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

【鳳梨酥換宿中@yokohama】結婚的資格——日本晨間劇國民夫婦 杏與東出昌大

文/陳怡秀
圖片來源/ORICON STYLE、CARAまるスタッフ‎twitter和田正人オフィシャルブログ

如果要選今年日本演藝圈排名第一的大新聞,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福山雅治結婚。但我私心想推薦的,是另一對小夫妻──杏與東出昌大的婚事。

還記得那晴天霹靂的一天,是9月28日。當時台灣颱風來襲,日本也陷入一陣狂風暴雨當中,但這跟天氣無關,而是男神福山雅治結婚了,讓全日本的女性淚流成河,世界陷入昏天暗地之中。但話說回來了,到底誰才會有結婚的資格?

2015年12月19日

【Feng Shui Abbey】歡迎來到絕望主題樂園,體驗現實災難的贖罪券

文、圖/蔡蕙如、林玉鵬



今年8月底,英國著名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在英國西南方的小鎮濱海威斯頓(Weston-super-Mare)打造了「絕望園」(Dismaland)。這是自2009在 Bristol個展後的第一次大型展演,他以策展形式邀請近60位藝術家(包括Damien Hirst 和Jenny Holzer)共同完成絕望園計畫。除了園裡的各類形式展演和遊樂設施外,也有樂團表演,例如暴動小貓(Pussy Riot)、Sleaford Mods等。

【鍵盤分析師】上班一條蟲(Office Space)─工作的必須性與不得不

文/司柏濬、劇照/Getty image
“為什麼明明就沒顯示卡紙還是卡住了呢…我發誓,總有一天我要把這廢物踢出窗外!”
最近與一名在科技業上班的朋友吃飯,言談間,他透露出對現有工作的不滿以及想要離職的念頭(甚至已經跟主管攤牌過了)。俗人如我看來,他在一家賺錢的大企業好公司上班,工作壓力大但相對的錢也很多,年薪達到破百水平,似乎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一直到他說出了小結:「我覺得,我的工作就是這樣子了。不管做再久也不會有什麼變化,總之會讓人不想做的工作有兩種,一種是沒錢,一種是沒成就感,而我的工作屬於沒成就感那種。」聽到了這句話後,雖然我對於他的現況仍然無解,但他所描述的情境與遭遇,讓我想到一部諷刺電影。一部因為太過寫實,甚至在上映16年後的今天,各種片中情境放到職場上,仍然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喜劇電影:《上班一條蟲》(Office Space, 1998)。

第十期 共青年 │ 胡慕情:「當人們把一部分的生命交給了你,你得用同樣的重量去對待他」

記者胡慕情談新聞工作與新作《黏土》


採訪、撰文/劉嘉偉  圖/胡慕情提供

《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作者胡慕情。/陳璽尹 攝

98日,二十四節氣中走到「白露」,島上迎來今年第一道鋒面,夜晚漸涼,清晨的草木上有了露水的痕跡。獨立記者胡慕情才自日本返臺,此行她是去採訪川內核電廠重啟的專題。自從完成《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之後,胡慕情仍持續往返農村與城市,執筆的手,一刻也沒停下來。她說:「這十五萬字是為了召喚行動再起。」

2015年12月17日

【嗨你好我的工作是記者。。。】即時新聞與日報記者

文/貝貝











日報記者的截稿時間配合報社編輯印製
一般都是晚上六點到八點半左右
一天工作除了早上記者會、中午回到記者室吃飯,
下午都是找題目、找線索、問回應、找資料的時間
不過
自從即時新聞上線後
生態改變劇烈
首先就是記者從搶快到變成錯誤百出
而常為外人詬病

但我這裡想分享幾個即時新聞實務操作過程
盼讓大家更了解原委

【本宮也還在思考】你的腦袋不是你的腦袋

文、圖/林君襄

傳播工作顛覆你的腦袋!激發創意和強迫洗腦都是一種。

我的政治立場算是極為鮮明,從地域、歷史、政治現實到文化認同,無可撼動也不諱言。好巧好倒楣,前陣子來了一個行銷專案,意識形態跟我完全相悖,從接洽、提案到執行,我毫無怨言,因為每一秒都苦不堪言。(噢,好想鉅細靡遺跟大家分享喔,但是基於商業道德和違反保密合約會被告,無緣訴說了)若說傳播工作工時太長是令人反彈,那傳播工作充滿有違理念的事是令人反胃。

【嗨你好我的工作是記者。。。】記者室的生物學、倫理學與政治學

貝貝

上一篇文章推出後,有網友提到,為什麼記者室明明沒有分位置、卻會成為固定記者的固定位置?我想這是不了解記者工作的生態而提出的問題。所以,這篇要介紹的就是一些基本的記者工作生態。


生物學

記者室是平面與部分電子記者每天上班的地方,隨著調線安排,記者或許會來來去去、但長期耕耘同一條線的記者不在少數,若誤坐資深記者的位置、卻沒有事先打招呼,是不太妙的做法呀!

第十期 共論 │ 來一個「流行音樂數學題」:試證明Live House > 夜店

文/簡妙如


那天深夜經過,突然起念走進巷裡看看,女巫店依舊矗立路旁(圖1)。店門口有很大的「保持安靜」標語,年底更悄悄地將以女巫祭慶祝開店20年,巷弄燈光下依然健在的女巫圖案,瞬間讓人被療癒了。

圖一/簡妙如提供。

2015年12月15日

第十期 共論 │ 音樂的社會性媒介----從「民歌40」的爭論談起

/何東洪

.

造音翻土 ALTERing NATIVism。圖/MoNTUE北師美術館

幾個月前有不少朋友私下問我,為什麼「造音翻土」展覽裡在空間與論述上都沒有正面處理1970年代民歌運動呢?我當時的回答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造音翻土」不是以編年史的方式處理歷史,它有其問題意識,而且是用非主流或是另類關照的反思為主軸;另一種說法則直接說1970年代民歌的歷史已經不斷地被書寫,被正典化了,無須多說。

