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第十一期 │ 編輯室報告

  


速度消滅不了溫度

 《共誌》邁向11

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數字。不過,當初《共誌》創刊時,一直有人覺得這樣的刊物撐不了多久,3期?5期?10期了!?好吧,也該結束了。
  老實說,《共誌》做得很辛苦,也還在摸索。我們用極其業餘、手工的生產模式,像在做一場很難有規模,也很難預料結果的實驗,一期、一期地往下做。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確實得到不少肯定和支持,這讓我們有信心和動力前進;但整體而言,《共誌》的影響力還太小,這我們也心知肚明。

但我們選擇繼續前進。

不但要繼續前進,我們還決定讓《共誌》進化。

這個進化的過程,其實從前兩期就開始啟動。《共誌》的讀者們應該都注意到了,我們持續引入年輕寫手,在通俗文化議題以及傳播勞動現場兩個方面,提供更多元也更多量的論述和記錄。

而從這一期開始,我們把調整工程延續到紙本。

紙本的發行,是《共誌》從一開始的特色。因為我們堅信紙本的溫度,不會因為數字和網路而消失。不過坦白說,出版紙本的成本很高,對僅僅依賴少量捐款的《共誌》來說,壓力實在太大。再這樣下去,我們信仰和堅持的道路,會愈來愈難行。

所以,我們決定調整《共誌》紙本的出版品質和形式,同時結束過往十期所採取以免費贈閱為主的發行模式,改為以網路通路為主的零售模式,正式「面向市場」。

所謂「面向市場」,當然並不是要營利。事實上,我們仍堅持不賣商業廣告,所有的零售收益,也只是用來盡量平衡生產成本,若真有盈餘,將首先回饋給目前仍義務免費幫我們寫稿的年輕作者們,而這原本就是合理成本的一部分。

過去取得免費《共誌》紙本的讀者們,可能會不大習慣,容我們致歉,也請您體諒。不過,市場的意義不是只有一種。我們的調整,是面對現實環境的務實體認下,尋找一個能夠更有效和更可能實現目標的方法。我們希望一個更高層次的紙本出版,可以成為增加讀者、廣納其他資源挹注(公眾募資或大筆捐款),進而擴大實質影響力的槓桿。會不會有效,我們不曉得,正如同《共誌》的誕生原本就是一場實驗。

但我們所知道的是,我們會繼續努力和堅持下去,也許方法不同,但《共誌》發刊詞所揭櫫的三個目標:「建立新的進步學術與年輕公民的關係」、「開發新的媒體/文化改革論述」、「創造新的民主媒體環境與文化」我們不會忘記。


也請您繼續支持《共誌》。(魏玓)


第十一期│目錄


                                                              《共誌》No.11 封面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共專題影展解密 + TIDF 10

 
 專題前言 
 
 影展只是讓人互動的媒介  專訪遊牧影展策展人David Frazier張嘉真
    
 
 
  
 臺灣影展月曆張嘉真 吳悅萍
  
 臺灣影展重大發展事件年表張嘉真 吳悅萍
  
 
                    與年輕影展工作者對談 共誌編輯部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第10屆特別專題

 
 


│勞動誌
 
 [銀色蜘蛛網]
 
 [記者平常說不出口的OS]
 
 [本宮也還在思考]
  業務性格養成班林君襄
 
    [前方電影拍攝中請改道]


│文化誌
 
  [鍵盤分析師]
  [風水莊園]
  [奈落人生]
 [最好與最壞的時代]

│共論
 

│共想/共享

 [Forget Elegance]
   Feminist, Around 40蔡如音

共青年
 
 新聞遊戲? 臺灣新聞實務的大膽實驗  
                            專訪《急診人生》製作團隊劉嘉偉


2016年4月29日

【共誌No.11搶先看】進擊的村民­­––––中國農民紀錄片作者賈之坦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從上一屆開始,積極引入中國紀錄片,這個意義不僅僅是讓臺灣觀眾看到一個紀錄片正在蓬勃發展的地區的作品,更是讓臺灣觀眾藉由紀錄片這個媒介對中國有更多的認識(這比電視連續劇或綜藝實境秀節目有效得多!)。

敬!華語獨立紀錄片預告。影片/TIDF提供

在TIDF的努力之下,本屆影展參賽的中國作品數量大增,當中當然也有許多值得一看的片子。何思瑩就特別推薦中國農民紀錄片運動中一位活躍農民賈之坦的創作。有什麼特別?請聽思瑩怎麼說!然後,就請您進場去看片子囉!!!

