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Feng Shui Abbey】失控的選戰紀念品:英國工黨2015年大選的「控制移民」馬克杯

文、圖/蔡蕙如

  這次英國大選工黨慘敗。從選前媒體民調預估這將會是一場膠著的五五波之戰,到選舉當日半夜開票到隔日清晨(躺在床上睡覺之際,一邊用手機滑衛報網頁查看最新資訊,從第一席開出來是工黨得到大快樂之後,清晨驚醒才發現大事不妙),我們才發現保守黨不僅拿到過半總共331個席次(意味著不用組聯合政府,可以完全執政),蘇格蘭國家黨(SNP)也獲得56席(比上次大選多了50席!)。反觀工黨雖仍有232席,但比起上次選舉還掉了26席,甚至在蘇格蘭地區僅剩1席(蘇格蘭算是工黨大本營)。敗選之後,有些工黨支持者心碎之餘,還成立臉書「別責備我,我可是有投給工黨」的臉書療傷,甚至販售‘Don't Blame Me I Voted Labour’的T桖(請原諒我沒有買,但在選舉後我買一件看起來更加悲傷的T桖)。

     這種自嘲方式太悲傷了。   選舉後買這件衣服,有一種唐吉軻德的感覺。

【Feng Shui Abbey】作者介紹

關於 蔡蕙如


一個以「民視八點檔連續劇」和「BBC風水世家」的畫面與台詞截圖來體感人生不容易的滯英博士生。

時常落入懦弱嘴砲派的自溺與時常反省的情緒陷阱。

目前為龜毛的物件囤積派,特別滯英期間深刻體認「格物致新與玩物喪志」之間的模糊與哀仇。

2015年5月28日

【媒改評論】媒體勞檢,正該喝采(2)

再者,新聞工作雖然複雜,但並不超越勞動法規的規範。新聞工作的特殊性常常被無限擴充,成為過度剝削新聞工作者的藉口。第一,外勤記者雖然不像辦公室或工廠中的勞工被當面監控,但現在透過LINE等通訊科技的隨時監控,記者被監督管理、以及勞動的壓力與密度,跟一般勞工並沒有太大差異。

  第二,記者工作過程中雖然有「待命」時間,但實際上在即時新聞興起後,大部分的記者可以「悠閒地喝一杯咖啡」的頻率,恐怕也不比一般上班族來得多。新科技早就轉變了記者的工作型態,隨時得餵養行動通訊新聞內容的新一代記者的工作方式,已經不是傳統紙本或「三節電視新聞」的新聞前輩工作所能比擬。

  至於對不同種類媒體工作者一體規範,以「回公司打卡」等僵化方式來檢查工時,雖然不適合所有外勤記者,而必須改以通訊打卡等變通方式進行;但所謂「打卡」會讓工作能力不足的「摸魚」勞工獲得加班補貼,拖累新聞工作效能的說法,則是忽視了絕大多數記者都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工作的現實,也是用特例把不同議題進行因果扣連,邏輯有誤且模糊焦點。

  台灣勞工集體力量與資方權力長久不對等,在媒體部門更是如此。因此主管機關此時更不應該退縮,而應在監督下落實勞動法令、促成勞工集體組織茁壯,並保障勞資雙方有更平等的對話空間與機制。我們更期待,未來媒體勞方不只是能與資方協商合理的工時規範,有關記者工作安全、即時新聞的合理工作規則等,也應納入討論與改善。

編按:本週<媒體有事嗎?>評論單元最新文章係媒改社社員王維菁、劉昌德、林麗雲回應日前網路媒體新頭殼刊登蘇正平先生的文章:<不是對三月媒體勞檢喝采>,蘇文連結如下: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5-26/60551

【媒改評論】媒體勞檢,正該喝采(1)

文/王維菁、劉昌德、林麗雲(分別為台師大、政大、台大之高教工作者,皆為媒改社理事)

  台北市勞動局月前對30多家媒體進行勞動檢查並裁罰,引發記者圈與媒體資方的討論,網路媒體新頭殼董事長、前新聞局長蘇正平日前更為文(〈不是對三月媒體勞檢喝采〉)批評,認為政府進行媒體勞檢將傷害新聞自由。我們樂見勞工、業界、主管機關之間的討論,這將有助於探討新聞勞動特質與釐清法規,並進而保護記者工作條件與改善報導品質。但對於蘇文中的一些論點,我們有以下看法與回應。

2015年5月23日

【媒改評論】三月媒體勞檢,後來怎麼了?