【媒改評論】媒體併購案不只是他家的事

文/戴瑜慧
美國DMG娛樂集團行政總裁Dan Mintz。截圖自洛杉磯時報網路版
2008年底,蔡衍明3天之內火速回台收購中時集團,此後中國對臺灣媒體影響力的擴張,成為臺灣近年最主要的社會爭議。此前美國DMG集團的東森電視收購案,成為最新一筆,只是這回涉及的資本家從黃面孔的臺灣資本家,換成白皮膚的美國紐約客Dan Mintz。此舉亦顯示中國的海外媒體擴張策略,除了中國國營媒體的海外擴張外,也同時透過中國私營資本家以及海外侍從資本家作為代理人,透過三重戰線,進入不同領域的海外媒體。
紅色資本的媒體經營爭議
萬達集團總裁王健林(攝於Annual Meeting of the New Champions Dalian 2009)
萬達集團總裁王健林(攝於Annual Meeting of the New Champions Dalian 2009)
1978 年底,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經過20 多年的發展壯大,中國在千禧年高調宣布走出去。2000 年,江澤民就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走出去政策」,更在2002 年中共十六大「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中正式寫入「走出去戰略」。同年,中共中央黨校針對如何介入國際傳媒提供政策建議。指出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邏輯反而是中共可以善加運用的機會,因為只有資本可以穿梭國界自由流動,故可透過尋找資本代理人的方式持有他國媒體。
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抗議事件,讓中共顏面喪失,認為是西方媒體對中國有所偏見。此後中共密集召開宣傳工作會議,對海外媒體的擴張採取激進擴張的手段,包括進行海外媒體的併購。例如2010年華盛頓郵報出售新聞週刊(Newsweek),中國的南方報業集團就興致勃勃的參與競標。但中國國營媒體強調媒體是政黨喉舌,出面收購美國知名老牌媒體,著實引人側目。《野心時代》的作家,知名記者歐逸文(Evans Osnos)當時就在紐約客的專欄上寫道,「目前為止,這樣的交易,還是難以想像的」。中國國營媒體出面收購,爭議過大,使得媒體併購案不易成功。爾後與中國相關的海外媒體併購,見到的就多為中國資本家或與中國政府交好的海外資本家的身影。例如2012年美國第二大電影院連鎖集團AMC,就由中國首富王建林和印度首富阿姆巴尼聯手收購。
東森電視收購案爭議
近期傳出收購東森電視的Dan Mintz是美國娛樂影視界最知名的中國通。他早在1993年就移居中國,熟悉中文,並和有解放軍背景的肖文革和吳冰組成金三角,成立DMG集團。早期DMG集團以廣告行銷為主,也是推動福斯汽車在中國高市占率的推手。面對各方請教經營中國市場的秘訣,Mintz的座右銘是「關係以及中國元素」(access & relevance),要和對的人搞關係,以及要重視中國元素。例如2013年DMG推出《鋼鐵人3》,就安排中國演員王學圻和范冰冰軋上一腳,以及動用中國政府的關係,讓小勞勃道尼得以在紫禁城拍片。對於收購東森電視,Mintz也很清楚做為外國人出面收購的優勢,「如果是中國人與中國公司要買,那不會成功。我不是中國人….所以我覺得可以成功」。
肖文革、吳冰、Mintz成立的DMG牽線中國地景與商品置入《鋼鐵人3》及《變形金剛4》等好萊塢電影
肖文革、吳冰、Mintz成立的DMG牽線中國地景與商品置入《鋼鐵人3》及《變形金剛4》等好萊塢電影
中國先生Mintz的信心,反映出臺灣媒體產業對於外資進出套利的低度設防。由於媒體產業關乎一地的政治民主與多元文化發展,各國莫不透過政策法律制定,避免其淪為投機資本炒作對象或是遭致外來資本壟斷把持。然而臺灣政府在1990年代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後,就不斷放開法令限制,放任資本穿梭。例如有線電視法對外資的規定就從1993年的「外國人不得為有線電視之股東」一路放寬,到2001年將外國人直接及間接持有系統經營之股份的上限提高至60%。臺灣有線電視系統產業也自1999年後成為私募基金炒作的對象,凱雷集團就在1999年進軍,以2億美元買下臺灣寬頻,2006年以9億美元賣給澳洲麥格理,7年內獲利7億美元。
2006年底,凱雷以50億向王令麟買下東森媒體科技,等到今年以195億脫售。9年的光陰,外資狠賺近150億台幣的暴利,而臺灣社會、從業者與電視產業卻得承受資本套利的惡果,眼睜睜看著擁有者為了追逐最大利潤,大量進口海外節目填充時段或是以低成本、高重複、缺乏創新性,甚至以秀下線的羶色腥題材刺激收視率。相對韓國、中國持續成長的電視產業,臺灣則陷入產業萎縮、品質低落的惡性循環,從業者難以發揮才能,觀眾難以從中汲取更深刻豐富的精神生活,公民社會則缺乏良性的公共討論空間。
行政怠惰引發的信任危機
臺灣政府對資本操弄法律的無能表現或是放縱迴護,亦使臺灣社會對政府監察能力產生信任危機,引發社會爭議。例如DMG收購東森一案,當中有幾處備受質疑。
首先是DMG交易案的法律代表,竟是負責督導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跟她夫婿李宗德所經營的理慈法律事務所。面對質疑,蔡玉玲的回應是她已經退出事務所的運作。此種想要輕輕帶過的態度,更讓社會質疑其面對爭議的誠意不足。特別是配偶之間有共同財產,當中的利益關係,實非此等說明可以釋疑;
其次,目前DMG對臺灣政府同意併購案有高度的信心。主張此案是Dan Mintz的個人投資,並強調DMG和中國毫無關係,因DMG去年在中國上市進行業務分割,中國部分已屬於另一家公司印記傳媒。但名目分割掩蓋不了當中千絲萬縷的實質關係,此種撇清態度讓社會對併購案在無從討論的資訊黑暗中更添疑慮;
其三,當代金融資本主義的一大特色就是公司善用各式金融工具或離岸公司等設定,遊走合法非法之間。因此這些灰色空間的釐清,如同追稅一般,相當程度依靠行政司法機關的積極性。而今DMG的說法與蔡玉玲的解釋,都是一種四兩撥千金的姿態,想要輕輕略過臺灣社會的質疑。而這種自信態度恐怕與過往行政機關的積極不作為姿態亦有關係。
守護公共空間 鬆垮的管制法規須再重整
199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的推行,削弱降低對資本的監察管制能力,使其更易穿梭國界與擴張影響力。對資本不設防的門戶洞開,如同降低體內免疫系統,讓不管是短期套利的外資或別有政治目的,都更易穿透進入。今東森電視併購案是重要機會,讓臺灣社會重新檢視現行鬆垮形同具文的法規,以及對資本無能檢視的行政當局。
此外,更是時候反思更深層的資本霸權意識形態,在此宰制體系下,資本取得唯一正當發言權,人們只能無力的感嘆「人家就是買得起,我們能拿他怎樣」,勞動者只能坐視自己的未來和血汗灌溉的媒體聽任轉手。但這個獨尊資本的霸權體系,無法取消人們的不滿和憤怒,囁嚅吶喊著,「明明這間媒體的天下是我們打出來,為什麼曾經苦心經營的人只能束手無策」、「電視節目的好壞影響我們的生活,但為什麼無權決定我們的精神空間」。
資本獨尊的體系讓反抗者暫時找不到適當的語言,「反中」、「反對黑心資本家」或是鄙夷沒學問沒衛生還硬要插手文化事業的大款,這些理由都是真實情緒的浮現。但在看見情緒之外,更可進一步思尋如何解構當前放任資本獨裁的體制,重構賦予勞動者和公民社會介入發言與參與決策的機制。例如併購案資訊的透明化、行政人員是否利益涉入的公開調查、媒體勞動者的參與決策權、社會意見的徵集與調查,乃至媒體執照的給予應經過一定的社會的評鑑。
唯有讓人民對媒體公共空間的發展重新取得發言權,才能制止這些年來媒體在各色各大資本之間反覆轉手,引發社會疑惑不安,損害媒體從業者權利的亂象。
【作者小檔案】
戴瑜慧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擺盪猶豫當隻貓奴還是其實是個貓主,研究也像天平兩端,在不同的領域間保持平衡與興味。對彼岸的追尋,開啟社會主義轉型研究,延續至中國研究與區域傳播研究。理論之外,需要靠近人的活動,底層研究、另類媒體、藝術治療,反身中尋找統合,意義感是生命的驅動程式。