2016年4月27日

【媒改評論】寓教於樂的英國公共兒童頻道(CBeebies)

文/古淑薰
毛寶在看Octonauts

在英國唸書的這四年多,因為孩子的關係,陪著他看了許多兒童電視節目,其中英國BBC公廣集團旗下的兩個兒少頻道是我和孩子的最愛。因為其內容多元,節目設計與問答用語上非常鼓勵尊重小孩,再加上這兩個兒童頻道都沒有播放廣告,更是讓我安心且放心與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

【媒改評論】動物社群媒體的角色扮演

文/李明穎

圖/擷取自該官方粉絲專頁

目前臉書上有個名為「黃阿瑪」的「公眾人物」,人氣居高不下,粉絲人數至今已高達77萬人。去年8月,黃阿瑪出了第一本書《黃阿瑪的後宮生活:阿瑪建國史》,首賣當天創下博客來網路書店三年以來的最快銷售紀錄,一賣就是2500本;半年後,很快地出了第二本實體書《黃阿瑪的後宮生活:交換日記》。除了在全台的北中南以及海外香港等地大型連鎖書店辦簽書會活動外,近日更推出了LINE貼圖等週邊商品。

黃阿瑪並非真實人物,只不過是一隻黃色花貓而已。

除了黃阿瑪外,臉書分類中還有一個也是以動物出演,擁有高人氣的「公眾人物」。這隻名為「肚臍」的貓,去年底一舉紅到國外。當時肚臍跟隨著音樂點頭打節拍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不只美國知名脫口秀節目《艾倫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在節目中打趣評論,連英國的《鏡報》、《每日郵報》也大幅報導。現在肚臍的臉書粉絲人數幾乎逼近30萬人大關。

在社群媒體上,動物不再只是飼主的寵物,而是個有頭有臉、動輒擁有數十萬以上粉絲的「動物明星」。

早年網路興起時,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這句話原來是出自美國雜誌《紐約客》於1993年7月5日刊登由彼得.施泰納(Peter Steiner)所創作的漫畫標題。不少人因此打趣道,「你永遠不知道在電腦螢幕後面打字的,其實只是一隻狗」。

網路早在1960年代末期發明,直到1990年代,才真正滲透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而到了社群媒體盛行的今日,電腦螢幕後面的動物不必「遮遮掩掩」,不僅可以正臉示人,大方正名,甚至擁有一大群的粉絲,時時刻刻追蹤這群喵星人或汪星人的動態。

這類動物臉書社群媒體之所以擁有超高人氣,不脫時下商業社群媒體的經營模式,包括:定時貼文、上傳影片或照片,以紀律化的方式餵養粉絲。不過,比較特別的是,動物粉專經營者往往會以擬人化的敘事方式,設計有趣易懂的故事情境,上傳動物照片或影片時也會配上俏皮的旁白或對話。

以「黃阿瑪的後宮生活」為例,故事從粉專經營者撿到一隻流浪貓開始。由於粉專經營者姓黃,而這隻流浪貓的性格霸氣,一開始就將其塑造為皇帝形象,取諧音成黃(皇)阿瑪,後來將陸續收養7隻流浪貓依其特性加上稱謂,搭配2位奴才(飼主),發展出一套關係複雜的宮庭劇碼。

「肚臍是隻貓」雖然不如「黃阿瑪的後宮生活」的角色設定多元,故事情節也簡單許多。粉專經營者不時入鏡逗弄肚臍,而肚臍一副淡定好脾氣的模樣,形成強烈的反差,而後來粉專上出現飼主的另一隻貓「鼻毛露出來」,與肚臍一搭一唱,這時候肚臍又會展現兄長風範。

