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共評論 │ 推動媒體公有工治共享 反壟斷無須「獵巫」

文:劉昌德

在旺中集團申請購併中嘉有線系統獲得NCC附條件許可後,反旺中的社會運動也來到高峰。近月來行動跨出學界,包括藝文界名人拒絕受訪與寫稿、數名中時記者 掛冠求去、幾百位未曾參與社運的學生挺身抗議、更有傳播科系學生聲明未來不到旺中媒體工作。這些聲音透過社群網站、公民團體、及媒體報導集結,將在九月一 日發起遊行。

2012年8月29日

共評論 │ 「黑社會」與「黑」社會:關於旺中問題與媒改運動的一些思考



文:魏玓

旺中集團在NCC有條件同意其併購中嘉有線電視系統之後,一連串荒唐惡劣的舉動,包括動員旗下所有媒體平台惡意攻訐反對旺中案的中研院研究員黃國昌,以及清大學生陳為廷等,引起各方反彈和撻伐。除了既有的學界和學生,包括影視創作者、作家、歌手等也紛紛加入批判行列。近日中時內部人事持續動盪,而社會上的反對活動也還在持續和醞釀,901大遊行也箭在弦上了。

2012年7月30日

第四期 共專題| 失衡的文化治理,投機的創意產業


撰稿/駱麗真

2010年1月14日立法院第七屆第四會期休會前,終於通過政府再造四法,「八部、二會」正式走入歷史,新規畫的中央政府共有十四部、八會、以及三個獨立機關(圖一),並自2012年元旦開始施行。在政府組織再造中,文化人自當對於文化部的未來殷殷期盼,而由文建會升格而來的文化部,還包含由原本新聞局、教育部的部分業務與既有預算,也將移撥到文化部,人員名額也將從既有的1千人擴增到2千人,文化部終將於2012年5月20日正式掛牌上路。

第四期 共專題|文化部誕生的意義--簡評《文化部組織法》

撰稿/洪淳琦

今年五月二十號,《文化部組織法》正式生效,文化部掛牌運作。

時代過去,台灣的文化在改變。掌管文化事務的政府機關,雖然行動緩慢,但終於也在經歷「文化」一詞的典範轉移。民國七十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生效,第一條設立宗旨告訴我們,「行政院為統籌規劃國家文化建設,發揚中華文化,提高國民精神生活,特設文化建設委員會」。設立宗旨就彰顯了統治者對這塊土地的想像:台灣沒有文化,因此需要重新建設,而且要建造發揚的是「中華文化」,台灣粗鄙鄉野的精神生活更是需要提升。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漫畫創作篇):國家也可以幫助漫畫家

採訪:張雅晴、蔡蕙如
撰稿:張雅晴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講的事情,創作就是為了把這些事情說出來,有人用音樂、有人用文字、而我是用圖畫。」從小就體認到畫漫畫是一件可以讓人開心的事情,大學就讀中文系的書玉原本以為自己畢業後會成為一個國文老師,但是爸爸一句「妳要趁年輕的時候做想做的事情!」讓她決定放下一切遠赴日本留學,為的就是重拾兒時的夢想——畫漫畫。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表演藝術篇): 只要願意改善,永遠不嫌太晚

採訪、撰稿/張雅晴

學舞蹈出身的Kimi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劇場,大學的英文話劇比賽勾起她對表演的興趣,從此一頭栽入戲劇表演的世界,「我很享受在表演的當下能夠跟觀眾、跟角色、整個舞台環境有所聯結,那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喜悅!」Kimi眼神發亮地說。人生就像是戲劇,每個人每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站上舞台我就發現,自己真的好喜歡表演!」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紀錄片篇): 如果可以自由地拍…

採訪、撰稿/蔡蕙如

「那些人是活生生地在你眼前展示著生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阿津回想起第一次看紀錄片的時候,被螢幕中所流洩出真實生命/生活的氣味所深深吸引的悸動。

2012年6月30日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言情小說篇): 言情與物質之同時必要

採訪、撰稿/張雅晴

十八歲那年的暑假,婉婷翻到一本「只有第一章精彩」的言情小說,失望之餘萌生了「這樣都能出書,自己應該也可以」的想法,於是在兩個禮拜內完成第一本言情小說。雖然這本書最後被退稿,但卻激起她挑戰的決心,「如果失敗就不願意嘗試,那就像是只喝一口的咖啡,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下面甜甜的味道。」婉婷拿起手邊的咖啡杯比劃著。此後過稿的第一本書,則是她在大學四年內斷斷續續寫作、對同一個故事雛型前後重寫了七次的成果。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實驗電影篇): 政府可以跟我們一樣有實驗的勇氣嗎?