【銀色蜘蛛網】單身教我的七件事

文/林組長

最近7-11推出了一支微電影,內容講述一個正妹女友不停奴役男友幫她買票、買消夜、繳費等雜事,男友最後竟然落得被甩的下場。沒想到(前)女友還厚顏無恥要求男友繼續為她排隊買票,但男友非但沒有覺得羞辱還好傻好天真說:「誰說分手就不能幫她做事情」。

圖/YouTube影像截圖

2015年12月12日

【街角的書報攤】Cosplay的(被)誤解、規訓與解放

寫在「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當下
文/鴿子

近日溫度驟降,入秋後終於有一絲寒意。但對動漫迷來說,冷風吹熄不了內心的熱情,他們正準備迎接盛大的冬日祭典──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

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粉絲頁截圖。
「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和「FancyFrontier開拓動漫祭」,是台灣兩大同人誌販售會場。動漫迷們從喜愛的動漫作品中衍伸出二次創作,印製成「同人誌」在會場中販賣。而場外令人眼花撩亂的Cosplay,是動漫迷們不約而同的默契,也成為一般民眾對「同人誌」、「動漫」的印象。

2015年12月1日

第十期 共專題 │ 臺劇新(拉)契(警)機(報)問卷大調查Part2

觀眾良心建議問卷調查結果Part2臺劇該怎麼走下一步
問卷製作、分析/戴裕蒨   撰文/魏玓 圖/吳悅萍
(小提醒:點圖可放大)


臺劇該怎麼走下一步


問:除了以愛情為主題的偶性劇之外,您覺得台灣電視劇應該多多嘗試以下哪一種類型的電視劇?

社會寫實47%

愛情毫無疑問是臺劇的主流。其實我們並不需排斥愛情劇,但問題是如果總是流於「小情小愛」(這是其中一位填答者在開放答案中所用的字眼,我們覺得很精確),那麼就難免令人感覺乏味。

第十期 共專題 │ 電視發展 先戒掉發展主義迷思

/唐士哲

1950年代,電視產業的國際擴張正炙,曾經風行一種思維叫做「發展主義」,它強調電視對於許多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而言,可以扮演傳遞社會進步意識動力的擴大器。所以發展經濟,先從發展傳播媒介開始,而發展傳播媒介,就先從移植歐美(特別是美國)的商業廣電制度開始。

2015年11月30日

第十期 共專題 │ 臺劇新(拉)契(警)機(報)問卷大調查Part1

觀眾良心建議問卷調查結果Part1
問卷製作、分析/戴裕蒨   撰文/魏玓 圖/吳悅萍
(小提醒:點圖可放大)

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中,好幾部叫好又叫座的臺劇,好像讓人看到了臺劇的新契機,但是關心臺劇的人卻也知道,環境其實相當糟糕險惡,這些偶而出現的好戲,也許只是長期積弱的短暫回春?甚至可能是另一種警報!
還有人說,《麻醉風暴》帶起了「職業劇」或「類型劇」的風潮,在日、韓職業劇的長期優勢下,臺灣的職業劇該怎麼走出特色?觀眾最喜歡哪一位演員來擔綱大任?本期《共誌》專題「臺劇新(拉)契(警)機(報)」網路問卷調查,邀請喜歡看電視劇的女女男男們,表達他們對臺劇現況和未來的意見,親自診斷臺劇的問題!

第十期 共專題 │ 肝與血之歌 與三位「臺劇衝鋒隊」隊員的午後對談

採訪、撰文/魏玓
圖/《16個夏天》、《落日》、《麻醉風暴》粉絲頁

最近一年多來,臺劇好像有一點點復甦和正向的發展,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出現,網路平台似乎也被正面地打開了。不過,我們接觸的一些製作人和導演等「高層」,並不這麼樂觀,因為台劇的體質和環境問題還是很多,也很急迫。這應該是實情。但是除了「高層」之外,我們更想從製作的「現場」來了解實際的狀況。



我們沒有機會到「現場」,但是「現場」必然有一群對影視產業懷抱熱情和夢想,每天扎扎實實地做著一部戲要面世之前的所有外人可以想像的、以及根本不能想像的繁重、細瑣、惱人、永無止境的勞務的第一線影視工作者。我們想找的人入行大概三到五年,跟了幾部戲,度過了最初的痛苦變動期;在負責的事務上,也逐漸熬出半個頭,可以當副手,甚至獨立負責,也可以開始帶新人了。

但是,他們的前景其實不明。要不要繼續待在這一行?下一部戲在哪裡?什麼時候才可以加薪?什麼時候可以接到好戲?……都是在忙碌的空檔、人靜的深夜、殺青的前夕,不時浮現心頭的疑問。但是疑問歸疑問,他們仍然每天24小時開著手機待命。他們要不是在拍戲現場,就是在前往拍戲現場的路上。他們是電視產業的第一線勞工,也是台劇戰場最前沿的衝鋒隊。

《共誌》這次很幸運地找到了三位「衝鋒隊員」,然後跟他們來了一場掏心掏肺(?)的午後對談……

第十期 共專題 │ 焦點人物 吳慷仁:我們需要一些勇氣

採訪、撰文魏玓 
圖/《麻醉風暴》粉絲頁、客家電視台提供


不管我們如何定義或詮釋最近一年多來的臺劇現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絕對不可能忽視在其中的一張臉孔----吳慷仁。吳慷仁不但是這波臺劇新氣象當中,兩部頗受好評的作品《麻醉風暴》、《出境事務所》的男配角和男主角,而且在這兩部作品中的表現都獲得肯定,雙雙入圍本屆金鐘獎,並以前者獲獎。