動物粉專有時候還會出現失蹤協尋或是動物認養的發文。例如,「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在4月24日一則貼文寫道,阿瑪說:「可愛喵找家~在台東喔!」接著「以下為子民口吻」,介紹動物認養相關資訊;而「肚臍是隻貓」在同一天轉貼一則動保議題的消息,「為毛孩子連署 點燃光明燈─為毛孩子連署 支持觸犯動保法者加重刑期,增加刑度」,而貼文時加註:「肚臍下旨!奴才們快連署~」。

高人氣的動物社群媒體,以擬人化的角色關係來鋪陳故事內容,表達形式多樣又充滿趣味,但是故事情節結構完整與否,對於粉絲來說並不是重點,即使是碎片化的對白,只要召喚出粉絲的主奴情感,就能引起共鳴。

大部份動物社群媒體的粉絲,可能本身就是愛護動物,或有飼養寵物經驗。為了這些毛孩子,飼主經常自嘲甘願做「貓奴」或「狗奴」。對飼主來說,這種主奴關係是種甜蜜的負荷。

原來只是飼主與寵物的個人情感關係,在黃阿瑪或肚臍的號召下,粉絲自稱為子民,集體沈浸在角色扮演的故事情境中。無論主人倡導購買週邊商品或是領養動物概念,粉絲從網內觀看情境延伸到網外活動,乖乖地臣服在其麾下,形成集體社群的「國族認同」。

透過主奴角色扮演,這類喵星人或汪星人或許療癒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焦慮,也創造了另一股粉絲經濟的可能。動物社群媒體持續建構出「真實」動物明星的商品化想像,即使偶而出現領養代替購買、失蹤協尋等訊息,卻是簡化了動物保育議題的複雜性,也化約了人們參與動物保育的積極作為之可能性。

近年來,在網路上竄紅的「四處爬爬走」(路殺社,Reptile Road Mortality)臉書社團,利用虛擬社群進行動物監測,成為國內推廣動物保育議題,實踐公民科學的代表之一。

圖/擷取自該官方粉絲專頁

由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發起的「路殺社」,是一個專門記錄路死動物、發現時間與地點的臉書社團,希望藉此讓民眾了解野生動物在人為環境遇到的危險,也幫助政府了解路殺熱點,進一步做道路友善規劃和改善。

「路殺社」監測動物方法非常簡單,民眾只要配合比例尺,上傳拍照打卡,就能提供有效的資料,而團隊中也有約20固定成員協助鑑定物種與資料整理。此外,民眾將撿拾到路死動物寄到特生中心做成標本,成為國內狂犬病疫情盛行監控所需檢體的最主要來源,也幫助科學家研究環境毒害,找出作物與農藥種類危害野生動物之間的關聯性,了解農藥是否施用過量或濫用的情形。

雖然「路殺社」不如那些高人氣的動物臉書粉絲專頁魅力驚人,不僅沒有任何故事情境足以集體沈浸,連貼出的路殺照片一點都不萌,甚至殘忍到不忍卒睹,但是如果民眾能因此利用臉書社群媒體長期投入動物監測,了解動物保育議題的多樣性,進而培養進階的思辨能力,動物才不會永遠只是人類操弄的消費客體,而能真正建立起人類與動物相互友善的真實生活情境。

【作者小檔案】李 明穎
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是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對跨領域知識充滿好奇,關注虛擬社群與鄉村社區的公民參與之各種可能。 Home page: http://www.masscom.pu.edu.tw/main.htm?pid=6&ID=35

【鳳梨酥換宿中@yokohama】《民王》旁邊的貝原小秘書 「反客為主」的魅力綠葉們

文/陳怡秀

他總是穿著整齊西裝,一絲不苟,宛如哆啦A夢一般總是能從四次元口袋中掏出所有必需品,用字精準遣詞有力,但時不時又會語氣放冷地平靜吐槽,戳得說話對象刀刀見血,偶爾迸出的威脅語氣,像是透露出他也曾有過叛逆不良的青澀年代,他個性超傲,絕對的S屬性,事實上卻又對女性沒轍,還會戴著毛球睡帽、聽著節拍器的聲音入眠,他有謀略、夠聰明、絕對忠誠,他是貝原茂平,日劇《民王》(台灣譯為「人民之王」)中迷倒眾多女性觀眾的角色。他在劇中可不是主角,只是主角的秘書一角,卻因為個性鮮明,「反客為主」,讓人一看就難忘,亦創造了更精采的故事。

2016年4月26日

【共誌No.11搶先看】劉昌德談「綠色小組」三十年後的意義!

