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目錄
影展表面上看,是欣賞,是接收,是品味,是互動,不管你參與(或不參與)影展的初衷是什麼;但是影展之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對一般觀眾來講,卻總是顯得神神祕祕。本期專題透過訪談、座談與資料收集整理,帶各位讀者進入影展的「裡面」一窺。這回我們不看電影,讀點文字。第十一期 │ 專題前言
來自美國的David Frazier,到臺灣已經超過二十年,說著一口流利中文,他是遊牧影展的策展人!遊牧影展在台灣已經邁入第十五個年頭,是台灣少數非官方補助的影展,來看看David Frazier當初為什麼創立了遊牧、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的影展生態的。第十一期 共專題 │ 影展只是讓人互動的媒介 專訪遊牧影展策展人David Frazier
高雄電影節現任策展人黃皓傑,看似話不多但實際上有著非常海派的個性,他抓準南部影迷的口味,豎立了高雄電影節獨具一格的特色,一次次將高雄電影節推向更有趣、過癮的境界。在他眼中的高雄電影節具備哪樣的特色?訪問最後他也給了想成為影展工作者的年輕人一些建議!第十一期 共專題 │ 用類型走出不一樣的路 專訪高雄影展策展人黃皓傑
郭敏容,自2014年開始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訪談中她提到這一年的單元將會有一些改變,她漸漸了解到觀眾觀影的多元性,現在她會覺得影展不要離觀眾那麼遠,但也希望不要沒個性。走過3年的策展經驗,郭敏容是如何看待策展人這個職位,又她對台灣影展產業有什麼看法呢?第十一期 共專題 │ 不斷思考影展的意義 專訪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
入行超過十年,曾任金馬影展國際聯絡、影展部總監、國際宣傳等職位,陳俊蓉見證金馬影展的許多重要時刻,後來離開金馬影展是希望能讓新人注入新鮮策展能量,後來轉身投入兒童影展,她說:「電影的教育功能是我想努力的事,希望能傳遞更多『多元、包容、開放』的精神。」第十一期 共專題 │ 「影展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專訪前金馬影展部總監陳俊蓉
《共誌》替大家整理了臺灣影展月曆,還附上各影展簡介,讓你掌握臺灣影展動態!「臺灣影展月曆」絕對值得收藏!第十一期 共專題 │ 臺灣影展月曆
臺灣的影展活動與文化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經超過30年。早期金馬觀摩影展的推出,跟當時政府提昇電影文化位階的政策企圖有密切關連,時序進入21世紀的前後,影展活動在數量上和主題上大幅增加,大致上就在菁英藝術取向的電影品味和消費路線上前進。第十一期 共專題 │ 臺灣影展重大發展事件年表
愛音樂、愛搖滾龐克精神的人不能錯過!「東亞大笨蛋——愁城鬧事音樂會」不同於一般演唱會、草地音樂會、Live house的形式,秉持著龐克文化中的「自己做」(D.I.Y.)原則,在臺北這座以「小清新」而著名的城市中,硬生生地創造出了一個飽含衝突與混亂的現場。第十一期 共論 │ 在衝突性的搖滾場景中走向團結 —「東亞大笨蛋串聯Party:愁城鬧事音樂會」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的新聞遊戲《急診人生》,不只是一個醫療人員急診工作的體驗遊戲,也是一場媒體面臨網路數位衝擊,積極轉型的實驗!『遊戲會不會傷害新聞的本質?』、『新聞遊戲會是新媒體的出路嗎?』點進《急診人生》製作團隊專訪,讓你更了解新聞遊戲 !第十一期 共青年 │ 新聞遊戲 臺灣新聞實務的大膽實驗
好的電視劇人人愛看。但是,國人有好的電視劇可以看嗎?有,但是不多。假使我們暫時承認,收視率高的節目,就是好看的電視劇。那麼,台灣電視劇在東亞四國是敬陪末座的。【投打對決】台劇問題再思考:電視劇與公共電視
【投打對決】首篇投稿,來自讀者鄭人豪,對網路媒體專欄作家馬欣〈從日劇《重版出來》、韓劇《戲子》,看台劇真有拍出年輕人身影嗎?〉一文中提到的「我們成為失去記憶的人,年輕人在自己國家的劇裡卻找不到自己的投影」,再提出更清楚與深入的想法。【投打對決】台劇讓我們成為失憶的人?--回應馬欣對台劇的評論
2014年12月29日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12月22日
2014年12月19日
2014年12月17日
第八期 共專題 │ 走出台灣,獨立報導 林冠吟的比利時經驗
採訪/趙于萱、陳芛薇
很多人對「公民記者」的印象,往往限於素人以手機、相機記錄在地事件,然後把影片上傳到網路。不過曾獲得兩屆Peopo公民新聞獎的林冠吟,「公民記者」還有很多不同的實踐與做法。
2014年12月15日
2014年12月11日
第八期 │ 編輯室報告
三月台灣,太陽花運動。十月香港,雨傘革命。
兩次公民抗命,在華人社會引發震盪。老邁的掌權者躲在盾牌、警棍、辣椒水之後,青年抗議者站在暴力機器、群眾力量、與歷史浪潮之前。而心思清明的記錄者,還在嗎?
第八期 共專題 │ 獨立媒體 生死關頭
文/劉昌德
因為科技帶來的傳播環境改變,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對新聞報導的壟斷權力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樣的資訊流通管道,包括,你。
2014年12月9日
【媒改評論】逃離「臉書國」
文/ 羅世宏
社交媒體如水銀泄地,已滲透到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重度使用臉書(Facebook)的年輕世代被稱作「讚世代」,而政治選舉則已被稱作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臉書選舉」。
社交媒體如水銀泄地,已滲透到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重度使用臉書(Facebook)的年輕世代被稱作「讚世代」,而政治選舉則已被稱作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臉書選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