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第四期 共青年|追求改變,沒有邊界----嘉義赤翼社


採訪、撰稿/張雅晴

「為什麼學生一定要穿制服,老師卻不用帶名牌?」、「為什麼學生在坡道上不能騎車,老師卻可以?」、「為什麼我們已經18歲了,卻不能選擇自己要吃什麼、只能吃承包商在學校賣的便當?而且這些東西連老師自己都不吃!」……這些很多人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一些些高中生們卻是一連串的問號。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那什麼都不會改變。」一群來自嘉義的高中、職學生們成立了「赤翼」,他們創辦刊物、辦讀書會,用飽滿的行動力向社會傳達他們的聲音,證明除了學校的功課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值得他們去做。


想做就做吧!

「或許你也應該做一些事!」2010年暑假,當時剛考上嘉義高中的岸高和秉霖參加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營,某位大學教授的一句話,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底。進入學校之後,本來就關心社會議題的兩人,注意到校園內許多問題明明存在已久,卻始終沒有人試著去解決。半年後,大埔農地徵收事件與國光石化開發案引起一連串的社會運動,激起兩人想要「做些什麼」的熱情。深知媒體傳遞消息的效率與影響力,岸高認為,若創辦一份刊物作為嘉中師生的溝通平台、推動校園內外公共議題的討論與改善,應該會是個可行的方式。秉霖笑著說:「那時後我們每天騎車上下學就會一直討論,到底要不要做這件事,討論到最後,啊算了,那就做好了!」

兩人召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投入編輯,一份完全公開、自由發表的刊物「赤翼」就誕生了。各個班級和辦公處室都可以看見這份理性討論班聯會制度、資優班制度、甚至是教官職權的刊物。創辦刊物的過程並非順遂,除了經費不足,許多成員為了顧及課業紛紛退出編輯群,對外的邀稿也經常得不到回音。但岸高、秉霖和後來加入的品任等人卻仍憑著一股熱情將赤翼延續下來,刊物的內容也日趨多元,嘉東變電所的抗議行動和媒體識讀都在報導範圍內。2011年暑假,赤翼透過「友善校園學生論壇」將觸角延伸到校外。論壇結束後,赤翼增加了幾位來自華南高商和嘉義女中的新成員,跨校的連結讓整個組織馬上熱鬧起來。赤翼元老成員之一的品任說,現在的赤翼不單是發行刊物,還要朝向有架構的學生組織發展。

雖然關心嚴肅的公共議題,赤翼的成員們在相處時卻一點也不嚴肅沈悶。一個議題丟出來,馬上就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互相爭辯,即使在辯論的過程中火藥味十足,但是吵完了大家感情還是一樣好。擔任社團顧問的嘉中畢業學長Balo就說:「在我們這裡,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領頭人物,也沒有口徑一致這種事,開會從來就沒有安靜過!」就讀嘉女的芙敏說,第一次來社團時,看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講話又快又有條理,讓她非常羨慕,希望自己之後也能夠像他們一樣。

多元組成交互激盪


赤翼結合了三所學校的學生,其中又包含高中與高職兩種體系。不同的校風和思維,讓他們在討論事情時可以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就讀華商的峻淵說,一開始他也很緊張,但實際和嘉中的人相處過後,他發現自己在辯論過程中,許多想法被激盪出來,他笑著說:「我們各自有各自的長處啦!」嘉中的宜程說,既然是跨校的組織,就要從找出大家共有的問題來討論,「如果只針對單一學校的問題,例如討論衣服是否要紮進去,華商的人說不定還會問:衣服不是本來就不用紮嗎?他們就沒有那個規定啊!」

岸高則說,華商的同學「做就對了,想那麼多幹嘛?」的態度,打破很多他既有的想法,也為組織增添不少活力。Balo在一旁補充說,技職體系的學生執行力本來就比較強,嘉中和嘉女的學生面對問題時習慣動口不動手,雙方合作正好互補。岸高抓抓頭說,他自己蒐集資料的能力很弱,有一次要選開會的地點,華商的宏昇丟給他看一堆部落格上的心得文,他才知道「原來餐廳可以這樣找!」。