共誌No. 11專題「影展解密 + TIDF 10」

10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推出「如果紀錄片有顏色」,回顧臺灣異議影像先鋒「綠色小組」30週年,也重新思考臺灣紀錄片運動的某種開端,以及其文化與社會意義。除了向大家推薦這個專題,《共誌》也先以劉昌德的這篇文章共襄盛舉!

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你怎麼不憤怒!野百合學運。


重點是「桂綸鎂」­­––––
    綠色小組異議影像的流通與三十年後的意義

/劉昌德
阿伯啊,今天有『民主』,沒『自由』啦。『自由』昨乎車輪牌(國民黨)抄去啊。Formosa好嗎?一本八十。」蹲在廟口夜市書報攤賣舊冊的桂綸,對著來買黨外雜誌的中年大叔這樣說。
好啦,幫我包一本。免找啦。下期幫我留一本啊。」大叔掏出一張鈔票給賣書的桂綸鎂,接過雜誌後沒拿該找回的零錢就迅速離去。
這是四年前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片段。無論電影再現是否符合史實或「太過逼真」(例如,顏值超高的桂綸鎂表演的攤販蹲姿,有沒有太over呢?),這一幕交待了台灣另類媒體先行者之一「綠色小組」所處的政治限制與突圍之道,還有彼時的中下階層民眾對於反對運動與媒體的支持與渴求。
綠色小組,一個運動性的錄影團體。它給自己三項使命……戰鬥,和官方的電視台進行戰鬥,特別是在發生重大事件,運動遭到電視台嚴重扭曲打擊的時候。它最終的心願是希望人民擁有自己的電視台,因此剛成立的時候,它便把自己定位為民間的媒體。(綠色小組成員李三沖〈談綠色小組〉,於1991年日本東京第二屆國際錄影藝術節)
要跟當時的「三台」對抗,存在許多困難,像是機器設備相對簡單、人力嚴重不足、財力物力資源相對缺乏等等。但是這些難題,在抗爭運動者的熱情與投入下都還可克服,拍出數量可觀(三千小時!)且令人動容的紀錄影片。


綠色小組紀錄的影像-上:中華民國,還我土地;下:反五輕運動。圖/TIDF提供

在電視、報紙等「合法」管道都被國民黨壟斷的狀況下,讓反對聲音順利「到達」那些支持者(中年大叔)手上;而且把支持者的熱情化為經濟收入(拿到他掏出的那張鈔票,還不需要找零),直接挹注「到達」綠色小組的成員身上,讓他們能夠繼續抗爭與紀錄。這才是最大的難題。
後來成為重要紀錄片導演的賀照緹,於1992的論文中記錄了在當時合法流通方式「堵塞」的狀況下,綠色小組如何以六十幾個「民主攤販」為主力、搭配四十幾個民進黨地方黨部與政治人物服務處,構成重要的「地下流通管道」。這同時也是一種卓越的「錄影帶游擊戰」,連結了異議媒體的生產者與使用者。如同楊雅吉吉在電影中嘗試重現的廟口黨外雜誌地攤,1980年代解嚴前的台灣社會中,另類紀錄片也透過這些地下經濟管道,流通他們的政治異議的文字與影像。
但賀照緹也清楚地指出,這種非正式的流通經濟,「拖垮了綠色(小組)」。因為地下流通靠的是生產者(綠色小組特定成員)與流通者(攤商、服務處人員)之間的私人交情,而不是固定與清楚的商業契約關係。攤商與服務處人員的流動性高,加上「人情」而不好「斤斤計較」,所以後來綠色小組「收不到數」的狀況愈來愈多,呆帳也就拖垮了異議紀錄片。
即使許多支持者(購買綠色小組影帶的「有覺醒的台灣人」)願意「半樂捐」地花一兩千元買影帶(不用找錢喔),但是綠色小組卻不一定收得到。兩端(生產者與使用者)都有足夠的熱情互相支持,但捉摸不定的流通管道卻讓綠色小組成為傳說。
所以,「桂綸鎂」才是重點。

