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創刊號 專題|青年文化行動|報導二:讓媒體改革變得樂觀


「傳播學生鬥陣」的媒改實踐

採訪、撰稿/林玉鵬
攝影/張時健、蔡蕙如

  傳播學生鬥陣,簡稱傳學鬥,堪稱壽命最長的學生媒體改革團體。1993年幾位政大新聞所研究生組織成立讀書會做為前身,於1994年九月成立,以「改造傳播媒體,進而改造台灣社會」為成立宗旨。當初的成員將傳學鬥設定為一個跨校性的學生組織,希望集合台灣各傳播相關系所的學生,企圖針對跟他們的專業學習最直接相關的領域----媒體----進行改革。

粹鍊觀點、貼近現實
媒體改革千緒萬端,從哪裡入手呢?十多年來傳學鬥的運動路線幾經變動,但目前傳學鬥的主要社務分成兩方面:出版電子報與進行傳播產業訪調。傳學鬥電子報自2000年創立以來,除了春節之外每週出刊一期,目前已累積400多期。每週電子報的編輯室、媒大事等專欄內容的寫作,即為傳學鬥日常運作的核心,目的是淬鍊成員對於傳播議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現任召集人、同時就讀於台大新聞所的簡永達,指出「當時第一次撰寫編輯室時,不斷地修改,到現在已有很大成長。」,前訪調召集人馬安奇(台大新聞所)則是從一開始對寫作充滿憂慮,到後來學會積極看待:「本來一直很怕論點不夠深,無法代表傳學鬥的立場與觀點,但學長們鼓勵就當做是一種『練習』,提供一個思考議題的角度。」

  對傳學鬥成員來說,編寫電子報其實是「動態」的過程,一方面成員藉由彼此相互的討論與激盪,使觀點和思路愈趨清晰;另一方面由於大部分成員仍是學生,因此也經常與課堂上的所學相互印證,如果觀點不同,也可以進行對話和辯論,深化思考。再者,「這種每兩週就會被刺激一下,某種程度也激發自己的熱血,保持一定的熱度,進而振奮自己。」目前就讀政大新聞所的田育志這樣解讀傳學鬥電子報的作用。

  至於訪調則是傳學鬥自2006年開始,每年一次的傳播產業採訪調查,至今已經進行了包括新聞記者、紀錄片工作者、電視編劇,以及公共電視等產業範疇的訪調,基本上都是以勞動權為探討主軸。成員們認為,透過訪調,更能了解「實際」的產業勞動情況,以及對於自身的反省。前召集人陳詩欣(台大新聞所)就說,當初因為自己對於未來從事編劇工作很有興趣,因此不但加入了傳學鬥的編劇訪調活動,瞭解編劇的實際工作狀況,也從此成為傳學鬥成員。

簡永達則提到,當初在研究所甄試時,口試委員問他最想當那個媒體的記者,不加思索地馬上回答:「公視」。他回想起來,感到有些慚愧,因為當時自己根本不了解公視的運作,直到去年的訪調,對公視的價值跟運作才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他批判自己當時只是過於「政治正確」的表態。

事實上,傳學鬥將社務的一半重心放在針對第一線傳播工作者的訪調,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他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還是學生的自己對傳播實務界保持關心,不至於過份疏離;特別是希望跟實務界裡面具有反省力和行動力的人有所連結,這也是一種運動的組織和團結工作。正如去年傳學鬥的公視訪調報告中所說的:「讓我們以不同角度看待公視,透過討論與分享,和有志一同的伙伴們,化關懷為實際行動!」

