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第四期 共國際|在遙遠北方,原住民的聲音嘹亮而堅定


撰稿、攝影/洪貞玲

2012年三、四月之交,北國還籠罩在皚皚白雪之中,森林中樹木還未見新芽。放眼望去,錯落灰黑的山巒映著藍天,少許村落房舍妝點白地,這個彷彿用潑墨筆法勾勒出的天地之間,一片靜寂。長久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薩米人,身著彩色傳統服裝,拉開他們的嗓音唱著悠依克(Yoik),劃破靜默寂寥的極地,為蒼茫大地增添繽紛的色彩。

地球北端極地的薩米人(Sami/Sapmi),正用他們的熱情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朋友。挪威北部,在被喚為薩米都心(The heart of Sami) 的Kautokeino,舉辦世界原住民電視聯盟大會。


世界原住民電視聯盟 (World Indigenous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Network, WITBN)是一個很年輕的組織,由國際間的原住民電視台經營者所倡議發起,希望透過各國原民台之間的交流合作,強化媒體維護原住民語言和文化的目標。2008年3月,紐西蘭的毛利電視台舉辦了第一屆的國際會議,在九個創始會員的支持下 ,正式啟動了聯盟的運作。台灣原民台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與,2010年9月在台東熱熱鬧鬧地舉辦第二屆年會後,從第一屆執委會秘書處毛利電視台手中接下棒子,才在今年將秘書處工作交給挪威的薩米電視台。

WITBN 有幾個具體目標,希望發展彼此的合作關係,可以擴大原民台的閱聽人口、增加資源近用、促進知識轉換、國際領導地位、改善節目內容、擴大聯繫世界原民電視媒體等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年會,就是讓各國原民台的經營者可以交換彼此的工作成果和重要議題。

今年的年會,從3月24日到29日為止,除了例行的聯盟會員的交流之外,還規劃發展原住民新聞 (Indigenous Journalism) 的主題論壇。會議規劃三大議題:新聞產製與觀點、節目分享、技術革新。今年WITBN還新創了國際原住民新聞獎 (World Indigenous Journalism Awards, WIJA),頒發給澳洲原民台NITV深度報導大獎,毋庸置疑,這是第一個獎勵具備原住民觀點的電視影音節目的國際大獎。

雖然路途遙遠、跨越亞熱帶溫帶以至於極圈,台灣團仍然盛情參與!我和台灣公共電視、原民台的代表團以及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的董事們,認真聆聽現場的討論,更深刻感受國際原民台之間命運共同體的情誼。雖然,各國的原住民有其不同的文化傳承、語言特色、社會脈絡等等差異,但是,他們的命運又是何其相同,同樣經歷被殖民教化、被剝奪權利、被否定歧視。當國際社會正式承認原住民的權利之際,這些原住民媒體要在民族振興的道路上前進,需要更多攜手合作的夥伴!

拜原住民文化的豐富多樣之賜,WITBN年會有了更多活潑的展現,也讓我這個習於參加制式學術會議的古板學者,眼界大開!會場裡強調原住民觀點的重要性,也強調對話溝通的可貴。這些企圖,從討論的主題中就明顯可見。例如:訴說原住民的故事—我們的觀點、原住民族媒體的力量、建立原民觀點、原民媒體與高等教育之於原民新聞學的發展、原住民自決與原民廣電作為一種言論自由、原民觀點與主流觀點的遭遇等等等等。與會者熱烈討論著:什麼是原住民新聞,如何在高等教育中發展原住民新聞學,原住民媒體的任務是什麼,原住民媒體跟主流媒體有何不同。

除了場內熱烈交換意見外,場外的活動更是吸引國際賓客認識薩米文化的亮眼櫥窗。薩米文化小販在會議廳外展示他們的特色手工藝品,皮製禮服、銀器飾品、鹿角雕刻、毛帽雪靴等等,美不勝收。