(本文未完。以下還有劉昌德的精采結論!全文請見即將出版的《共誌》第11期。)


2016年4月23日

【共誌No.11搶先看】讓TIDF成為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的基地--專訪策展人林木材

共誌No. 11專題「影展解密 + TIDF 10
焦點人物: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策展人林木材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誕生於1998年,是臺灣第一個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影展,對於晚近臺灣紀錄片的創作與觀影文化具有關鍵影響。TIDF歷經多次制度與形式的變化。2014年文化部正式將TIDF委由國家電影中心籌辦,並成立常設辦公室。當年TIDF新團隊以「再見.真實」為影展理念,並設立「亞洲視野競賽」與「華人紀錄片獎」,強調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的發展推廣,以及舉辦各種觀眾交流活動,活絡紀錄片影展的整體社會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並廣獲好評。而這個變化的主要推手,正是TIDF的新任策展人,長期耕耘紀錄片評論與紀錄片工作者權益的林木材。

2016年4月21日

【媒改評論】新聞慢慢來

文/江淑琳


2014年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到2016年3月內湖女童命案(小燈泡事件),台灣民眾在這幾年間,經歷了事件本身與媒體報導所帶來的震撼及恐懼。突發社會事件造成社會系統不穩定時,民眾對媒體的依賴更深,媒體的角色與表現更受注意。事件過後近一個月,我們或許可以開始冷靜思考:媒體即時、聳動報導造成哪些潛在效果?媒體報導是否可能少招致些批評、得到些讚賞?

2016年4月19日

【媒改評論】反媒體壟斷的好球帶:系統跟頻道,就是要分開!

文/劉昌德


王建民沈浮美國職棒(MLB)的小聯盟多年後,再度站上大聯盟投手丘,以「不死鳥傳奇」振奮了台灣社會。而他老東家「邪惡帝國」今年開季的電視轉播紛爭,則帶給我們關於「反媒體壟斷法」的更大啟示:為了維護觀眾權益與產業公平競爭,有線系統業者就不能擁有頻道。

2016年4月11日

【媒改評論】振興台灣遊戲產業,應從扶植獨立遊戲開發開始

文/林沛澧

高雄市長陳菊公開鼓勵電競選手。圖/取自三立電視新聞畫面

隨著電子競技遊戲的關心和使用族群日益擴增,相應的,台灣政府官員近期均出面表示力挺台灣電競運動的發展,例如台北市長柯文哲與高雄市長陳菊便前後公開宣布,將積極投入扶植電競業。其中,台北市政府更開始研擬與業界合作成立台北首都電競隊,規劃電玩競技訓練場地等資源的挹注。

然而,日前卻因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在臉書表達對電競的看法,無意間引起社會大眾對於電玩遊戲的前景與社會定位之論戰。民進黨立委段宜康順勢痛批,政府對遊戲廠商的支持總是口說無憑。而知名網路部落客銀狐也抓緊機會回應,點出政府對遊戲業者補助規劃、分配不均等問題。

在這一波爭議聲浪中,我們不禁得追問,究竟現階段在官方採取一種放短線、亮點式支持鼓勵的背後,遊戲產業需要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反觀影響亞洲網路遊戲市場的韓國,於2000年起,便由該國文化觀光部直接推動遊戲產業開發院的成立,以官方領軍、國營創投模式促進產官聯盟,共同參與各大世界電玩展覽,爭取國際曝光機會。在2003年至2008年間,韓國政府再進一步透過扶植遊戲產業發展政策,鎖定遊戲開發人才的培訓機制,重心側重在遊戲軟體開發與人才深掘。