團結力量大,實踐有方法
  或許是因為傳學鬥的「宏大」宗旨,以及過往的「運動事蹟」,目前傳學鬥成員在回想當初決定加入時,都是抱持著「敬畏」跟「忐忑不安」的心情。「記得我加入的前一晚是非常緊張的,一直擔心自己疏漏最近的傳播議題,覺得場面會非常浩大。」政大新聞所的簡旭伶回憶起來仍「餘悸猶存」。馬安奇也提到,「以前覺得參與傳學鬥的門檻很高,是要『有意識』的人才能加入,很怕進去後會變成大家的負擔。」學管理出身的陳詩欣則表示:「印象中傳學鬥都是很厲害的、批判的,非常害怕自己在裡面會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然而,成員們也表示在真的進入之後才發現是自己多慮了。基本上大家都是因為對傳播環境的關懷或是不滿而加入,所以在加入之後,想像中的「門檻」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凝聚感」。陳詩欣表示,目前傳播產業環境愈趨惡劣,凝聚和團結在一起也就更顯得重要,大家一起討論,會讓自己對未來有希望,假若單獨一人面對如此變局,很容易感到絕望與失望。她直言:「加入傳學鬥讓我變得更加樂觀。」簡旭伶也提到,「自從加入傳學鬥後,自己有種『安心』的感覺,尤其是在一起討論時,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而促使自己可以勇於發表意見。」而目前社員資歷最淺的輔大外文系柯伊庭則說,當初選擇繼續留下來的原因,也是受到「一群人一起為共同目標奮鬥」的熱情而感動。

傳學鬥的下一步:有機連結新撇步
從過去到現在,傳學鬥最常面對的問題就是「究竟該如何實踐媒體改革」。由於媒改議題瞬息萬變,外界常常會對傳學鬥有所「期待」,甚至會覺得傳學鬥目前的運作型態動能不足,欠缺實踐力。傳學鬥成員對此並非沒有困惑和焦慮,內部也曾對此進行討論,試圖尋找自己的定位。陳詩欣認為,「以電子報來說,如此不間斷地固定出刊,難道就不算是『行動』嗎?或許我們沒辦法跟上最新的議題,但不能否認我們所做的事就不是『實踐』。」

另一方面,近幾年的訪調也不是表面上那麼靜態。以前年的編劇訪調為例,在成果發表後,傳學鬥即受到電影創作聯盟的邀請,希望能給他們一些啟發。甚至有位編劇直接跟傳學鬥說:「你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並不是夢想,是有可能達成的。」而去年的公視訪調完成後,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洪貞玲也邀請他們在課堂上分享,希望能為目前已走向「死胡同」的媒體公共化運動,注入新活水,開發新方向。

對於這些反應與回饋,傳學鬥除了感到驚喜和意外,也更加鼓舞了自己。其實社會實踐本就不應狹隘看待,除了傳統社會運動模式還有很多可能性,走上街頭、表態吶喊也非社會實踐的常態。傳學鬥目前的成員認為,與其受到外界質疑感到不安,不如在他們的位置上發揮細水長流的實際力量。

  目前傳學鬥最大願望就是希望能有新血持續的加入,讓組織能「永續經營」。他們也提到,近來受到「這是公視  這是公事」臉書粉絲團(即公青團,請見本期專題的另篇報導)的刺激,覺得大學生活力十足,希望未來能多一點大學生加入,並期待終極目標能真正捲動全國的傳播系所學生。

  在現今傳播產業的惡劣環境裡,傳學鬥所實踐的情感凝聚和有機連結實屬重要。傳播科系的學生們如果能持續進行某種「團結」,將來到了傳播業界,仍會有持續累積的能量。或許有一天,傳播產業裡不再只有「個人式」的反抗,集結的改革力量自然就會出現。




Box:四次訪調主題

時間
主題
2007
調查式報導的困境與現實
2008
紀錄片工作者的203040
2009
影劇幕後-編劇不能寫的故事
2010
不能沒有你我們的公視


BOX2(資料來源:傳學鬥)

    傳學鬥一年工作流程:
    12 編輯年度媒大事
    3 定案暑期訪調主題
    345 讀書會(春季),閱讀暑期訪調的相關資料
    6 暑期訪調準備工作
    78 進行訪調
    9 發表簡短文稿
    101112 讀書會(秋季)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