採訪/林玉鵬、蔡蕙如
撰稿/林玉鵬

「並非高傲,在台灣教育體制內我已盡了最大的努力,試著想要在學校內學習,但仍沒有辦法給我想要的東西。」目前從事實驗電影創作的baodao,大學畢業後,在台灣教育體制內試圖找尋能幫助自己成長的資源,但很可惜地始終遍尋不著,因而選擇至美國修習實驗電影學位。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獨立音樂篇): 一個友善活潑的音樂環境

採訪/張雅晴、蔡蕙如
撰稿/張雅晴

春日午後,Skaraoke的薩克斯風手Jaco手握啤酒笑著對我們說:「今天難得請假,天氣這麼熱,一定要喝一下。」

大學一年級開始自學薩克斯風,大二就投入爵士樂表演,27歲的Jaco待過大大小小的樂團,卻一直到加入Skaraoke後才真正開始思考要靠演奏維生的可能性。



2012年6月29日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 請聽文化創造者與「想」用者的聲音


撰稿/蔡蕙如

營造豐富的文化生活環境,激發保存文化資產意識,提昇國民人文素養,讓所有國民,不分族群、不分階級,都成為臺灣文化的創造者與享用者,展現臺灣的文化國力。(文化部,2012)


第四期 共民間 |溪州水圳訪調紀行

撰稿/ 2011年溪洲訪調小組
(成員:石冠倫、王聖義、李威寰、江昺崙、陳欣、陳慈愔、章思偉)


訪調的路上:溪州,故事與人

七月底,我們前去溪州訪調的時候,二期稻作正要開始。不少田地已處於翻土整地階段,犁田機來來回回的,有些則已一列列的插上秧苗,為田地添上綠意了。

生活在莿仔埤圳周遭的人們,已百歲的水圳陪伴了他們一生,四十幾歲以上的農民們,兒時那「乾淨、沒水泥、可以抓魚」的水圳是共同的記憶。隨著水圳因現代化圳路的修葺及為了配合集集攔河堰的大工程,圳溝水泥化、挖深、加高、分槽,現今已無法成為孩子們的玩耍天堂。第一天吃過晚飯後,我們在濟公廟旁遇到的一位大哥,臉上帶著點無奈說:「看了就覺得危險,掉下去就上不來了啊,所以不會讓孩子接近圳路」。原來,現代的工法竟在農村帶來危險和疏離。但政府卻連整個開發案的告知都沒做好。

2012年6月28日

第四期 共國際|世界小姐與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

撰稿/馮建三

所有國家,都是同中有異,委內瑞拉獨步全球的表現,有三。一是1975年創設的El Sistem,直接翻譯是「系統」,實際是「社會行動音樂」,通過(古典)音樂的推廣及其教育,正面變化中低階層青少年的生命軌跡。由於成效良好感人,不但拉美鄰邦仿效,海外許多國家包括北美西歐,無不交相讚譽。

另兩個特殊之處是,委內瑞拉「盛產」世界小姐,委內瑞拉也在建構「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

第四期 共座談|(後?)「林來瘋」啟示錄

記錄、整理/陳鴻嘉

美國職籃NBA歷經去年勞資對抗、封館近半球季而陷入球迷的「信任危機」,想不到卻在今年二月演出「大逆轉」,更想不到扮演救世主角色的球員,竟然是位僅領最低薪資的二年級生、從哈佛畢業的亞裔球員。林書豪引發的「林來瘋」(Linsanity),從紐約往外強力放送,在太平洋彼岸的全球中心,彷彿成為「美國夢」電影的終極翻版;在太平洋此岸的邊緣海島,則再演「台灣之(沾)光」的媒體與國族狂熱。若非球員受傷的現實讓美妙的故事暫時中斷,我們還真難有機會平心靜氣地談這股「林來瘋」的媒體與社會意義。

第四期 共樂評|地球適應不良症 ──評河豚子《你不是人》專輯及台灣DIY樂團浪潮


撰稿/簡妙如

躁密的吉他帶出振奮的鼓點,貝斯撩撥似地招起手,頭髮在迎向夏天的南風裡揚起,眼前從水泥都市瞬間轉成有繽紛色彩的動物森林。河豚子,來自高雄的三人女子樂團,在玩獨立搖滾多年後,從前身樂團橘娃娃改組,20123月正式推出第一張專輯《你不是人》。拿到她們DIY製作的專輯後,就愈發感受到這股清爽魅力。沒有文藝夢幻,不賣弄性感可愛,也不費力挑釁,三件式樂器的簡單組合,但又衝出少女系毫無道理的力量。啊,我們不是人,你也不是人的話,那就進來聽聽這個動物搖滾寓言吧!

