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共誌》每期於大專院校、獨立書店與藝文空間提供免費限量的紙本索閱。
共誌歷史文章
-
▼
2012
(35)
-
▼
3月
(14)
- 第三期 │ 目錄
- 第三期 共書評 │ 馬克思的革命陸是報老闆煉成的?
- 第三期 編輯室報告
- 共誌第三期線上翻閱版
-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廢墟中的101以及打造它的人----賽德克巴萊幕後的勞動者
-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如何變成史詩?試論《賽德克‧巴萊》
-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
-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內部座談
- 第三期 共青年|遊學、反思、然後行動:台南女中台灣文化隊
- 第三期 共國際|美夢?楣夢?還是同床異夢? :韓流明星夢與流行音樂產業政治經濟力量之鬥爭
- 第三期 共民間|苗栗竹南大埔小君姊(邱玉君)的生命故事
- 第三期 共樂評|讓世界聽見了… 「誰」的音樂?
- 第三期 共觀點|誰來對政府比中指?從夢想家到流行音樂補助政策的省思
- 第三期 共觀點|誰來佔領NBA?1%、5%、還是99%?
-
▼
3月
(14)
第八期以前共誌主題分類
共誌採CC授權,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之原則。. 技術提供:Blogger.
第十一期│目錄
影展表面上看,是欣賞,是接收,是品味,是互動,不管你參與(或不參與)影展的初衷是什麼;但是影展之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對一般觀眾來講,卻總是顯得神神祕祕。本期專題透過訪談、座談與資料收集整理,帶各位讀者進入影展的「裡面」一窺。這回我們不看電影,讀點文字。第十一期 │ 專題前言
來自美國的David Frazier,到臺灣已經超過二十年,說著一口流利中文,他是遊牧影展的策展人!遊牧影展在台灣已經邁入第十五個年頭,是台灣少數非官方補助的影展,來看看David Frazier當初為什麼創立了遊牧、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的影展生態的。第十一期 共專題 │ 影展只是讓人互動的媒介 專訪遊牧影展策展人David Frazier
高雄電影節現任策展人黃皓傑,看似話不多但實際上有著非常海派的個性,他抓準南部影迷的口味,豎立了高雄電影節獨具一格的特色,一次次將高雄電影節推向更有趣、過癮的境界。在他眼中的高雄電影節具備哪樣的特色?訪問最後他也給了想成為影展工作者的年輕人一些建議!第十一期 共專題 │ 用類型走出不一樣的路 專訪高雄影展策展人黃皓傑
郭敏容,自2014年開始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訪談中她提到這一年的單元將會有一些改變,她漸漸了解到觀眾觀影的多元性,現在她會覺得影展不要離觀眾那麼遠,但也希望不要沒個性。走過3年的策展經驗,郭敏容是如何看待策展人這個職位,又她對台灣影展產業有什麼看法呢?第十一期 共專題 │ 不斷思考影展的意義 專訪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
入行超過十年,曾任金馬影展國際聯絡、影展部總監、國際宣傳等職位,陳俊蓉見證金馬影展的許多重要時刻,後來離開金馬影展是希望能讓新人注入新鮮策展能量,後來轉身投入兒童影展,她說:「電影的教育功能是我想努力的事,希望能傳遞更多『多元、包容、開放』的精神。」第十一期 共專題 │ 「影展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專訪前金馬影展部總監陳俊蓉
《共誌》替大家整理了臺灣影展月曆,還附上各影展簡介,讓你掌握臺灣影展動態!「臺灣影展月曆」絕對值得收藏!第十一期 共專題 │ 臺灣影展月曆
臺灣的影展活動與文化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經超過30年。早期金馬觀摩影展的推出,跟當時政府提昇電影文化位階的政策企圖有密切關連,時序進入21世紀的前後,影展活動在數量上和主題上大幅增加,大致上就在菁英藝術取向的電影品味和消費路線上前進。第十一期 共專題 │ 臺灣影展重大發展事件年表
愛音樂、愛搖滾龐克精神的人不能錯過!「東亞大笨蛋——愁城鬧事音樂會」不同於一般演唱會、草地音樂會、Live house的形式,秉持著龐克文化中的「自己做」(D.I.Y.)原則,在臺北這座以「小清新」而著名的城市中,硬生生地創造出了一個飽含衝突與混亂的現場。第十一期 共論 │ 在衝突性的搖滾場景中走向團結 —「東亞大笨蛋串聯Party:愁城鬧事音樂會」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的新聞遊戲《急診人生》,不只是一個醫療人員急診工作的體驗遊戲,也是一場媒體面臨網路數位衝擊,積極轉型的實驗!『遊戲會不會傷害新聞的本質?』、『新聞遊戲會是新媒體的出路嗎?』點進《急診人生》製作團隊專訪,讓你更了解新聞遊戲 !第十一期 共青年 │ 新聞遊戲 臺灣新聞實務的大膽實驗
好的電視劇人人愛看。但是,國人有好的電視劇可以看嗎?有,但是不多。假使我們暫時承認,收視率高的節目,就是好看的電視劇。那麼,台灣電視劇在東亞四國是敬陪末座的。【投打對決】台劇問題再思考:電視劇與公共電視
【投打對決】首篇投稿,來自讀者鄭人豪,對網路媒體專欄作家馬欣〈從日劇《重版出來》、韓劇《戲子》,看台劇真有拍出年輕人身影嗎?〉一文中提到的「我們成為失去記憶的人,年輕人在自己國家的劇裡卻找不到自己的投影」,再提出更清楚與深入的想法。【投打對決】台劇讓我們成為失憶的人?--回應馬欣對台劇的評論
2012年3月5日
2012年3月3日
第三期 共書評 │ 馬克思的革命陸是報老闆煉成的?