第十期 共專題 │ 讓《麻醉風暴》獨領風騷的三位一體:知識、細節與風格

/黃俊儒
圖/瀚草影視文化提供

蕭力修導演(蕭導)是這樣跟我說的:「其實不是在於我想要特別去講職業劇,或者是因為這個人的職業所以我要研究他…...而是細節的數量夠,你眼睛已經相信它是真的了,所以劇情即使再荒謬,再脫離現實,你會相信那個世界觀」。許多人認為《麻醉風暴》開啟了臺灣這一波「職人劇」或是「職業劇」的風潮,但是在蕭導的心中,許多細節的斟酌不過是他拍片時的基本功,為的是讓觀眾完全進入一齣戲劇所構築的世界。




第十期 共專題 │ 焦點人物 黃姵嘉:我想要更多磨練演技的機會

「我想要更多磨練演技的機會」 ---- 專訪演員黃姵嘉

採訪、撰文/戴裕蒨、魏玓  攝影/韓惠宇


2009年黃姵嘉以迷你劇集《查無此人》,第一次演電視劇就入圍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獎。三年後,她主演電影《寶米恰恰》,又入圍第49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黃姵嘉從電視跨足電影又回到電視,今年(2015)演出客家電視台連續劇《出境事務所》女主角,又獲得第50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入圍的肯定。

2015年11月29日

第十期 共專題 │ 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臺劇的現況與未來

魏玓

今年四月時,我發現臉書上愈來愈多年輕人在討論和推薦一部新的電視劇《麻醉風暴》。那一陣子,夾帶這部電視劇主題曲〈一百萬隻蝴蝶〉MV的訊息,在臉書上被四處轉貼和分享。


我觀察臺灣影視環境這麼多年,還真的已經好久沒看到年輕觀眾們出自真心地稱讚一部電視劇「好看」。我說「出自真心」,意思是,那不像他們偶而熱烈討論某部鄉土劇的劇情,多少帶有一些揶揄和反諷的成份。也不像他們過去幾年曾經提過的一、兩部偶像劇,雖然也算是叫好,但是總覺得他們其實是喜歡戲中的偶像演員多過那部戲本身。

2015年11月26日

第十期 │ 編輯室報告

文/魏玓


 50屆金鐘獎引起的話題和風波不小,不枉了50這個整數。不過這回大家的關注焦點是綜藝節目(多虧了吳宗憲啊),卻忘了臺劇其實也正處在一個充滿變化的關鍵期!
  
 從大約十年前的偶像劇風潮,以及更早一點的鄉土劇,這兩個劇種似乎成了通俗臺劇「唯二」的兩條軌道,直到今日。主題單調貧乏加上不斷沈淪的拍片環境,從製作、導演到演員和第一線的創製與技術人員,老早就已經醞釀著改變和突破的能量,並等待契機。今年,我們看到一些端倪。

 從這些端倪探入,《共誌》No10製作了「臺劇新(拉)契(警)機(報)」專題,希望和大家一起認識臺劇的更多面向。老王自誇,當初我們在籌備專題時所設定主要探討的幾部戲和演員,後來紛紛入圍金鐘獎,甚至得獎,可見我們眼光不差(哈哈)。只不過《共誌》向來笨鳥慢飛,要等到金鐘獎結束之後,才跟大家分享我們的專題(還真敢講!)。

 《共誌》近來落實上一期就跟大家預告的轉型工程,持續有年輕寫手的新專欄登場。No10特別安排了四個新專欄和讀者們見面:包括兩位其實還很年輕但是已經算是「資深」傳播工作者的寫手貝貝(報社記者)和林君襄(歷經廣告製作、行銷、記者),所推出的「勞動誌」專欄。以及熱愛電影把看電影做成年度計畫、每部觀後都要做詳細筆記的司柏濬,與在英國唸媒體與文化研究的蔡蕙如和林玉鵬,所推出的「文化誌」專欄。請大家給予鼓勵!

 此外,眼見年輕人們的活力十足,「老人」們也沒有沉默唷!專研音樂文化的何東洪和簡妙如,分別推出了精采深入的重量級評論。而《共誌》新血特約記者劉嘉偉幫我們訪談了獨立記者胡慕情,值得一讀!


 熱烈歡迎《共誌》出滿十期!(魏玓)

第十期│目錄

2015年11月24日

【媒改評論】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 從恐怖攻擊與移民問題觀之

劉忠博

Louis Pasteur:「科學無國界,因為知識屬於全人類…(但)科學是一國最高層次的人格化展現,因為該國勢將保有最深遠的思考與知能之優先性。」

    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傷亡慘重,震驚全球,法國總統奧蘭德認為,這是伊斯蘭國對他們發動的戰爭,並誓言反擊,討回公義。稍早十月底,俄國一架客機不幸墜落,據報導稱也是伊斯蘭國所為,俄國總統普丁聲言絕不輕饒恐怖份子。

2015年11月17日

【媒改評論】「要你好看」政府要有電視「節目」政策

文/馮建三

廣電三法是否應儘速通過?正反雙方主張之文宣。上:擷取自台聯文宣,下:翻拍自衛星公會電視廣告
  有線電視系統(影音圖文平台之一)是否「必」須轉「載」無線電視頻道,爭論至少五年多,近日再起勃谿。
  但是,載或不載,跟電視觀眾的最大福祉,能有什麼關係?
  若複雜一點說,觀眾要的是,無非就在告知(新聞)、娛樂與教育(評論等)的內容,要能均衡;無非是美學讓人接受進而擊掌,無非是樣式多、價值觀多種、老人兒童都照顧、鰥寡孤獨都從中找到慰藉、有產中產無產在電視都能找到身份認同的電視「節目」,要有足夠的質量。

2015年11月14日

【鳳梨酥換宿中@yokohama】主角不只center

日綜藝節目配角出頭天

文、圖/陳怡秀

「舞台的地板標示著數字,那是提示舞蹈站位的數字。他們根據數字確認自己的站位,從舞台的兩側向裏邊數,654321,中心是0,位置0被稱為CenterCenterAKB48的主角,能夠站在這個位置的成員,只有一個人。」
──DOCUMENTARY of AKB48 No flower without rain 
 少女たちは涙の後に何を見る?