再看主導歐洲遊戲市場重鎮的英國,其政府於去年(2015年)起,即斥資400萬英鎊(約新台幣2億元),經由推動「遊戲原型基金」的模式,鼓勵新創的新遊戲開發公司,以每件2.5至5萬英鎊(約新台幣120-250萬)官方直接補助的方式,培植小型遊戲工作室的後續開發。除了直接給予產業實質性的資金挹注,英國政府更於2013年起針對遊戲產業提出稅收減免政策,一方面藉此降低遊戲企業的開發成本,另一方面吸引投資。

台灣遊戲市場,如各類媒體產業,正面對大環境壓迫下的各種現實條件侷限-例如:行銷不到位、海外遊戲代理過剩、遊戲設計/開發人力薪資過低、人才出走等。在諸多不利條件席捲中,台灣獨立遊戲(indie game)開發者只能暫憑一己之力,以及「尚可說服自己」對於電玩遊戲的興趣與熱情,賭注性地創作出不知道是否符合(不論國際或本土)市場需求的遊戲產品。

台灣在失去主導線上遊戲市場的重要時機後,崛起的手機遊戲市場給予小型遊戲團隊公司另一個可施力的契機。較低的遊戲創作門檻提升微型創業能量,即便工作量頗大,三至五人即可成型工作室而完成一款遊戲,而本土微型遊戲開發團隊數量在此遊戲產業轉型之際因此逐漸增加中。然而,政府順應此潮流,除了表達鼓勵,藉著電競選手的知名度,刺激電競周邊商品的軟、硬體銷售,持續吸引國內玩家消費國際型遊戲之外,針對遊戲產業品質與內容的提升並未帶來實質效益與影響,在獨立遊戲開發者面臨掙扎之際,台灣政府是否能取經他國經驗,直攻中樞問題?

欲提升本土遊戲內容,打造國族遊戲品牌,勢必得回歸本質,從扶植獨立遊戲開發和內容的開發著手,台灣獨立遊戲創作者常反映出下列不良經驗,期盼政府有所應對與改善:


  1. 面臨繁瑣的申請行政流程與繁重的紙本業務之下,人數較少的獨立遊戲開發團隊難以應對。
  2. 現今資源分散(雖有app創意園區、創夢市集等各類創業資源),期待由政府帶頭整合資源平台,提供獨立開發者可供參考的資訊網絡,間接幫助不同性質的工作室在技術層面互補與合作。
  3. 整合教育資源,除鼓勵研發、設計技術人才培訓外,協助遊戲相關系所納入商業/行銷專業知識,提升跨域之可能性。

多數獨立遊戲開發者本身專注於複雜的設計,較無力應付可取悅政府審查機制的行政資料要求,部分好作品因此被淹沒,期待政府進一步考量簡化過於繁複的補助計畫申請過程,調整申請資格限制,分散補助資金,避免資源淪為(較具行政經驗的)大型遊戲公司獨惠。

自2012年起,荷蘭政府為輔助當地遊戲創作能量,一度啟動「遊戲補給計畫」(Skene-Game Refueled),促進遊戲產業的研發創新。此計畫不僅限於補助資金,更形塑產官學交流平台的遊戲聚落,這便是一個值得借鏡的作法。

在整體社會環境接納遊戲產業和電競運動的同時,應回歸遊戲本質,重燃獨立本土遊戲創作的熱情,讓台灣的遊戲開發者有機會創作出具代表性且具特色的遊戲。而政府的角色,應是以開創友善獨立遊戲開發者的環境,台灣遊戲產業才令人期待。

【作者小檔案】林 沛澧
私立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電玩世代長大的遊戲玩咖,自小沉浸電玩世界被父母扁到大,叛逆完成電玩研究博論,堅持「人生離不開遊戲、遊戲離不開人生」的信念,關注數位遊戲內在與外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Let’s talk about games!!


2016年4月4日

【媒改評論】是時候了 讓國家媒體專業自主吧!