雖然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不同,但加入赤翼的人都有個特點,就是真的想用行動去改變些什麼。Balo在高中時曾是第一代反對髮禁的學生,當時他和朋友也試圖組織嘉義地區各校的學生來討論校園議題,但最終還是失敗收場;他搞笑的說:「我們常常說,等了十年,終於等到這批學弟了!」芙敏說,大家都覺得站出來替自己爭取權益的就是壞小孩,遇到問題時明明很多人會抱怨,但最後站出來的人卻很少,還會被老師和其他同學認為是在找麻煩。話一說完,在場成員紛紛點頭如搗蒜。

在嘉女,芙敏和雯欣曾試圖聯署班代改革班聯會的會議制度,雖然惹來老師的不滿和同學誤解,學校卻因此試辦她們提議的新制度,讓芙敏深信「做了才會有改變」。相較於校風嚴謹的嘉女,嘉中和華商相對開放,但多數人面對問題時仍然選擇沈默。在這樣的風氣下,赤翼雖然努力在刊物上提供與學生權益相關的知識和討論,卻還是很難獲得熱烈迴響。

以轉進為前進

「關心的人雖然很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秉霖說,刊物在班上傳閱的過程中,同學們多少都會翻一翻,甚至也有像冠穎這樣被刊物內容吸引而主動加入組織的例子。宜程也說,學校老師就算不完全認同他們寫的文章,但是對於他們創辦刊物的行為卻是肯定和支持的,有的還會主動提供建議。

不過,成員們對於現階段組織運作集中在校園問題的局限性,還是有意識的,也決定要慢慢轉向,以建立嘉義在地文化為新的目標。品任說,組織要多方面發展,才能夠長久存在;原先赤翼的角色比較偏激,很容易為反對而反對,現在他們希望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根基。一系列的讀書會和培力課程,就是為了厚植成員實力所設計的。

讀書會的目的,是要讓參與者從「被動聆聽者」,轉變為「主動的分析與詮釋者」,每個人都要負責導讀部份內容。幫忙同學挑選教材的Balo說,他盡量選擇大家的知識基礎都是零的內容當作讀物,避免突顯成員彼此的程度差異。宏昇談到自己導讀過的《都市地理學》,興奮地說,他本來就很喜歡古蹟,這本書給他很多新的觀念,而且一點都不無聊。冠穎也說,藉由《血汗超商》的讀書會,他第一次瞭解到總公司和加盟主之間的剝削關係,讓他開始思考「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這種情況?」

截至目前為止,赤翼已經舉辦過兩次培力課程,第一次課程的重點在培養社團運作能力,第二次則是著重在建立文化視角。跳脫高中課堂上「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Balo用辯論的方式訓練大家的思辨能力,主題涵蓋美牛議題、陸生來台、二二八事件等等。反對美牛進口的岸高在美牛議題辯論時被分配到正方,為了說服其他人,他重新建構自己的論述,也因此看見自己在思考上的盲點,「辯論可以健全自己的論點。」他說。芙敏也說,辯論的訓練讓她有機會接觸每個人對公共議題的不同看法,還可以學習如何說服別人認同自己的論點。

期待新血加入

考慮社團的長久發展,赤翼目前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新血補充不足。組織內一半以上的成員都已經高三,為了讓接下來的學弟妹能保有主導組織運作的權利,大家都有共識讓赤翼的成員繼續限定在高中生,畢業的成員僅能以顧問的身分回來參與。也因為這樣,如果遲遲沒有新的學弟妹加入,赤翼很難延續下去。秉霖說,阻礙大家加入的最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家庭觀念,嘉義的家長們普遍認為小孩子只要會讀書就好,不須要花時間在別的事情上。

為了招募新成員,他們已經寫好一首歌,打算拍招生MV。同時大家也準備在暑假進行社區調查和拍紀錄片的計劃。而對於他們想像中的「嘉義在地文化」的內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像。宏昇說:「嘉義有很多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老房舍,連在地人都不懂它們的美,這些東西現在我們不保存紀錄下來,以後就都沒有了。」

關於赤翼未來的走向,同學們坦言還在摸索中,但刊物的編輯作業並沒有停擺。除了原有的公共議題討論,他們希望能透過刊物宣導組織的理念、增加在地文化的報導和翻譯國際新聞。岸高說:「我們一直在學,一直在朝目標前進,以前沒有做過的,現在我們都做了;這段過程就像是一種磨練,讓我們不斷去發現自己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一群精力旺盛的青年們,正在嘉義的豔陽下,攜手嘗試把自己打造成這塊土地上的一股新興進步力量,而他們的嘗試沒有邊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