  看著電視,我們總是專注在銀幕正中央、照明最亮眼的人身上。所以女子偶像團體AKB站在最正中央的位置叫做CENTER,站位編號是0,她就是終極,她會被燈光的熱度、台下的應援聲給包裹,但她的前方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所以她也會非常非常地孤獨。這也許就是站在頂點的人所必須承擔的重擔,但在日本綜藝節目中,卻漸漸有一個趨勢──助理導播(AD)、攝影師等原本隱身在鏡頭之後的製作人員,也開始躍上銀幕,為節目增加了另一種趣味與看點。

2015年11月13日

【轉載】莫讓廣電三法被業者利益綁架

文/胡元輝

  無線電視頻道的必載問題,最近不僅成為廣電三法修法的最大爭點,亦成此次立委選舉的另類焦點。廣電生態問題能夠躍升為熱門政治話題,自有助於媒體改造的推動,吾人樂觀其成,但如果業者利益變成修法的主導性論述,其後果令人憂慮。
圖片/stock up

2015年11月8日

身而為人 焉能無感——我看黃淑梅2015紀錄片《給親愛的孩子》

/魏玓

 圖/黃淑梅提供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後,臺灣的反核聲勢重返高峰。記得在隔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我帶著當時四歲的女兒第一次上街頭。遊行和反核這些概念一時難以解釋,我只先跟她說:「我們跟大家一起去保護地球、保護臺灣。」她立刻欣然同意,興奮地跟我出門。我問她原因,她一副為什麼我還需要問的表情,說:「因為我們住在這裡啊。」

2015年11月7日

【轉載】棒球托賓稅與冬季聯盟: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鋒砲傳奇

文/劉昌德 圖/轉載自udn專欄


棒球「十月瘋」隨著MLB、日職、台灣職棒、及黑豹旗高中棒球總冠軍陸續產生之後,熱鬧落幕。在各系列大戰交織而成的「光輝十月」中,有許多令球迷難忘的畫面,像是纏鬥多局後的致勝一擊、一夫當關的主宰強投、巨大壓力下令人扼腕的離譜失誤等等。不過對於我這個「年齡資深」的老球迷來說,今年最難忘的畫面卻是已然無關勝負的一個打席:台灣職棒總冠軍系列最後一戰,Lamigo帶著九比零絕對優勢進入八局下,陳金鋒上來代打的那一幕。

2015年10月27日

【媒改評論】被慢性自殺的新聞業 需要大家救援

文/張春炎

國民黨即將換柱前,中央黨部外各家新聞台的即時轉播車。

 對6年級甚至更早出生的世代而言,或許很難想像,新聞會被經常以「腦殘」這樣嚴厲的詞彙來形容。作為6年級生,我的經驗是,昔日的新聞是新知和學習的重要來源,當我還是學子的時候,常被師長訓誡要多讀報、看新聞才能增加作文能力、吸收新知。那個時候,大家絕不會說新聞腦殘、記者腦殘、媒體腦殘;相反的,沒看新聞,對時事、國事、天下事一問三不知的人,才會被視為腦殘。

2015年10月21日

【鳳梨酥換宿中@yokohama】觸手可及的岡田准一? 電影見面會夢幻體驗

文、圖陳怡秀

 一襲黑色正裝,日本偶像團體V6的成員岡田准一,瀟灑地出現在我的面前,帶著非常非常淺的微笑,緩步從我眼前經過,我沒有像少女漫畫中那樣聞見他身上清爽的氣息,他突出的五官、細緻的肌膚卻在觸手可及的距離,耳邊傳來尖叫與鼓掌交雜的巨大聲響,但我什麼也無法思考,只顧著像掃描一般認真地凝視他,看著他慢慢步上舞台。人生大概從來沒想過可以看到如此「3D」的岡田准一,在日本,卻能夢想成真。

2015年10月15日

【銀色蜘蛛網】創意和專業值多少錢?----從一封客戶來信談起

文/林組長

 我曾經接過一個的客戶來信,他的內容全文照錄如下:

  「學校有作業要拍微電影 但是我們應為深學壓力沒辦法 所以請你們幫我們拍 地點你們選 我們盡力配合 劇本也是你們寫 大約拍6分鐘 我們開價4000

 如果你覺得以上這些文字沒有問題的話,麻煩你離開這個頁面。

 開玩笑啦!但是如果你只察覺到錯字跟語句不通的話,麻煩你離開這個頁面。

 我真的是在開玩笑,地點、劇本、拍攝全包,只開價4000,這不是笑話,那什麼是笑話?

2015年9月30日

【轉載】看人間 影視問題 兩手一攤 不該是政府

文/胡元輝

  從金鐘獎評審的十六字箴言到藝人吳宗憲的酸文,台灣綜藝節目的「亂象」與「苦衷」可謂畢露無遺。但一陣喧囂之後,該令人擔心的,恐怕是船過水無痕的悲慘結局。

圖片/stock up

2015年9月25日

【媒改評論】學術出版的五大巨頭-寡頭壟斷的省思

文/劉忠博
  今年(2015)八月,第三屆中國學術出版論壇在上海舉辦,會議中各方思考如何將中國的學術研究「走出去」,邁向國際。其中,與會者之一、Reed-Elsevier科技圖書副總裁Bryan Davis談及國際學術出版的幾項趨勢,包括跨學科研究的增加、移動閱讀設備的使用、中國科研出版的增加、以及圖書館經費的縮限,致使得更精簡的購買出版品等等。特別是最後一點,Davis強調「圖書館更傾向於租賃而非購買內容,我們的商業模式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我們可以幫助圖書館建立起一些資料庫,告訴圖書館使用者傾向於使用什麼樣的資訊……這就是科技能為出版帶來的改變。」(邢明旭、楊帆,2015)

2015年9月22日

【問編輯一個問題】作家是不是都很會拖稿?

文/島本

  是。TrueIndeedExactly。(怎麼了這專欄不能有一次問對問題嗎?)

  為了親身示範拖稿這件事,敝專欄也隔了很久才更新(結果根本沒人發現),卻發現編輯大人對此寬容以待、萬般縱容,實在是天使下凡。(拖稿後對編輯百依百順勤加讚美是很重要的補救技倆)至於為什麼自己也身為編輯卻這樣殘害同類,只能說我用心良苦(才不是)。

2015年9月14日

【鳳梨酥換宿中@yokohama】椎名女神 因為不完美而絕美

文/陳怡秀

圖/椎名林檎臉書粉絲頁

  她頭上紮著一個鮮紅色蝴蝶結,撐著白色的洋傘,緩緩步向舞台中央,伴隨著旁邊的日本女孩興奮地大喊卡哇伊以及如雷地掌聲,她不疾不徐,一個俐落手勢收傘,右手一繞抱起吉他,氣氛瞬間便一轉,指尖一落下,始終凝視著她不放的我,隨著視線一起墜入她的世界無可自拔。她是椎名林檎,是我的、也是很多人的女神。

2015年9月11日

【本宮也還在思考】秤上的行銷

文/林君襄

  我有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奮戰歷經大學及研究所的青澀時期,後來他出國壯遊半年,回台後任職一家知名企業的PM,主要負責行銷事務。某天半夜接到他的電話,聽見他無奈地說:「產品力本身就爛,是要怎麼行銷?」比起抱怨,更多成分是真心交流。完成積累智識的學業和開拓眼界的行腳,我們還是得面對如此根本的問題,彷彿依然青澀,實務另有一套需要時間才能參透的哲學。

2015年9月7日

【媒改評論】檢舉媒體不法,為何沒有獎金?

