人生》製作團隊專訪,讓你更了解新聞遊戲 !第十一期 共青年 │ 新聞遊戲 臺灣新聞實務的大膽實驗
好的電視劇人人愛看。但是,國人有好的電視劇可以看嗎?有,但是不多。假使我們暫時承認,收視率高的節目,就是好看的電視劇。那麼,台灣電視劇在東亞四國是敬陪末座的。【投打對決】台劇問題再思考:電視劇與公共電視
【投打對決】首篇投稿,來自讀者鄭人豪,對網路媒體專欄作家馬欣〈從日劇《重版出來》、韓劇《戲子》,看台劇真有拍出年輕人身影嗎?〉一文中提到的「我們成為失去記憶的人,年輕人在自己國家的劇裡卻找不到自己的投影」,再提出更清楚與深入的想法。【投打對決】台劇讓我們成為失憶的人?--回應馬欣對台劇的評論
2013年1月18日
第五期|四方報《豔驚四方》畫展 連載
《艷驚四方》:我們的存在
《艷驚四方》不只是一系列的畫展,更是一種文化行動,這系列的行動集結了越南新移民與移工的畫作向台灣社會發聲。這些畫作不求進入殿堂,只求抒發生命情緒。圖畫及色彩是感染力最強、最有力量、最容易理解的人際交流方式,透過這樣的藝術表現,我們才得以輕易跨越語文障礙,感應到新移民與外籍勞工的生命力。
《艷驚四方》期望凝聚移民與移工跨海而來的勇氣和犯難精神,一齊向臺灣主流社會發聲。移民與移工不只身處於台灣與外籍之間的文化認同困境,同時還有身在經濟階級中的侷限。其實無論本籍或外籍,我們在勞動血汗中具有相似的艱難處境,我們應該與帶來社會助力的朋友站在一線;更應該與帶來家庭幸福、努力融入社會的新同胞們和諧一家。這系列的行動將呈現「我們的存在」,這是一段臺灣多元融合的新歷史,就讓青春生命畫下的色彩證明:我們是具有文化和歷史的「人」,我們不是工具!
----林周熙第五期|目錄
《艷驚四方》:我們的存在
編輯室報告
共專題
記者,我愛過的那個工作
何榮幸:辭職不為表態 是體制內改革的籌碼
游婉琪:年輕記者受內外煎熬,哪來英雄?
陽光很短,酒吧很長:中時記者的小日記
黃揚明:維護「蘋果風格」的新聞自主
座談:資本壟斷中的記者集體組織:媒體工會再出發?
一分鐘掌握媒體工會抗爭二十四年(簡明回溯版)
共消息
淺析委內瑞拉大選新聞
賽佛案考驗BBC公共問責機制
日本 Live House也抗爭,讓我們跳舞吧!Let’s Dance
從類比到數位 科技發展仍須文化史觀
地下社會之不斷革命論
霍布斯邦逝世 享年95歲
共觀點
努力化解危機 努力讓好事發生
無產階級該如何回應壹集團販賣良心
共樂評
京都獨立音樂節BOROFESTA’12透明雜誌日本演出實錄
共青年
除了抗議之外:成大02社的南方行腳 努力開創新世代的公共對話
共國際
音樂生活在他鄉 與清水宏一聊泰國另類音樂
加州減稅救電影 從《少年Pi》的移地製作談起
共影評
扯掉蝙蝠俠的面具 試論諾藍的蝙蝠俠三部曲
遐想.音樂A-Z
N for Noise
第五期 共專題|記者,我愛(過)的那個工作
專題編輯/劉昌德
小時候,我非常嚮往能成為那個握著筆和攝影機的人,因著可以記述,而像部落中的巫師一般,改變這個社會。「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當過記者的川本三郎這麼說。
在從事記者工作的短暫時光中,我也很快地發現能一個人就改變世界的,並不是巫師,而是頭目。現代社會的頭目,就是老闆。
第五期 共專題|何榮幸:辭職不為表態 是體制內改革的籌碼
文\張雅晴˙採訪\張雅晴、蔡蕙如、江慧珺
今年八月,因為旺中媒體抹黑黃國昌事件引發各界拒買拒看旺中產品的槍林彈雨中,前中國時報副總編何榮幸一篇「我見我思:北風與太陽」,在體制內為反旺中開了重要的第一槍,隨後揮別了他待了12年的中國時報。
第五期 共專題|游婉琪:年輕記者受內外煎熬,哪來英雄?
