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就沒顯示卡紙還是卡住了呢…我發誓,總有一天我要把這廢物踢出窗外!” |
最近與一名在科技業上班的朋友吃飯,言談間,他透露出對現有工作的不滿以及想要離職的念頭(甚至已經跟主管攤牌過了)。俗人如我看來,他在一家賺錢的大企業好公司上班,工作壓力大但相對的錢也很多,年薪達到破百水平,似乎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一直到他說出了小結:「我覺得,我的工作就是這樣子了。不管做再久也不會有什麼變化,總之會讓人不想做的工作有兩種,一種是沒錢,一種是沒成就感,而我的工作屬於沒成就感那種。」聽到了這句話後,雖然我對於他的現況仍然無解,但他所描述的情境與遭遇,讓我想到一部諷刺電影。一部因為太過寫實,甚至在上映16年後的今天,各種片中情境放到職場上,仍然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喜劇電影:《上班一條蟲》(Office Space, 1998)。
影片的介紹大家自己用搜尋引擎查片名就可以找到一堆內容,所以就不細提了,反正就是個人生沒目標,對工作萌生倦意的人,某天突然開竅豁出去在公司亂搞的喜劇,反而網路上對於此片的評論,我認為比起劇情更有吸引力。大部分的評論,都會認為本片是「上班族或曾經是上班族的人,必看的電影!」那到底對於有那些問題的上班族,特別容易對片中所敘述的職場生態有共鳴呢?我在這裡小小的整理如下:
s 公司使用大量的不明英文名詞縮寫,並且人人琅琅上口。
s 總是花費時間在創造符合格式的日報周報內容。
s 面臨多頭馬車,明明同一件事卻受到很多個長官監督,個個對你怎麼做都有實質影響力。
s 常常有要全公司放下手邊工作的town hall meeting。
s 組織常常變動,上半年改完下半年又改到不認識上半年是誰。
s 時常加班,明明事情做完想要準時下班也跑不了,甚至假日也要進公司。
s 長官明明想叫你幹嘛,卻又不直接講,希望你自己提出。
s 為了會議而開會前會來準備,又為了會前會要開更多的前置會議,開不完的會排山倒海而來。
“如果你要我別上37個徽章,那你幹嘛不把最低限度設為37個呢?” |
上面列舉的只是一些很明顯的點,其實影片中細膩到,連塞車時一切到比較順的車道馬上就塞住這種讓人氣死的情節都展示出來,簡直就像是職場百態大全一般,端看各位觀眾如何對號入座。影片前半段完全集中火力在展示辦公室讓人抓狂的部分,從不知道在幹嘛的報告到卡紙的印表機,無不讓人對照自己的生活然後猛點頭。
雖然我現在的工作還不錯,職務內容還能勝任,老闆也好(我不是在消毒喔,是真的滿工作愉快的),但對於某些職場現象也是頗有感覺。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一個橋段是:管顧公司的人來面談並評估要裁掉那些員工,而評估的方式是讓員工先敘述他們的工作內容,然後開始看該員工是不是可以被取代;果然就有尸位素餐還覺得自己貢獻良多的人露餡了。
當然這段也可以解讀成管顧公司不熟悉公司文化,亂搞一通,不過還是讓我想起以前,一個朋友曾跟我說過他們公司:「有太多不知道在幹嘛的人了」。這些人每天一樣到公司上班下班,卻沒有人知道他們做的事情是什麼,或是不是真的對公司有什麼貢獻,甚至搞一些扯後腿的東西。可是奇怪的是,搞不好這些人薪水還拿得比勤奮工作的人多哩。
“如果只是想什麼都不做,你用不著有一百萬” |
很可惜的是劇情在中後段有點轉老,變成為了完成故事而走完。於是主角不幹了跑去當工人,被解雇的同事也跑到另外一間公司繼續輪迴著上班人生。總結而言,《上班一條蟲》是一部諷刺得很到位的電影,雖然沒什麼大成本,也沒什麼大明星(最大咖的珍妮佛安妮斯頓在當時還沒取得大螢幕的成功),但正是這種小家子氣的呈現方式,反而讓戲劇更貼近於現實。而我想不管是16年後的今天,或是更16年後的未來,只要有公司存在,這影片諷刺的事物大概也會跟著存在吧。
我回家後特別找到那位朋友在高中時的週記,發現他當初的立論是賺錢最重要,只是想不到有錢之後,他的心往馬斯洛需求的更高層次而去了。回歸到原點,工作的目的,每個人都不同,那麼對螢幕前的各位而言,又是什麼呢?
“我最在意的事就是長大有沒有錢,因為只要有錢,就天不怕地不怕了。反正我現在念書也是為了以後要賺錢,如果唸台大長大會變乞丐一定也沒人會唸台大。老師請您別怪我太現實,只能說社會是殘酷的。” |
【作者小檔案】
為人均所得線下的上班族。
白天在外正常,晚上回家抓狂,以惡趣味物為精神食糧。
個性散漫,樣樣通樣樣鬆,隨意放炮,以致眾人群起而圍攻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