文/陳炳宏

NCC已經在網路上建立了功能非常完備的通訊傳播業務陳情網站。截圖自NCC官網

  通常,政府為鼓勵民眾檢舉違法行為,都會祭出獎金制度,以鼓勵民眾共同監督違法行為。檢舉亂丟煙蒂便是如此,檢舉人約可獲罰款的30%到50%,再如檢舉交通違規是如此。檢舉選舉賄選也是如此,若是檢舉總統候選人賄選成案還可獲1000萬元獎金,最近甚至還傳出,檢舉竄改食品效期再出售的檢舉人最高可獲2.4億元的檢舉獎金(中央社,2015年8月27日)。但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唯有一項民眾檢舉案是沒有檢舉獎金的,那就是檢舉媒體的違法行為,為何會這樣呢?

  2006年之前,還是新聞局負責監管媒體的年代,民眾如果看到廣播電視台有違反廣電法規的節目內容出現,一經檢舉成案,檢舉人可獲百分之四的檢舉獎金,例如如果電視台被罰100萬元,檢舉人可獲四萬元。但這項獎金比例,在2006年NCC成立後調降為1%。

  到2011年立法院決議,「以現今國家財政困難,且檢舉不法的傳播內容亦為國民應盡義務,責成NCC重新檢討獎勵要點,應將檢舉獎金發放之額度降為罰鍰金額之千分之一,以撙節國庫支出」,後來NCC再以「案件少、獎金少、行政作業成本高」為理由,在今(2015)年5月將檢舉獎金完全取消,也就是0元。

為何獨獨檢舉媒體違法沒獎金???

  再問一次,有人曾想過為何檢舉媒體違法沒有獎金呢?為何會這樣呢?真是因為國庫沒錢了嗎?那為何檢舉亂丟煙蒂也有獎金?亂丟煙蒂比腥羶色及暴力節目內容還危害社會嗎?如果檢舉不法的傳播內容為國民應盡義務,那檢舉總統候選人賄選就不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嗎?筆者實在不懂立院決議的邏輯。

  其次,NCC認為因為「案件少、獎金少、行政作業成本高」,所以乾脆取消獎金,這邏輯也很怪。問題一是,案件少是因為廣電節目都變好,還是檢舉難度變高?獎金少與行政作業成本高的理由更是奇怪,是因為廣電亂象不重要,還是行政作業應趨吉避凶,以防被媒體修理?

在三角習題中,民眾權益被拋棄

  這裡有必要先跟大家解釋立法院、NCC,以及媒體間的三角關係邏輯。首先,NCC負責監管媒體,媒體都很怕NCC,但是NCC是行政機關,歸立法院監督,所以怕立院(說好聽一點是,尊重立院決議)。但立院怕誰呢?應該也不是說怕,因為立法委員每次經選舉產生,必須要讓民眾覺得到他/她很重要,那要民眾認識立委最重要的管道就是媒體,因此立委候選人要常常在媒體前曝光,所以基本上民意代表都需要去討好媒體。這樣三者邏輯關係有點清楚了?NCC要監管媒體,媒體就去拜託立院決議,讓NCC盡量少管他們,甚至不准罰錢,所以檢舉媒體亂象的獎金就沒啦!結果就是媒體、立院、NCC皆大歡喜,但民眾的權益呢?

NCC為此還製作了小叮嚀,希望民眾去媒體網站申訴。截圖自NCC官網

  如此一來,台灣媒體亂象如何解決呢?天曉得!最好是如NCC所說,「現在網路發達,檢舉管道很多,不需要再透過獎金鼓勵檢舉」(蘋果日報,2015年5月20日報導)。但是如果真這樣,難道NCC間接鼓勵民眾,對媒體內容有意見,就去灌爆媒體網站嗎?

  台灣媒體品質提升議題走到這一步,變成爺爺不疼,姥姥不愛,閱聽眾恐怕只好自求多福。

三律少一律,該怎麼辦?

  當時序進入21世紀,歐盟國家普遍採取法律、自律、他律等三律共管的機制,即以法律規範自律,以法律鼓勵他律,雙管齊下來規管媒體。日前NCC已經透過修法要求媒體成立自律機制,這是對此潮流趨勢的正面回應,然而現在卻把鼓勵全民監督媒體的獎勵機制取消,這卻又違反了以法律獎勵他律的潮流,讓人實在有點傻眼。

  不過積極點想,也許大家可以一起來這樣做,首先請關心媒體亂象的公民團體利用立院快改選時,要求立委候選人承諾關心媒體亂象,並推動恢復檢舉獎金以鼓勵他律機制。筆者不敢奢望能像檢舉亂丟煙蒂一樣,獎金高達30-50%的比例,但至少恢復4%,甚至如曾有NCC委員說的10-20%。另外就是努力推廣公民素養,讓民眾瞭解媒體的角色與功能,並體認媒體品質與國家民主發展的關係。最後要強調的是,展現「他律」的力量,未必要靠行政機關的「法律」,重點在於督促媒體展現「自律」的誠意,發展自律的機制,在尊重媒體言論與新聞自由的前提下,讓媒體成為台灣往民主國家及公民社會方向前進的重要推力。

  檢舉違法媒體給獎金不應是遏止媒體惡質化的主要手段,但卻是發揮他律力量、宣揚與促進全民共管媒體、提升公民意識的重要機制,希望立委諸公及NCC能再三思。

編按:點按此連結可至<通訊傳播業務陳情網>

【作者小檔案】
陳炳宏
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自認是恨鐵不成鋼地批判媒體亂象,同時努力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唐吉柯德。

2015年9月4日

【銀色蜘蛛網】《我的少女時代》--成熟大人的半熟宣言

文/林組長

閱讀本篇建議可以搭配著服用,田馥甄-小幸運。


  有人說,2014是國片的關卡年,我倒覺得是「卡關年」,為了商業市場,拼了命地遞出各種搞笑喜劇或歷史鉅片,可惜都無法叫好又叫座。但今年陳玉珊做到了,她用一個純愛故事,包裹著對90年代的懷念,以及當代社會的控訴,我想看完這部片不只是緬懷青春,更高興的是在一昧追求市場的洪流中,此片樹立了新的典範,用流利地鏡頭語言講述大人的青春本事。

  故事設定簡單不過,醜小鴨為了追到自己心愛的人,決定跟另一個校園太保聯手出擊,為了保護自己喜歡的人,她寧被當作奴隸使喚,被太保欺負,卻也因為他,體驗了體制之外的精彩。這對歡喜冤家自然而然就日久生情,發展到了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劇情甚至還夾雜了超級多老梗:醜小鴨變天鵝、壁咚、閃車子把女孩拉到懷裡、在牆角偷聽別人講話…等等。但這些老梗,卻穿針引線,為故事羅織了一張老套但不俗套的底圖。