文\張雅晴˙採訪\張雅晴、蔡蕙如
在一片反旺中聲浪中,中時內部員工、特別是報社底層資淺記者的聲音,往往被淹沒而無從聽聞。前中時記者游婉琪在不知情狀況下,捲入走路工事件報導,最後為了堅守心中的新聞倫理底線而辭職,並在網路上公開事件期間的個人工作日記,詳述記者報導的勞動過程中,資方如何霸道地干預與扭曲。而從她的經驗中也看到,不分青紅皂白的鄉民(所謂)正義,不但窄化了批判力量,同時還把也是「受害者」的部分新聞工作者當成「加害者」,結果在一陣亂箭當中,該被譴責的資本家與管理階層反而從容遁逃。
第五期 共專題|陽光很短,酒吧很長:中時記者的小日記
文/關同學
那段暗批某立委包庇利益團體修法的新聞終於等上了版面。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段,包在其他新聞之中,只是討論眾案例之中的其中一例;但我終於有機會寫出來。
那天荒謬的場景、有錢有權者的嘴臉,連修正文字都還要讓那群利益團體過目,我始終記得當下氣得腦門發脹的情景。因為陳為廷罵部長事件,讓這段事情終於有機會浮上版面。
第五期 共專題|黃揚明:維護「蘋果風格」的新聞自主
採訪\張雅晴、蔡蕙如‧文\蔡蕙如
我們過去對工會的刻板印象,是大型機具旁一群拿著鐵鎚與板手的工人,振臂高呼口號的畫面。不過近日蘋果日報工會卻非傳統景象,而是以數位時代的場景展開:幾位新聞工作者各自在電腦螢幕前敲鍵,在幾次MSN的對話後,決定就這麼幹了。
第五期 共專題|座談:資本壟斷中的記者集體組織:媒體工會再出發?
記錄、整理/田育志、江慧珺
旺中併購中嘉有線及壹集團易主等事件,在2012年引發社會熱烈討論與抗議行動。在這波媒體資本流動與壟斷的風潮下,新聞工作者則以集體團結回應,如記協於八月底成立聯合工會、蘋果日報員工發起工會。
第五期 共樂評|京都獨立音樂節BOROFESTA’12 + 透明雜誌日本演出實錄
文:簡妙如
從日本京都的舊日皇宫─御池─滿是綠樹的外牆往北走,在京都電視台(KBS)一棟不起眼的表演廳外,傳來小型園遊會一般的迷你喧鬧聲及聚集人群。手工製作的大型看板海報,寫著10月20、21兩天的節目單,竟是個搖滾音樂節!京都地區最具代表性的DIY地下音樂祭,Borofesta,今年已是第11屆。每年只邀請1-2組國外表演團體參與,2012年的海外演出者之一就是來自台灣、近兩年在日本獨立音樂場景備受矚目的,透明雜誌(TOUMING
MAGAZINE)。
第五期 共國際|音樂生活在他鄉:與清水宏一聊泰國另類音樂
採訪:林其蔚
清水宏一(Koichi Shimizu)是長居泰國的日本音樂人,其個人音樂創作橫跨搖滾、電子音樂、實驗噪音與聲音裝置,他也為商業電視與獨立電影製作配樂,如泰國知名導演阿彼查邦《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與《戀愛症候群》等電影的配樂都有他的參與。清水宏一在曼谷成立了獨立音樂廠牌SO::ON Dry Flower與SOL畫廊,支持本地年輕音樂人與藝術家創作。清水宏一在本訪問中簡單地介紹了他的音樂工作,並提出他對於泰國另類音樂的看法。
清水宏一(Koichi Shimizu)是長居泰國的日本音樂人,其個人音樂創作橫跨搖滾、電子音樂、實驗噪音與聲音裝置,他也為商業電視與獨立電影製作配樂,如泰國知名導演阿彼查邦《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與《戀愛症候群》等電影的配樂都有他的參與。清水宏一在曼谷成立了獨立音樂廠牌SO::ON Dry Flower與SOL畫廊,支持本地年輕音樂人與藝術家創作。清水宏一在本訪問中簡單地介紹了他的音樂工作,並提出他對於泰國另類音樂的看法。
第五期 共消息|日本Live House也抗爭,讓我們跳舞吧!(Let’s Dance)
簡妙如