第四期 共觀點|14天的啟示


撰稿 / 唐士哲

1956年11月2日,蘇伊士運河危機正炙,(註)當天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一個現場問答政論節目【有問題嗎?】(Any Questions?)中,主持人葛萊士伍德(Freddy Grisewood)一開場便宣告:『在我們接受第一個提問前,我必須說,今天有許多聽眾也都要求討論這個話題,但本節目礙於「規定」,恐無法在節目中處理。』不等主持人明講是什麼問題,其中一位與談人,《每日郵報》的政治記者費萊(Henry Fairlie)直嗆:「我們都有這個幻覺,英國已經入侵埃及了!」頓時現場一片譁然。主持人及與談人針對該不該討論這個話題,陷入一番唇舌激戰中。見苗頭不對,BBC緊急將進行中節目斷訊數分鐘之久。當節目回復播出後,尷尬的葛萊士伍德試圖由播音中斷前的混亂狀況找回頭緒。

2012年6月26日

第四期 共國際|在遙遠北方,原住民的聲音嘹亮而堅定


撰稿、攝影/洪貞玲

2012年三、四月之交,北國還籠罩在皚皚白雪之中,森林中樹木還未見新芽。放眼望去,錯落灰黑的山巒映著藍天,少許村落房舍妝點白地,這個彷彿用潑墨筆法勾勒出的天地之間,一片靜寂。長久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薩米人,身著彩色傳統服裝,拉開他們的嗓音唱著悠依克(Yoik),劃破靜默寂寥的極地,為蒼茫大地增添繽紛的色彩。

地球北端極地的薩米人(Sami/Sapmi),正用他們的熱情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朋友。挪威北部,在被喚為薩米都心(The heart of Sami) 的Kautokeino,舉辦世界原住民電視聯盟大會。

2012年6月24日

第四期 共青年|追求改變,沒有邊界----嘉義赤翼社


採訪、撰稿/張雅晴

「為什麼學生一定要穿制服,老師卻不用帶名牌?」、「為什麼學生在坡道上不能騎車,老師卻可以?」、「為什麼我們已經18歲了,卻不能選擇自己要吃什麼、只能吃承包商在學校賣的便當?而且這些東西連老師自己都不吃!」……這些很多人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一些些高中生們卻是一連串的問號。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那什麼都不會改變。」一群來自嘉義的高中、職學生們成立了「赤翼」,他們創辦刊物、辦讀書會,用飽滿的行動力向社會傳達他們的聲音,證明除了學校的功課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值得他們去做。

2012年3月3日

第三期 共書評 │ 馬克思的革命陸是報老闆煉成的?

兼評《作為勞動的傳播:中國新聞記者勞動狀況研究》



文/羅世宏

1957 年,當時還是參議員的美國總統甘迺迪曾在紐約的海外新聞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在這場演說中,甘迺迪語帶幽默地的提到,「如果當年這份資本家辦的紐約報紙【意指《論壇報》】能夠善待馬克思一點,馬克思或許會繼續擔任該報的海外通訊記者,歷史可能要重新改寫,我們現在繳的稅可能也會低很多。

第三期 編輯室報告


2011年十一月起到2012年一月,媒體改造學社在北、中、南、東七所大專院校,舉辦一系列共八場的傳播政策座談會。這系列的座談會,一方面是媒改社醞釀兩年所完成的傳播政策藍圖報告《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成果發表(即將於近日內出版),另一方面也是藉由回應當前的傳媒議題,與大學生溝通傳播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理想傳媒環境的改革方向。不過,根據社員現場回報,在幾場與廣電媒體產業治理的座談會中,因提出併購有線電視系統案而備受各界質疑的旺中集團,均派出重要幕僚參與,並在現場提問和發言。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廢墟中的101以及打造它的人----賽德克巴萊幕後的勞動者

採訪:林玉鵬、蔡蕙如、魏玓
撰稿:魏玓

前言:興奮,為什麼?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甚至考慮、或正在準備進入電影圈工作,那麼請你跟我一起想像一下:如果當初賽德克巴萊有個工作機會給你,你去不去?或者應該改問,你會有多興奮?