2015年9月2日

波多野啟示錄

魏玓

波多野結衣悠遊卡。

  波多野結衣登上悠遊卡的這個事件讓很多人覺得很瞎。

  事件的演變、某些人講的話、媒體上的議論,都有一些讓人搞不太懂的地方,不過我猜每個人覺得很瞎的點不大一樣。我想了幾天,好像找到一些線索來弄清楚,不是很成熟,但想拋出來看看。

  就像我開頭說的,這個事件有太多面向值得釐清,我不打算一一進行,我也做不來。我還是專注在我的專業----也就是傳播和文化面向----試著談一下。「專業」這兩個字很重要,我稍後會說明。

  事件的來龍去脈,已經有媒體整理,在此不贅述。悠遊卡公司的這一「奇招」引發各界批評(毫無意外地)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比較傳統的道德立場,認為悠遊卡上面放A片女星照片簡直是瘋了,暗示或明示片女星的低俗或不雅。這類批評的修辭,最喜歡把國家、女性和兒童三種角色帶進來,例如「這樣會傷害台灣形象」、「佩琪(柯P的夫人)會開心嗎?」、「你的小孩問你這個是誰你要怎麼回答?」等等。

  另一種對立的批評(好像不是在批評悠遊卡公司或北市府,而是在批評前一種批評)認為,悠遊卡上面放A片女星有何不可?他們的基本立場集中在為片產業或整個性產業抱不平。在修辭上,這類批評特別喜歡幫人貼標籤、戴帽子(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像是「偽善」、「歧視」、「才不相信你沒看,得了便宜還賣乖」、「他們(指片女星)不偷不拐不搶,比你們這些政客還清白」等等。

網路名嘴的「專才」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上再現這類言論通常是「整理自網路」(大家都知道,這其實就是某些記者或媒體希望呈現出某種言論立場所挑選出來的無名者言論),但也有一些是來自自詡(自我修飾塑造出來的)進步、自由、開明的「網路名嘴」(不同於電視名嘴,網路名嘴以臉書或媒體網路版為主要言論發表空間,他們有電視名嘴中常見的資深媒體人,但也有更多職業背景,像是律師、教授、藝人、文化生意人以及,姑且名之為「生活風格家」(?)的各種批評和觀察家)。他們的言論,通常有兩種特徵:第一,言論內涵其實也不見得多進步,但是往往能夠引起年輕網民的廣大共鳴,迎合某種針對保守、傳統、或是「爸爸媽媽」式言論的對抗立場。在我看來,倒不是他們引領了年輕網民,是個先知,更接近事實的是,他們往往其實只是綜合了(某種程度上主流的)年輕網民的意見,然後把它說得更漂亮、更犀利,更有英雄色彩而已。

  這就牽涉到他們言論的第二個特徵:他們的「進步」言論總會在特定社會爭議事件的頭兩天或膠著階段適時地拋出來。我猜想他們一定是花了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觀察和聞嗅言論風向(而不是真的好好去研究那個事件本身),而這些人的「專才」(不是「專業」)正是那靈敏的嗅覺(甚至連文筆也不怎麼特別突出)。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說出讓許多年輕網民們讚嘆仰慕的話來,然後又被大眾媒體轉載放大,當然也就持續累積他們的形象資本(稍後再轉化成其他資本)。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什麼創見,他們只是整理和收割,同時抓住幾個關鍵詞(自由、正義、多元、台灣、本土、反歧視、反權威、反天龍國等等);更不用說他們到底真的在實質上參與了多少社會改革現場的工作。這個(基本上是)臉書時代的名嘴現象,實在值得好好研究和討論,但這裡我暫時先不再往下。

泛道德化的社會

  我想談的是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大家通常會把前述第一種批評立場認為是保守的(或偽善的)道德立場,這個沒有問題,他們確實是。但我要說,第二種看似與之對立的立場,其實也是一種道德的立場。第一種立場堅持的是某種相對傳統的價值階層的固定框架,所以他們不論社會現實,只論他們價值框架下的好不好、對不對。但是這些特徵,似乎也適用於第二種立場。他們好像比較認清社會現實(以這次例子來說,他們指出A片或性產業本來就是社會的現實,這當然沒錯),但是他們的論述方式,並不就此深入社會現實,而是把這些他們所撿選的部分社會現實,用來當做他們所採取的另一套價值框架的支持證據,進而打擊第一種立場。因為第一種立場是「保守」的,他們也就理所當然地坐穩了「進步」的位置。所以他們經常使用我前面說的「戴帽子」修辭法,因為把對方打成保守一方,乃是讓自己佔據另一個道德制高點的最便捷方法。

  當然,我不是說人不需要或有可能不要一套價值框架,我也不是說道德的問題不重要。但我感覺到近年來(或者可能不只是近年來,這個我還在思考和研究)台灣社會對於重要爭議問題的討論。都太泛道德化了,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事情,變成了在論述戰場上佔據道德位置(說人家不道德、比較落後,自己比較道德、比較進步),而捨棄或忽略了更實質的,真正需要辯論和著手改變的其他更重要的層面。這其中最重要被忽略掉的一件事情就是「專業」的問題。就波多野這件事情來講,最主要的就是行銷專業。因為大家總是急著用道德立場來貼標籤,一旦有人要質疑悠遊卡的決策,就會有人開始說「你是歧視A片女星和性產業」,然後就沒辦法討論下去了。問題正在於,難道人家不能在不歧視A片女星的前提下反對悠遊卡公司的這項決策嗎?或者更應該說,能不能先不管你對A片女星的立場,來談另一些層面的問題,因為可能在某些重要的議題上,歧不歧視的問題可以先被擺在一邊,或者根本無關緊要?

回到「專業」看問題

  在最近的爭議中,我有看到媒體評論指出,或許不需要去討論「為什麼不可以」讓波多野上悠遊卡,而是應該先去問「為什麼要」讓波多野上悠遊卡。我認為這個問題的轉移是對的,但是可惜的是接下來的批評又持續繞著決策的道德層次問題打轉。不過網路上也不是沒有值得拜讀的例外。曾經任職媒體和公關公司的WaCow評論,很準確地將問題移到有關行銷的專業層面。她提出了非常專業的分析架構,從行銷目的到效果,都證明了悠遊卡公司的這個決策,在專業上完全是不及格的。而且這樣的不及格,跟你到底對A片有什麼道德立場是可以沒有關係的。只可惜,這個層次的討論既是少數,也未被社會重視。

  這就暴露了台灣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爭議事件都太容易道德化了,大家很容易被道德立場綁架(君不見,事件過程中很多公眾人物的發言都要先說,「我不認識波多野」、「我不是衛道人士」、「我沒有歧視A片女星」彷彿不先標示自己的道德立場,就沒有辦法發言),所以專業的問題反而沒有人好好追究;但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無論是政府的或是私人企業的,專業是至關重要的。

