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andon
傳統媒體面臨挑戰在21世紀已不是新鮮事。各種新型態媒體的嘗試前仆後繼,目前台灣仍具活動力的獨立媒體,如《上下游新聞市集》及《環境資訊協會》等各有建樹,而《苦勞網》自創辦起歷史最久,是已近成年的17歲。
影像來源/苦勞網。《苦勞網》網站。
統聯罷工、經發會議 促成苦勞網誕生
根據《苦勞網》大事記,1997年9月世新、政大等校的學生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架設網站,收集台灣社會運動相關資料,為《苦勞網》的雛形。他們在那個社會運動方興未艾的年代,素樸嘗試新媒體,彙整媒體報導、資料並放上網路。1998年9月,網站正式定名為「苦勞網,「cool」與「loud」諧音構成「coolloud」成為《苦勞網》的英文名稱,並定位為「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
1999年《苦勞網》陸續有志願者投入,形成初期工作團隊,主要收入來源為承接NGO組織網站及書籍的編輯工作。但歷史走的速度太快,當初的參與者隨年紀漸長四散各地,目前創辦同仁只有孫窮理仍「在職」。工作站「生產」的第一篇報導,是1998年卞中佩採寫之統聯客運司機罷工事件,此文也標誌《苦勞網》正式跨入媒體領域,不再是單純的資訊彙整。
2001年,甫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召開經發會,苦勞工作站除報導外,也將相關資料集結成書,2002年定名《審判經發會》正式出版,評論經發會是「民進黨政府請資本家為衰退的台灣經濟把脈、開藥,無疑是『請鬼開藥單』」,在當時全台灣仍沉浸在政黨首次輪替氛圍下,此書是少數清楚點出民進黨在經濟政策立場上與國民黨實無二致。
2005年,第6屆WTO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苦勞網》和台灣社工運及NGO成員組團到香港聲援和觀摩,韓農三步一跪的畫面令人震憾,透過各種有形及無形網絡,也影響日後台灣社運形式及訴求手法。當時《苦勞網》同仁數次到香港進行報導,還有人因李建誠等人被拘留而暫留數月,提供資訊的交換與協助。
《苦勞網》將自身定位為「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為社會運動報導與發聲的平台,過去曾試圖將網站上的內容集結出版,但目前仍以網路為主要發聲形式。另外,2006到2011年間,《苦勞網》與世新大學社發所合作,出版三本《工運年鑑》。
突圍:卓越新聞 因緣際會
2007年3月因樂生運動而起的假記者事件,以及年底首獲卓越新聞獎,《苦勞網》都是一路走來的里程碑。創辦人之一孫窮理於2007年底代表出席卓越新聞社會公器獎頒獎典禮時,認為《苦勞網》的得獎,對「社會公器」意念的挪移具有正面作用。
2012年,苦勞網再度入圍2項卓新獎,分別是孫窮理的「國境邊陲--蘭嶼核廢料檢整系列報導」入圍平面報導類最佳調查報導獎,以及孫窮理和王顥中合作之「馬祖博奕中」入圍平面報導類最佳專題報導獎。2013年底,《苦勞網》再以《服貿爛透了?沒錯!這就是自由貿易》獲得平面類新聞評論獎,在報導或評論獎項中脫穎而出。
強調社運脈絡
《苦勞網》記者、前《破報》員工陳韋綸指出,以往身為報導者,深感文字有分量。有些議題可能沒有人報導,因此如果去報導,感覺像是「獨家」,社運團體很願意分享相關經驗和資訊,自己也有「為弱勢發聲」的感受;不過到《苦勞網》後原本的想像被衝擊,如關廠工人、樂生院,就不太被鼓勵用前述方式進行報導,因此他希望能在人物專訪或人物故事外,寫出更深層的脈絡。
陳韋綸也表示,報導過程牽涉到一些判斷,若在運動中拉出抗爭的個人,其實有點「工具性」,所以《苦勞網》處理報導時,會論及整個關廠工人抗爭的脈絡,也會刻意跟抗爭節奏拉開,不僅僅集中焦點在個人。
自報公議 按勞分配
獨立媒體工作者勞動過程特性之一是時間無法固定,此點與主流媒體普遍採取「責任制」相同,而《苦勞網》採取「自報公議記點制」的給薪方式,延長工時雖然沒有加倍工資,但能獲得固定工資。
2009年年底,《苦勞網》的定額捐款是每月66,650元,2010年推動集中輪值主編的「薪資基金」制度,同年年底每月定額捐款成長到92,600元。2011年5位記者的核心團隊逐漸成形,年底每月定額捐款成長至102,650元。
2012年起,《苦勞網》核心團隊「自報公議計點」薪資制度上路,一個月工時若達到近全職的192小時(48點)的記者,可以領到23,040元月薪。目前《苦勞網》由陳逸婷、王顥中、陳韋綸、徐沛然、姜秀玲和孫窮理共同經營,過去3年的年度收入/支出分別為222/184萬元(2011),220/239萬元(2012),242/250萬元(2013)。2014年上半年,《苦勞網》合計收入約133萬元,支出152萬元,剩餘資金為102萬元。
工作者之一的徐沛然說,自報公議記點制帶有「社會主義資源分配的想像」,按勞分配,熟練的工作者花2個小時處理的事情,不熟練的工作者得花8小時,並非設計一個制度獎勵熟練的工作者,而是按勞動量計算。
在此薪資制度下,《苦勞網》核心團隊的成員須向其他夥伴「報告」自己的工作內容及花費時間,然後團隊一起討論評議,釐清勞動的必要性與價值、是否與個別成員投注時間相對應,以此計算勞動報酬。這裡勞動者的「服從」或說「自願」,顯然與製造業或商營媒體不同。主流媒體的規訓方式是「新聞倫理」,但對獨立媒體工作者而言,更包括與社會運動站在同一陣線的認同趨力。
社會支持 繼續前行
《苦勞網》作為台灣土生土長的獨立媒體,17年來不論組織型態、運作方式或核心成員皆有不同變化。解嚴後,主流媒體的內容趨向瑣碎化,但因公部門的資訊津貼以及商業機制支持,仍有一定影響力。百花齊放的獨立媒體,影響力仍與主流媒體有一定差距。目前作為一個完全由社會捐款支應的獨立媒體,《苦勞網》豎立了里程碑,但要繼續前行壯大,仍待整體社會支持。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