日本獨立音樂場景,最近沸騰起來展開「Let’s Dance」十萬人連署請願運動。這項連署合法跳舞權的請願,源起於一項過時的法令。這是二次戰後、在1948年所訂定的「娛樂事業管理及改進法」,明定只有平面大於66平方米的空間,可以合法經營club、舞廳...等娛樂事業。
第五期 共消息|賽佛案考驗BBC公共問責機制
文/唐士哲
於去年剛過世的BBC著名電視主持人吉米.賽佛爵士(Sir Jimmy Saville, 1926
-2011),生前有關他的性侵未成年少年少女傳聞不斷。在賽佛過世後,BBC新聞性節目「新聞夜」記者花了六個星期時間,製作了一則調查報導,試圖拼湊賽佛生前性侵傳聞的真假,但這則報導在播出前,被「新聞夜」的製作人李朋(Peter Rippon)臨時撤下,且BBC還播出向賽佛致敬的節目。
第五期 共消息|淺析委內瑞拉大選新聞
文/馮建三
根據「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統計,21世紀的拉丁美洲,貧富差距縮小,世界首見,原因是該區許多國家在這段期間,左翼政黨紛紛勝選。其中,查維茲(Hugo Chavez)尤其突出,他執政已十三年,委內瑞拉不僅象徵,並且取得社會主義的實踐成績。減少經濟分配的不公平,教育權與醫療權的顯著提振,參與社區及國政治理事務的認知與經驗,逐漸普及。
根據「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統計,21世紀的拉丁美洲,貧富差距縮小,世界首見,原因是該區許多國家在這段期間,左翼政黨紛紛勝選。其中,查維茲(Hugo Chavez)尤其突出,他執政已十三年,委內瑞拉不僅象徵,並且取得社會主義的實踐成績。減少經濟分配的不公平,教育權與醫療權的顯著提振,參與社區及國政治理事務的認知與經驗,逐漸普及。
第五期 共消息|從類比到數位 科技發展仍須文化史觀
林玉鵬
10月23日晚,由英國奧運金牌得主皮特斯(Mary Peters)在北愛爾蘭關閉最後一個類比電視訊號,長達76年的類比電視訊號正式走向歷史。英國近年致力於電視數位化,數位轉換目標已於今年達成,下一步將瞄準廣播,也將走向全面數位化。這次數位轉換共計花費超過10億英磅,6億3千萬用在建置類比轉數位的發射台上。Ofcom(英國傳媒獨立監察機關)估算這次數位轉換每一家戶平均負擔約132英磅,但實際上很難估算每戶實際負擔成本,因為還牽涉設備升級(升級成數位接收、高畫質設備)或是被強迫升級(因為無法再收到類比訊號)等成本。
10月23日晚,由英國奧運金牌得主皮特斯(Mary Peters)在北愛爾蘭關閉最後一個類比電視訊號,長達76年的類比電視訊號正式走向歷史。英國近年致力於電視數位化,數位轉換目標已於今年達成,下一步將瞄準廣播,也將走向全面數位化。這次數位轉換共計花費超過10億英磅,6億3千萬用在建置類比轉數位的發射台上。Ofcom(英國傳媒獨立監察機關)估算這次數位轉換每一家戶平均負擔約132英磅,但實際上很難估算每戶實際負擔成本,因為還牽涉設備升級(升級成數位接收、高畫質設備)或是被強迫升級(因為無法再收到類比訊號)等成本。
第五期 共消息|霍布斯邦逝世 享年95歲
整理/陳維平
英國的左翼史學大師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於今年(2012)10月11日因肺炎病逝倫敦,享年95歲。這個自述生長在「極端年代」的學者,在俄羅斯十月革命那年(1917)誕生於埃及亞歷山大港的一個猶太裔家庭,兩歲時和父母移居維也納,而後跟隨叔父在柏林定居;他自14歲便加入共產黨,從此未曾放棄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