兼評《作為勞動的傳播:中國新聞記者勞動狀況研究》
文/羅世宏
1957 年,當時還是參議員的美國總統甘迺迪曾在紐約的海外新聞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在這場演說中,甘迺迪語帶幽默地的提到,「如果當年這份資本家辦的紐約報紙【意指《論壇報》】能夠善待馬克思一點,馬克思或許會繼續擔任該報的海外通訊記者,歷史可能要重新改寫,我們現在繳的稅可能也會低很多。」
第三期 編輯室報告
從2011年十一月起到2012年一月,媒體改造學社在北、中、南、東七所大專院校,舉辦一系列共八場的傳播政策座談會。這系列的座談會,一方面是媒改社醞釀兩年所完成的傳播政策藍圖報告《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成果發表(即將於近日內出版),另一方面也是藉由回應當前的傳媒議題,與大學生溝通傳播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理想傳媒環境的改革方向。不過,根據社員現場回報,在幾場與廣電媒體產業治理的座談會中,因提出併購有線電視系統案而備受各界質疑的旺中集團,均派出重要幕僚參與,並在現場提問和發言。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廢墟中的101以及打造它的人----賽德克巴萊幕後的勞動者
採訪:林玉鵬、蔡蕙如、魏玓
撰稿:魏玓
前言:興奮,為什麼?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甚至考慮、或正在準備進入電影圈工作,那麼請你跟我一起想像一下:如果當初賽德克巴萊有個工作機會給你,你去不去?或者應該改問,你會有多興奮?
我會非常、非常興奮。我想很多人都會。因為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史上的最「大」製作。
撰稿:魏玓
前言:興奮,為什麼?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甚至考慮、或正在準備進入電影圈工作,那麼請你跟我一起想像一下:如果當初賽德克巴萊有個工作機會給你,你去不去?或者應該改問,你會有多興奮?