文/羅世宏

當中國的姓黨風波興起之際,臺灣歷來面臨的政治任命國家媒體問題也浮上檯面。
圖/取自三立新聞畫面

台灣即將迎來第三次政黨輪替,部分國營/公共媒體高層人事異動的傳聞已經不脛而走。這幾乎已成台灣每次政黨輪替的潛規則。

每次政黨輪替,國有/公營媒體的高層人事難免大風吹,除了造成媒體內部人心浮動,也影響媒體專業表現。是時候了,該有個長遠之計,讓國營/公共媒體真正達到專業自主的理想。

政府控制預算人事,黨意凌駕專業

除了軍方管理的漢聲、復興等廣播電台,教育部的教育廣播電台、內政部警政署經營的警察廣播電台,以及台北市政府為了市政目的而設置的台北廣播電台之外,目前公營媒體中尚未臻於公共化理想的至少還有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

而擁有公共電視、宏觀衛視和客家電視的公廣集團,也曾因董事會改組爆發巨大爭議,導致其公共形象嚴重受損。由於政府控制它們的預算和高層人事,在歷次選後國營或公共媒體高層人事變動,選戰酬庸或甚至黨意凌駕專業的可能性無法杜絕。

雖然台灣的國營媒體不像對岸的中央電視台(央視)那樣被要求「姓黨」,但台灣歷次新上台的執政黨往往從政黨自身利益出發,任命自己屬意且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人士出任,實際上也似乎已讓公營媒體蒙上不應有的黨派色彩。

平心而論,這不應該是台灣在民主化後還被繼續容忍的現象!

現行《廣播電視法》並不禁止「政府為特定目的,以政府名義」設立公營廣播電視事業,因此軍方或警方經營漢聲、復興和警廣等電台並無違法之虞。但人事和預算接受更大程度的公開監督,實有必要。

中央社駐外不足,難抗衡中國媒體

而國家媒體如中央社、央廣和公廣集團的高層人事選任過程,更應符合更高的標準,以更公開公正與符合專業自主精神的方式產生,不應繼續淪為選舉酬庸的工具或是出於政黨利益的考量。

首先是原先做為黨營通訊社、後於一九九六年改制為國家通訊社的中央社。如果要繼續維持國家通訊社的設置,那麼如何讓它成為超越黨派、戮力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國家通訊社?

現行的制度設計,可能無法確保這一目標的達成。《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規定,中央社的任務在於提供國內外大眾傳播媒體新聞服務,擴大國際新聞報導,促進國際新聞交流,辦理國家新聞通訊業務。然而,中央社近年多次出現新聞處理爭議,被質疑有向執政黨傾斜或因對岸因素而自我限縮、自我審查的表現,未能一貫以公正和專業的立場處理新聞。

其次,以中央社日益縮編的規模,也導致駐外記者人數嚴重不足,難以和國際上較具規模的新聞通訊社或中國的新華社及中新社抗衡,在國際新聞報導及國家新聞通訊業務的影響力也漸走下坡。

在此情況下,若要維持國家通訊社的設置與運作,或應考慮納入公廣集團,讓它受到更嚴格的公開監督。若不納入公廣集團,也應在人事任命上做出必要革新,加強立法權在中央社人事任命過程與預算應用成效上的監督。

央廣應納入公廣集團

此外,中央社應善盡它被期許的職責,增加派駐海外的記者人數,在國際新聞流通上發揮更大影響力,並且補足國內主流商業媒體在國際新聞報導上的嚴重不足,超越主流商業媒體的限制,提供客觀公正的國內新聞報導,期能有助於國際社會正確且全面瞭解台灣。

目前中央社每年由政府直接補助三億多元,但實際投入於國際新聞的費用至多是其中的二成或三成;做為一個國家通訊社,只投入這麼少的採訪資源是無法勝任的。

其次,由政府每年編列四億多元經費支持的央廣,更有納入公廣集團的必要。可行做法是將央廣與宏觀衛視整合為國際廣播電視頻道,整合有限資源以做好對海外僑社、中國聽友及國內閱聽眾的服務,一方面開拓國人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將台灣的軟實力與自由多元民主價值行銷出去。

同樣的,央廣董監事的產生,不應維持現行由主管機關文化部直接遴聘的規定,而應該比照公廣集團董監事產生方式,接受外界與國會的公開監督。另外,陸委會、國防部與外交部亦應整合對外宣傳資源,並與負責對外廣播電視服務的央廣和宏觀衛視緊密合作,以期發揮更多的對中國及對外的宣傳效益。