霍布斯邦平生著述多達25本以上,其中極富盛名的作品,是由《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與《極端的年代》串連而成的「年代四部曲」,當中以歷史唯物論觀點梳理橫跨法國大革命至冷戰結束的西方歷史脈絡。他終其一生致力於揭露國家共產主義、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毀滅性,以及豐盈富足背後潛藏的騷亂和理想的幻影。
一如現任英國工黨黨魁米勒班(Ed Miliband)在其逝世後公開讚揚他將歷史從學術象牙塔帶進常民的生活中,霍布斯邦對於勞工運動、農民叛變和各類小人物的研究,也成了後起之輩抵抗傳統和權威時的指引。
哲人已逝,除了祝願霍布斯邦安息,對於他一直以來所關切的社會景況,從宗教和族群衝突、地球生態危機,到經濟全球化下的分配失衡和高度社會風險,都不斷提醒知識分子必須誠實反思當前的主流價值,或許才能夠有效回應人類社會的變革和挑戰。
第五期 共國際|加州減稅救電影:從《少年Pi》的移地製作談起
張十七
十一月初起,國際大導演李安為了新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緊鑼密鼓地宣傳,笑稱沒有台灣他無法拍出該片,言談間滿是感謝;但一方面他也感慨台灣電影工作環境的不理想:相比於好萊塢同業「有家庭生活與假期」,台灣電影工作者卻要燃燒熱情參與製作,難以累積能量也無法持久。
第五期 共觀點|無產階級該如何回應壹集團販賣良心
張十七
荷馬史詩《奧德賽》裡有個小故事:奧德賽抓住了一隻烏鴉,緊捏著牠,要烏鴉幫忙做件事。烏鴉喘不過氣來,擠出一點聲音問:「我幫你做事可得什麼好處?」奧德賽說:「保你小命。如果你不幫我,我現在就捏死你。」烏鴉想想划算,就答應了。乍看是筆買空賣空的交易,不過要不是奧德賽有捏住烏鴉的本事,烏鴉又何必答應呢?
第五期 共觀點|努力化解危機 「努力讓好事發生」
馮建三
2008年入秋,金融核爆製造了機會,蔡衍明先口腹後精神,由食品入傳媒,2009年攻克中時集團、2010年圖謀有線系統三分一,復於2012年10月起,再想染指壹傳媒。行政院若開綠燈,蔡不僅是全台首富,亦將成為全台傳媒最大亨。環顧所有國家,最有錢、最有發言權的兩種身份重疊,蔡之外,只有墨西哥的史林(Carlos Slim)。
第五期 共青年|除了抗議之外: 成大02社的南方行腳 努力開創新世代的公共對話
文/陳琬尹
「零貳」用台語發音,就是「抗議」的意思。2008年因陳雲林來台而掀起的野草莓學運,從自由廣場蔓延至全台,陸續由各地學生發起串連遊行,台南也不例外。因著學運的落幕,台南野草莓為了重新統整召集而來的青年力量,由成大創立「零貳社」;雖然相較於台大、輔大、東海等幾個極具老招牌的異議性社團,成大的零貳社顯然是個相對不具傳統的年輕社團,但2008年至今,其行動能量和在地實踐,皆有其難以忽略的特殊位置。
第五期 遐想.音樂|N for Noise (噪音)
何東洪
這個小專欄或者直接有關,或者無關於音樂,我想把盤旋於腦袋中恆久的疑問、瞬間靈光乍現的思緒、或是當下發生的事件,隨機地以A到Z,或是ㄅ到ㄩ中挑任一個作起筆。之所以這樣,可能是記憶作祟吧!高中時常於書店搜尋,想要找進入英美搖滾樂的入口。有天隨意間發現一本「流行音樂百科」英文書,如獲至寶。至今,腦袋依存著一種A to Z的秩序。
這個小專欄或者直接有關,或者無關於音樂,我想把盤旋於腦袋中恆久的疑問、瞬間靈光乍現的思緒、或是當下發生的事件,隨機地以A到Z,或是ㄅ到ㄩ中挑任一個作起筆。之所以這樣,可能是記憶作祟吧!高中時常於書店搜尋,想要找進入英美搖滾樂的入口。有天隨意間發現一本「流行音樂百科」英文書,如獲至寶。至今,腦袋依存著一種A to Z的秩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