薩米人長期生活在極圈,他們的生活與麋鹿息息相關。在一場戶外田野體驗活動中,主辦單位把賓客帶到冰天雪地的曠野中,體驗薩米人的牧獵生活。薩米牧場的老闆駕著現代化摩托車,讓我們在曠野中與他的麋鹿群近身接觸﹔或者,由麋鹿拉著雪橇,帶著訪客在雪地中踽踽前行。此時的溫度是零下二十度,訪客們身上儘管加了帽子、手套、厚外套,大抵無法阻擋寒氣,一定得穿上保護全身的「太空裝」,才有辦法頂天立地,學做薩米人。

不過,就算是勇敢的薩米人,也無法長期待在戶外,這時候,Lavu就是最佳的避風港了。Lavu 是薩米人的傳統帳篷,在曠野中可抵擋風寒。Lavu 的形狀成圓錐形,上方露出一片天,有助通風。帳篷中間,升起煙火,兼具保暖與炊煮的功能。傳統的鹿肉、芋泥主食搭配熱咖啡,就是人間美味了!一個下午,各國原住民代表展現自己民族的傳統歌曲,接力傳唱,此起彼落;或是相互呼應,例如蒙古的鈴鼓為瓜地馬拉歌謠伴奏,薩米的Yoik 和台灣達悟歌謠唱和,竟能交融無間,傳達不分國界的歡樂。

還有一晚,訪客受邀參加挪威公共電視NRK交響樂團的演出,交響樂團搭配薩米傳統歌謠,竟有一種說不出的奇妙趣味。薩米傳統歌謠悠依克(Yoik) ,據說是歐洲最古老的音樂之一了。它有一種特殊的唱法,歌者總是要用濃濃的喉音發出旋律。薩米朋友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yoik,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一個故事、一個地方、甚至是一隻動物。 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是可以yoik 的引子。

那一晚,除了國際賓客大開眼界之外,薩米人也熱烈捧場,畢竟,整個NRK交響樂團移駕到北方,可不是常有的事!NRK所以這麼鄭重其事,因為這次會議主辦方薩米電視台,就是NRK的重要部門之一。也因此,NRK的執行長還特別從首都奧斯陸來到北方,代表主辦單位歡迎國際嘉賓。作為原住民媒體,薩米廣播與電視並不是全然獨立的公司,而是隸屬於挪威公共電視。這也讓我們見識到原住民媒體與公共電視合作的一種特殊模式,而且,似乎運作得不錯。

挪威公共電視NRK為歐洲訂閱率最高的公共媒體,受到閱聽人信任及喜愛,而薩米語的電視製作為NRK組織內的一個部門,得到公共電視的支持及組織、財源上的支援。薩米電視目前還沒有獨立專屬的電視頻道,薩米節目分布在NRK不同的頻道與時段。缺乏專屬頻道,缺點是時段不足、無法凸顯薩米節目的獨特地位;但是,透過NRK主流頻道的播送,則可以讓所有挪威人都有機會收視、認識薩米文化。

在會議期間,我和研究夥伴、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 有幸參觀NRK的Sami部門,並訪談Sami部門的執行長Nils Johan Heatta,更清楚認識挪威媒體對公共服務的堅持。NRK的Sami部門包括電視與廣播的製播,員工共有100人,每天放送五個小時的節目。1985年上任至一直堅守崗位的Heatta,很清楚知道Sami 媒體與公共媒體共存共榮的價值與原則所在。根據憲法與相關法規,挪威政府應保障Sami的語言與文化自主;雖然隸屬於在NRK,但是Sami部門有其高度主導權,包括預算、人事與編輯方針,NRK其他部門都不能干涉。

在遙遠的北方,薩米人努力追求族群自治、自主發聲,告訴挪威主流社會「我們是誰」。在國際大會中,各國的原民台工作者,也激昂地討論什麼是原住民新聞學、原住民新聞與主流新聞有何不同、如何傳遞原住民觀點給全世界認識。原住民的聲音嘹亮而堅定,在南方的我們,感受到了嗎?我們又可以學到什麼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