文/劉昌德

  下週三,當五點半的下班時間一到,我會立馬關筆電走人,揪同業們一起去pub喝一杯。我不會再跟他們說:「你們走先,我再花個幾分鐘寫完這封email、或者寫完這篇報導之後,就去會合。不會太久的…」

2015年5月20日

第九期 共青年 │ 旅行有這麼多可能! 香港旅行者林輝給年輕人的「旅行指南」

文/魏玓 圖/林輝

  那是一個冬日下午。台北街頭熙來攘往,林輝正準備趕搭傍晚的飛機回香港,他的家。

  酷愛旅行,提倡旅行不只是消費,旅行要能夠為所到之處有所貢獻的「責任旅行」概念的林輝,2012年秋天他從香港出發,開始了歷經兩年四大洲將近三十個國家的旅程。2014年秋天就在他到了阿根廷,還想繼續走下去的時候,香港叫他回家了。雨傘運動發生了,長期參與香港社會運動和獨立媒體實踐的林輝立刻成立臉書專頁Hong Kong Democracy Now,在網路上糾集朋友,開始進行即時的公民新聞報導與翻譯工作。隨著運動情勢升高,參與資訊生產和傳播工作的志工有五百多人,專頁追蹤人數也超過三萬。後來,催淚彈丟出來了,也催回了遊子,林輝決定結束旅行回家,見證家園的鉅變。當然,也準備下一次的旅行。

2015年5月18日

第九期 共論 │打造電視成為「創作人的媒介」正是時候?

文/唐士哲

  去年底在台視播畢的「徵婚啟事」,是連奕琦在電影「甜蜜殺機」後,轉戰電視的首部導演作品。故事靈感來自陳玉慧的同名小說,講的是32歲熟女登報徵婚的故事,藉隋棠在每一集中與徵婚男的約會,旁敲側擊的帶出不同世代男女的婚姻、愛情與生活觀。
  連奕琦說,他拍「徵婚啟事」仿造美式影集的作法,每一集只講一則完整的故事,劇情不留伏筆。20集電視劇對他來說,等於拍了20部電影。

第九期 共論 │ 「國片」究竟是什麼意思? 從《黃飛鴻》到《海角七號》

文/蔡惠婷

  1990年代徐克執導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向來是我對「國片」最鮮明的印象。李連杰身穿長袍馬褂、武學大師的翩翩形象,在記憶中有如面臨電影裡西學東進的時代,一直與來自「美國」、會駕駛飛車的外國人相抗衡著。直到開始著手自己的研究,才發現早在無形之中,《黃飛鴻》已不再是我心目中的國片代表。那麼,什麼才是「國片」?我在文獻中初步蒐尋「國片」一詞的來源無解後,決定先從national cinema這個概念切入。

2015年5月17日

【問編輯一個問題】 編輯到底是在做什麼?

文/島本
  
  話說在臺灣當編輯,相較於較熟悉「編輯」的歐美地區,似乎經常要面臨這個問題:「編輯到底是在做什麼?」小時候剛進出版的時候,我們都會很天真的想,這是一個「老闆花錢請我來看書」的天職,然後大概過了三天這個幻想就會被那些令人驚嚇的稿子所粉碎,接著你會發現,大家之所以以為編輯無用武之地不知道在幹什麼,就是因為我們一直以為「作家都很會寫東西」。
圖/STOCK UP
  作家都很會寫東西?嗎?嗎!嗎。(新仇舊恨淹沒大江大海)

【銀色蜘蛛網】 一個廣(菜)告(鳥)企劃眼中的廣告良心

/林組長

  《共誌》專欄試啼聲,就先聊點有趣的觀察好了
  
  身為一個廣告企劃,我接觸到的客戶通常是拍形象廣告居多,不論是公司、品牌、產品的廣告,大約有99的客戶會提出:「能不能請外國人來拍?我們公司希望國際化一點」。當然從廣告的本質而言,傳遞一個對自己有正面利益、對消費行為有鼓勵效果的訊息,「國際化」當然是時勢所趨。但是,國際化指的是將幾個白人擺放在會議席上,看著台上的小亞人做簡報,聽完之後拍手叫好,上前與之握手表示達成交易嗎?