我會非常、非常興奮。我想很多人都會。因為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史上的最「大」製作。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如何變成史詩?試論《賽德克‧巴萊》
文 / 張世倫
從籌備到上映都備受矚目的《賽德克‧巴萊》,被稱為台灣近年來僅見的「史詩電影」,論者譽其聲勢浩大地開啟了台灣電影「大片類型」的新方向。而在肯定魏德聖成就之餘,或許我們仍可思考,究竟要如何理解「史詩電影」的意義與限制?《賽德克‧巴萊》又體現了什麼樣的「史詩電影」內涵?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
《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
前言:本篇文章是由《共誌》與文化研究學會合辦的「《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座談會記錄。以原住民題材為訴求的《賽》片上映期間,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但原住民觀點卻相當少見,顯然是一個非常諷刺的矛盾;舉辦這場座談會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稍稍彌補這個嚴重的闕漏。座談會從主持人到四位與談人皆為原住民,提供了切身出發、但面向各異的精采洞見,凡是關心台灣電影與原住民議題的朋友,實不容錯過。在此特別說明的是,因本刊篇幅所限,僅能截取與談人地一輪發言的精華部分刊載於紙本,座談會完整版逐字稿將可以在《共誌》部落格以及文化研究月報看到。
第三期 共專題|電影風巴萊夢|內部座談
座談人:郭力昕、蔡崇隆、張世倫、魏玓、林玉鵬、蔡蕙如
紀錄、整理:蔡蕙如
這是《共誌》成員對於《賽德克巴萊》(以下簡稱《賽》)的內部座談紀錄。我們試圖透過自身觀影經驗的互相分享與對話,探討《賽》片的文本再現、社會效應、歷史話語等議題,並進一步地從「《賽》片後」的概念,檢視當前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初步的觀察與建議。
第三期 共青年|遊學、反思、然後行動:台南女中台灣文化隊
文:陳婉尹
很難想像對一個高中社團進行訪問時,已經畢業進入大學的學姐們也會回到母校一起參與,甚至每一屆至少都有一位出席。坐在台南女中校園長廊裡,面對眼前十餘位穿著白色文化隊社服的女生們,我逐漸理解─這股令人匪夷所思的凝聚力是從何而來。
第三期 共國際|美夢?楣夢?還是同床異夢? :韓流明星夢與流行音樂產業政治經濟力量之鬥爭
這幾年韓國偶像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在韓國當地走紅,,在亞洲各地也得到不少支持,舉辦不少演唱會。以2011年在台灣所舉辦的韓國偶像團體演唱會為例,就包括Super Junior(SM娛樂/3月)、BEAST(Cube娛樂/7月)和SHINee(SM娛樂)、少女時代(SM娛樂/9月)、K-Friends(集體演唱會形式,含SHINee、After School等/10月)演唱會、2PM(JYP娛樂/11月)、東方神起(SM娛樂/12月)的fan meeting等。
第三期 共民間|苗栗竹南大埔小君姊(邱玉君)的生命故事
苗栗竹南大埔小君姊(邱玉君)的生命故事
文/ 傅偉哲
圖/邱玉君提供
現在如果你走進苗栗竹南大埔的徵收預定地,看見的將會是黃色土方夾雜著礫石,一堆一堆的散佈在徵收區域內。怪手與卡車、以及水泥灌漿車往來絡繹不絕,正在密集地趕工著。
原本遍地是方格狀稻田以及交錯的田間道路,已經被礫石與黃土吞噬。這裡僅存的幾塊田地之一,就在大埔自救會長家門口。當你造訪他們那棟中軸對稱式的水泥樓房時,迎面出來招呼的,經常會是自救會長家的媳婦小君姊(邱玉君)。爽朗熱情的笑容,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而這爽朗熱情笑容的背後,更有著溫柔卻堅定的個性,穩定地支撐大埔自救會堅持抵抗國家機器徵收至今。
第三期 共樂評|讓世界聽見了… 「誰」的音樂?
文:鄭凱同
落日飛車是近幾年快速竄紅的新團,純熟的創作與演奏,讓他們在同樣參加「見證大團誕生」的樂團間顯得特別耀眼。新專輯《芭莎諾娃》中,落日飛車將民謠、藍調、迷幻、老搖滾的元素把玩得淋漓盡致,再加上整張專輯以英文歌詞演唱,聽起來像極走復古風格的洋團。
第三期 共觀點|誰來對政府比中指?從夢想家到流行音樂補助政策的省思
文:簡妙如
夢想家作為一個國慶晚會活動花2億多元,成果卻如此樣板、空洞而讓大家覺得荒謬。但其實若以流行音樂為例,近期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大旗下所推動的諸多文化相關政策,具現為種種藝文補助與文化收編活動,已經以類似的模式、由上而下地侵蝕基層的音樂藝文動能。
夢想家作為一個國慶晚會活動花2億多元,成果卻如此樣板、空洞而讓大家覺得荒謬。但其實若以流行音樂為例,近期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大旗下所推動的諸多文化相關政策,具現為種種藝文補助與文化收編活動,已經以類似的模式、由上而下地侵蝕基層的音樂藝文動能。
第三期 共觀點|誰來佔領NBA?1%、5%、還是99%?
文:劉昌德、陳鴻嘉
繼1998年之後,美國國家籃球職業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NBA)今年再度因為勞資爭議而取消季初比賽,使得球季縮水。NBA球團老闆想藉著今年中重新簽訂團體協約的機會,減少球員的分紅比例、以及設定嚴格薪資上限,遭到球員工會(Nat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Association)拒絕。因此,資方於7月1日起宣布「封館」,[1]取消了11月前的所有比賽。在一度鬧上法院的焦土對抗之後,雙方達成大致上為「五五分帳」的協議,新球季延至耶誕節開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