最後,公廣集團本身的董監事產生方式亦有改善空間,以避免再度發生第四屆董事會不當延任與興訟的風波,以及第五屆董監事難產的經驗教訓,同時強化立法院與公眾對公廣集團定位和績效的監督。不消說,公廣集團旗下的華視也應比照辦理,尤其應避免再度發生由執政黨安插特定人選的情事。

公共利益不等於執政黨利益

總的來說,國營與公共媒體的資源應該做適當整合,並且以最大公開程度接受外界對於人事任命和經費運用的監督,讓國營與公共媒體真正為國家的公共利益,而非為執政黨的利益服務。

台灣的國營或公共媒體不只不應再為一黨之私服務,而要名副其實地實現服務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初衷才是。

本文首刊於<<新新聞>>(2016-03-30)

【作者小檔案】羅 世宏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倫敦政經學院媒體傳播博士,現任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社會轉型與兩岸傳媒文化議題。

2016年4月1日

【媒改評論】OTT威脅 產業怕什麼

文/江雅綺

圖/引自經濟日報

日前,在時代力量黨團舉辦「反媒體壟斷法制化」公聽會上,黃國昌委員提到反媒體壟斷也應兼顧產業發展,筆者甚表贊同。當日除了不少學者與業者均表達對現有廣電產業垂直壟斷的憂慮,也有不少業者提到中國視頻內容(OTT)大舉侵台,對台灣產業造成很大威脅。

垂直壟斷和OTT的威脅,看似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但在筆者看來,其實緊密相連。當日亦出席公聽會的師大大傳系教授陳炳宏,曾以停車位比喻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以汽車找停車位比喻節目頻道想上架。如果借用此比喻,我們會發現,賣停車位的很賺錢,因為現有300台車,只有100個停車格,停車位供不應求。系統台兼頻道代理商,就如同停車位業者代客泊車,某方面也是市場需求下的產物。

但是筆者要強調,媒體產業鏈除了系統業者與節目供應商,還有末端消費者。而正常情況下,應當是消費者來決定哪台車能取得停車位。但若停車位業者為了達到最大利益,一次讓場地停滿100台汽車,消費者眼花撩亂,根本亦無從選擇哪台汽車可停、哪台汽車不可停,最後就是停車位業者說了算。

在現有產業的結構中,消費者對頻道內容的好惡無從顯現,人們只能選擇一次訂100台頻道,或是不訂。既然消費者無從發聲,停車位業者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幫大家決定誰能停車。因此,系統台兼頻道代理商(垂直壟斷)的形成,也有其市場上的因素。

若要改善停車位業者說了算的情況,筆者認為除了改善代客泊車的關係,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分組付費。建立頻道分組,讓消費者有選擇頻道的可能,也正是透過選擇權,消費者才有機會表達對頻道內容的喜好,決定用新台幣讓哪些內容上下架。

如此說來,OTT和垂直壟斷有什麼關係呢? OTT其實就是一種不需要停車位的車子。它們不需要看停車位業者的臉色,只要人們連線上網,就可以選擇喜歡看的內容。只要受到足夠的著作權保護,好的節目內容透過OTT傳播,不用花停車費。

例如,筆者前陣子看了朋友轉寄的《紫色大稻埕》介紹影片,製作精美,確實是難得一見的本土優質作品。對用心製作的內容來說,以OTT視頻傳播,只要有合法的著作權保障,可以省下停車費,並讓更多人欣賞。

行文至此,讀者不難想像,在OTT內容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愈來愈豐富的時候,究竟誰是最大的獲利者。再退一步說,台北市的停車位很貴、一位難求,解決台北市停車問題,確是門好生意,但您聽過「停車位產業」嗎 ?台灣該發展汽車,還是發展停車位,似乎已不言可喻了。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03/28即時論壇。

【作者小檔案】江雅綺
喜歡聽故事,喜歡看表演,覺得網路很神奇----以上剛好都和媒體有關。 目前在研究所教法律,雖然上課內容常常提到科技或產業發展,但相信法律的核心價值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