【鳳梨酥換宿中@yokohama】 極致饗宴 日本音樂祭的過去與現在

文、圖 / 陳怡秀


  披著連帽浴巾,坐在大草地上,只有眼前那巨大的舞台在閃亮,在拍子與拍子的斷點之間,燈光突然全滅,一秒、兩秒、三秒,和身旁幾萬人在黑暗一起等待,安靜著只剩鼻息的等待,四秒、五秒、六秒,舞台上的雷射瞬間迸發,越過頭頂,朝遠遠的遠方光速推進,仰起頭,透著薄薄的綠色光幕,星星在閃爍,原來,在日本也看得到極光。

【對著道貌岸然放響屁】無賴的姿態、無聊的社會 漂流出口首張專輯「逆游」

/謝碩元

圖/陳凱法
  我討厭樂評。耳朵長在你頭上,靈魂長在你身體裡,要怎麼去感受、去律動、去鼓譟、去砸爛、去詮釋,去你的,那都是你的事,答案在你手中,我並不想框定那本該屬於你的愉悅。
  所以,我討厭樂評,更不想寫樂評。我只想把這群混帳的事蹟,好好數落給你聽。

2015年5月15日

2015年5月14日

第九期 共專題 │ 「宮迷」進階大補帖:宮崎駿影視蒐密大公開

/森林

   身為一個宮崎駿或吉卜力迷,你一定不會只滿足於十幾部的動畫長片吧!事實上,以宮崎駿或吉卜力為主題的紀錄片或報導性電視節目為數著實不少,也是影迷們追蹤和收藏的目標。我在這篇文章中介紹的影視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2015年5月13日

第九期 共專題 │〔宮迷的自白三〕宮崎駿與荷包蛋

文、圖/康甯

  做為一名宮崎駿動畫的「粉絲」,我一直覺得,食物對宮崎駿作品的重要性之於番茄醬對薯條、滷蛋對滷肉飯,兩者缺一不可,彼此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就某方面來說宮崎駿的動畫和美食節目程度不相上下。

第九期 共專題 │〔宮迷的自白二〕時而單純,時而深沉

/賴奕如

  我從小就非常喜愛動畫,他們帶我暫時脫離現實生活,帶給我另一個或說,很多個世界的想像。我愛《龍貓》裡面愛傻笑又善良的大龍貓以及勇敢的姊妹;也愛《魔法少女》中堅強帥氣的小桑;還有《崖上的波妞》裡的可愛男女主角宗介與波妞;更別忘了《神隱少女》以及《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美形又專情的白龍與霍爾。這些角色與故事總是可以觸動人心,我想這就是宮崎駿的魔力。

2015年5月11日

第九期 共專題│〔宮迷的自白一〕四季都該做的事

/湖南蟲

  作家孫梓評寫過一篇名為〈秋天應該做的事〉的文章,評論導演市川準的作品,「非常適合失眠的秋日早晨」。如果每個導演(或者作家、歌手……)的作品都有適合觀賞的時間,宮崎駿的卡通,會是什麼樣的季節?