我會非常、非常興奮。我想很多人都會。因為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史上的最「大」製作。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如何變成史詩?試論《賽德克‧巴萊》


文 / 張世倫


從籌備到上映都備受矚目的《賽德克‧巴萊》,被稱為台灣近年來僅見的「史詩電影」,論者譽其聲勢浩大地開啟了台灣電影「大片類型」的新方向。而在肯定魏德聖成就之餘,或許我們仍可思考,究竟要如何理解「史詩電影」的意義與限制?《賽德克‧巴萊》又體現了什麼樣的「史詩電影」內涵?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


《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

前言:本篇文章是由《共誌》與文化研究學會合辦的「《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座談會記錄。以原住民題材為訴求的《賽》片上映期間,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但原住民觀點卻相當少見,顯然是一個非常諷刺的矛盾;舉辦這場座談會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稍稍彌補這個嚴重的闕漏。座談會從主持人到四位與談人皆為原住民,提供了切身出發、但面向各異的精采洞見,凡是關心台灣電影與原住民議題的朋友,實不容錯過。在此特別說明的是,因本刊篇幅所限,僅能截取與談人地一輪發言的精華部分刊載於紙本,座談會完整版逐字稿將可以在《共誌》部落格以及文化研究月報看到。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內部座談


座談人:郭力昕、蔡崇隆、張世倫、魏玓、林玉鵬、蔡蕙如

紀錄、整理:蔡蕙如

這是共誌成員對於《賽德克巴萊》(以下簡稱《賽》)的內部座談紀錄。我們試圖透過自身觀影經驗的互相分享與對話,探討《賽》片的文本再現、社會效應、歷史話語等議題,並進一步地從「《賽》片後」的概念,檢視當前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初步的觀察與建議。

第三期 共青年|遊學、反思、然後行動:台南女中台灣文化隊


文:陳婉尹

很難想像對一個高中社團進行訪問時,已經畢業進入大學的學姐們也會回到母校一起參與,甚至每一屆至少都有一位出席。坐在台南女中校園長廊裡,面對眼前十餘位穿著白色文化隊社服的女生們,我逐漸理解─這股令人匪夷所思的凝聚力是從何而來。

第三期 共國際|美夢?楣夢?還是同床異夢? :韓流明星夢與流行音樂產業政治經濟力量之鬥爭

文:盧開朗[1]

  這幾年韓國偶像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在韓國當地走紅,,在亞洲各地也得到不少支持,舉辦不少演唱會。以2011年在台灣所舉辦的韓國偶像團體演唱會為例,就包括Super Junior(SM娛樂/3)BEAST(Cube娛樂/7)SHINee(SM娛樂)、少女時代(SM娛樂/9)K-Friends(集體演唱會形式,含SHINeeAfter School/10)演唱會、2PM(JYP娛樂/11)、東方神起(SM娛樂/12)fan meeting等。

第三期 共民間|苗栗竹南大埔小君姊(邱玉君)的生命故事



苗栗竹南大埔小君姊(邱玉君)的生命故事

/ 傅偉哲
/邱玉君提供

 現在如果你走進苗栗竹南大埔的徵收預定地,看見的將會是黃色土方夾雜著礫石,一堆一堆的散佈在徵收區域內。怪手與卡車、以及水泥灌漿車往來絡繹不絕,正在密集地趕工著。
原本遍地是方格狀稻田以及交錯的田間道路,已經被礫石與黃土吞噬。這裡僅存的幾塊田地之一,就在大埔自救會長家門口。當你造訪他們那棟中軸對稱式的水泥樓房時,迎面出來招呼的,經常會是自救會長家的媳婦小君姊(邱玉君)。爽朗熱情的笑容,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而這爽朗熱情笑容的背後,更有著溫柔卻堅定的個性,穩定地支撐大埔自救會堅持抵抗國家機器徵收至今。

第三期 共樂評|讓世界聽見了… 「誰」的音樂?


文:鄭凱同

落日飛車是近幾年快速竄紅的新團,純熟的創作與演奏,讓他們在同樣參加「見證大團誕生」的樂團間顯得特別耀眼。新專輯芭莎諾娃中,落日飛車將民謠、藍調、迷幻、老搖滾的元素把玩得淋漓盡致,再加上整張專輯以英文歌詞演唱,聽起來像極走復古風格的洋團。

第三期 共觀點|誰來對政府比中指?從夢想家到流行音樂補助政策的省思


文:簡妙如

夢想家作為一個國慶晚會活動花2億多元,成果如此樣板、空洞而讓大家覺得荒謬。但其實若以流行音樂為例,近期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大旗下所推動的諸多文化相關政策,具現為種種藝文補助與文化收編活動,已經以類似的模式、由上而下地侵蝕基層的音樂藝文動能。

第三期 共觀點|誰來佔領NBA?1%、5%、還是99%?


文:劉昌德、陳鴻嘉


1998年之後,美國國家籃球職業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NBA)今年再度因為勞資爭議而取消季初比賽,使得球季縮水NBA球團老闆想藉著今年中重新簽訂團體協約的機會,減少球員的分紅比例、以及設定嚴格薪資上限,遭到球員工會(Nat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Association)拒絕。因此,資方於71日起宣布「封館」,[1]取消了11月前的所有比賽。在一度鬧上法院的焦土對抗之後,雙方達成大致上為「五五分帳」的協議,新球季延至耶誕節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