  這裡同時也牽涉到另一個問題,由於政治上的藍綠惡鬥(這是台灣另一個道德化邏輯主導的場域),每次政府換人當家(不管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會不會真的有什麼政策層次的改革是其次,但一定要進行各個單位的主管大換血,也就是換上自己人(無論是為了酬賞或是保平安)。當然,換人也不是不行,但真的要換能夠做得更好的人,如果因為惡鬥執念只顧黨派而犧牲專業地換人,那就(事實上已經)是台灣社會的不幸(說真的,每一個單位業務都有專業,專業需要時間累積,如果每一次換人當家都要大換血,台灣來得及、有辦法培養那麼多的專業主管嗎?)。不過這一點,我也在此先打住。

  回到悠遊卡公司。不僅僅是行銷手法的決策失誤,在這場風波中,從董事長到發言人的公開發言,荒腔走板,處處漏洞(這裡同樣不贅述),這一方面顯示他們在道德化的社會輿論夾縫中想要兩面討好因此進退失據、自暴其(專業能力之)短,另一方面這同樣也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如果他們真的對自己決策的專業水準有信心,為什麼沒有勇氣說實話----承認這就是一種話題式的、炒短線的行銷手法----同時據理力爭?反而扯出一堆「清新氣質」、「為男性服務」、「為了公益」等等令人大翻白眼的瞎話。這些嚴重的問題首先就是不專業,跟道德立場(或有人說這是沙文主義的表現云云)其實並沒有直接、必然的關連。

「專業」問題的文化面向

  不專業,還不只在這個層次上,我現在想要把討論的焦點帶往文化的層次。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討論方向,因為很容易再次觸發泛道德的地雷,但是這個問題又很重要,不得不談。

  我看到有評論大罵悠遊卡這種行銷手法是「低級行銷」,因為他們就是利用「性」、「色情」、「感官刺激」這類元素來達到行銷效果。我覺得悠遊卡公司這次的行銷手法確實很低級,但低級並不是因為他們用了「性」和「色情」,「性」和「色情」本身並不必然低級,而是要看什麼樣的人在用、在什麼場合和脈絡用,以及用的目的等等。悠遊卡的行銷手法低級,是因為他們的行銷方案的構想和點子太過簡單、太過淺層、太過撿便宜、撿現成了。這不僅僅是單純行銷技術的問題,而是行銷文化(或者更準確地說就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問題。所以如果問我,我還是反對波多野上悠遊卡,是因為不專業和撿便宜這兩個原因,而不是因為波多野本身,更不需要牽扯上我對A片或性產業的道德立場。

  不過這個所謂的文化問題,確實很容易引發各種歧異的解釋。有一個評論提到,法國的交通卡上面放的是居禮夫人,我們竟然放日本AV女優。我想的不是這樣的差異。這樣的對照,暗示的就是一種固定的(比較保守或傳統的)價值階層框架(居禮夫人是雅,AV女優不雅)。

  另外一個典型的(進步開明)網路名嘴的建議是,悠遊卡公司乾脆更進步一點,放上台灣性工作者的照片,讓大家正視性產業和性工作者的存在與處境,甚至是正面肯定他們的勞動和付出。跟我上面的意見一樣,我覺得這個建議同樣是另一種固定的價值框架的展現,只是他在表面上好像是比較進步的、前衛的,有多元文化思維和正義之姿的。其實,不僅是這個建議的本質跟前者並無太大差異,在展現的姿態上,更令人覺得矯情。

  我不能替維護性產業工作者權益的NGO表達他們會如何看待這樣的建議,但是我非常有限的社會運動經驗告訴我,任何社會弱勢處境和不公平的問題,要處理起來都是非常複雜的。某種淺層的符號改造或接合,在改善結構性問題的作用上都非常有限;即使要做,也要評估那樣的接合是否恰當、是否切中要害、是否會引起負面的副作用等等,是個很複雜的行動策略問題。至少,把台灣性工作者照片放到悠遊卡上,我就不覺得是一個恰當的方法。說真的,要在臉書上展現前衛開明姿態,把話說得很漂亮,引來網民按讚分享,不難。難的是,是不是有意識到自己以弱勢者的名義堆砌了自己的形象資本;難的是,是不是真的實實在在地去瞭解本地社會弱勢者的問題和負責任地提出適當的解決之道。

文化問題被道德問題掩蓋

  這就又回到我所說的我們的討論被道德化框架綁架的問題。我覺得,行銷當然有技術面,但是也有文化面,這個文化面的討論,一定會牽涉到,但不一定只能圍繞著道德和價值階層問題,而可以運用另外的框架。而且我也要藉此反駁一個說法,柯P說因為悠遊卡公司結構上是半公半民,如果是純私人企業,就沒那些(行銷手法適當與否的)問題。我不同意,因為台灣社會文化出現簡單化、淺層化的問題,不分公私。反過來說,一個社會的文化能否更進步,更不會只需要審視公部門而忽略私部門。

  那麼究竟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框架來面對行銷的(或更廣面向的)文化問題呢?我的初步想法是:首先,基本上,可不可以不要把行銷的目的和手段,停留在那麼淺、那麼簡單、那麼撿現成的層次上。是不是應該可以在美學和意義面向上更講究一點?我的意思是,我們的社會固然進步到很多人能夠質疑既有的固定價值框架,尊重弱勢和另類價值的聲音處處可聞,這很好,但這並不能同時否認還是有某種在美學和意義上提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不能忽略達成這些提昇的專業層次條件(就算我們將所有爭議點都暫時忽略,這次波多野悠遊卡,美學上,做的真的也不怎麼美;意義上,我真的也找不出來她跟悠遊卡的關係)。

  其次,行銷,尤其是跟本地廣大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甚至是還相當頻繁地牽涉到與外國人交流的產品,是不是也能夠多思考一下根本地社會和文化的接合?這個不是說找個台灣藝人,或是換成台灣性工作者來代言那麼簡化的回應方式,而是如上面所提,在美學上和意義上,可不可以跟台灣社會有更有機的接合?可不可以展現一下你們希望悠遊卡為台灣人民帶來什麼樣更美好的生活?你要運用美貌,不是不行,要帶起話題,也可以,但是這裡有千百種可能,都需要花力氣、腦筋和資源去研究開發(柯P說花45萬就可以有那麼的行銷效果,也顯示出他的不專業)。撿人家現成的人氣AV女星照片來用,實在是對不起行銷和悠遊卡這兩個專業。先不論什麼道德和雅俗問題,可別忘了日本AV產業是一個投注了多少資源、多麼專業的一個產業!


 【作者小檔案】


魏玓。
在交大傳科系教書和做研究。
最想有空好好看一場電影、讀一本書,或聽一首歌,
然後最近正在忙這尋找實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