2015年5月10日

第九期 共專題 │ 宮崎駿動畫的三個「謎」:環保、反戰、兒童

/魏玓 

張滿的弓上抖動的弦啊
在月光下喧囂的,是妳的心,
磨快了的刀刃的美麗
與那刀尖鋒銳相似的,是妳的側臉
能夠了解淺藏在悲傷與憤怒中的妳的心的
只有森林中的精靈們了

 ----宮崎駿,引自《折返點1997-2008》,頁45

2015年5月9日

第九期 共專題 │ 我最愛的宮崎駿--台灣宮崎駿粉絲意見大調查之三 「經典不敗主題曲」

/魏玓  問卷製作、分析/劉芮菁

  一部好的動畫片,劇情、角色設定、畫風都是很關鍵的要素,此外,若能配上一首讓人印象深刻的音樂,更是能加深觀眾對於動畫片的印象。

第九期 共專題 │ 我最愛的宮崎駿--台灣宮崎駿粉絲意見大調查之二「最愛角色」

/魏玓  問卷製作、分析/劉芮菁


  粉絲意見大調查之二,挑選出宮崎駿大師動畫作品中的男主角、女主角,以及非人類角色進行票選。讓龍貓和卡西法來場大對決,霍爾和白龍同台較勁,快來看看到底誰是台灣觀眾的最愛吧!

2015年5月8日

第九期 共專題 │ 我最愛的宮崎駿--台灣宮崎駿粉絲意見大調查之一「最佳影片」

/魏玓  問卷製作、分析/劉芮菁

  觀看宮崎駿動畫應該是台灣「五年級」後段班一直到「八年級」,甚至「九年級」觀眾的共同經驗,龍貓、千尋、霍爾這些角色,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天空之城》或是《龍貓》的音樂一旦響起,應該也有很多人能夠很快哼上幾句!在台灣觀眾的心目中,究竟哪一部宮崎駿電影最受歡迎?哪一個角色讓大家最念念不忘?哪一首音樂最讓人縈繞耳際?

第九期 共專題 │風起的軌跡:宮崎駿電影在台灣的流通歷史

/林玉鵬

圖/得利影視
   宮崎駿在最新作品《風起》推出之際,也在記者會上公布退休的消息。這個新聞不僅震驚了日本,在台灣也備受注目。這個時間點或許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宮崎駿動畫究竟是如何進入台灣,然後成為好幾代觀眾的共同記憶?了解宮崎駿在台灣的流通歷程,也等於是見證台灣影視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文化現象。

第九期 共專題 │ 讓我們一起喊「巴路思!」

宮崎駿專題「當大師神隱」前言 
/魏玓


吉卜力美術館。 圖/張雅晴


  日本吉卜力動畫工作室(Studio Ghibli)從1985年成立以來,其動畫長片屢屢在日本創下票房記錄,在東亞地區,甚至在歐美市場,也都享有一定的觀眾和評論的支持,包括《神隱少女》在2002年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200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獎。吉卜力靈魂人物宮崎駿(Hayao Miyazaki)已然成為舉世知名的動畫作者,也被認為是當前日本動畫藝術的頂尖大師。年事已高的宮崎駿近年來數度表明退休意願,但又數度回任導演,但是在2013年的《風起》推出之後,他正式宣佈退休。

第九期 │ 編輯室報告

文/魏玓

插畫/康甯 
  或許是影視材料來源和選擇太多的反作用,我和許多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們都有同感:現在年輕人看的電影數量實在很少。每次在課堂上舉例詢問,「看過xxxx這部電影的請舉手」,舉手的人總是寥寥可數,即使是最商業的大片,看過的人也不算多。但我想我會永遠記得,一次偶然機會剛好問到《霍爾的移動城堡》,全班四十幾個人幾乎都舉了手的景象。

第九期 │ 目錄

2015年5月7日

第九期 共專題 │ 宮崎駿在日本 從「吉卜力真的要解散了嗎?」談起

/張雅晴



吉卜力美術館售票處。

   2014年暑假,吉卜力工作室新片《回憶中的瑪妮》正在日本上映中,突然網路上瘋狂傳起吉卜力即將要解散的消息。消息的來源,是吉卜力的製作人鈴木敏夫在股東會議上的談話。這段談話被節錄在TBS「熱情的大陸」專題節目中,播出後立刻造成吉卜力迷的恐慌與討論,產經新聞社旗下的「夕刊フジ」和其網站Zakzak也以吉卜力即將退出動畫界等聳動標題報導預測吉卜力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