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第十一期 │ 編輯室報告

  


速度消滅不了溫度

 《共誌》邁向11

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數字。不過,當初《共誌》創刊時,一直有人覺得這樣的刊物撐不了多久,3期?5期?10期了!?好吧,也該結束了。
  老實說,《共誌》做得很辛苦,也還在摸索。我們用極其業餘、手工的生產模式,像在做一場很難有規模,也很難預料結果的實驗,一期、一期地往下做。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確實得到不少肯定和支持,這讓我們有信心和動力前進;但整體而言,《共誌》的影響力還太小,這我們也心知肚明。

但我們選擇繼續前進。

不但要繼續前進,我們還決定讓《共誌》進化。

這個進化的過程,其實從前兩期就開始啟動。《共誌》的讀者們應該都注意到了,我們持續引入年輕寫手,在通俗文化議題以及傳播勞動現場兩個方面,提供更多元也更多量的論述和記錄。

而從這一期開始,我們把調整工程延續到紙本。

紙本的發行,是《共誌》從一開始的特色。因為我們堅信紙本的溫度,不會因為數字和網路而消失。不過坦白說,出版紙本的成本很高,對僅僅依賴少量捐款的《共誌》來說,壓力實在太大。再這樣下去,我們信仰和堅持的道路,會愈來愈難行。

所以,我們決定調整《共誌》紙本的出版品質和形式,同時結束過往十期所採取以免費贈閱為主的發行模式,改為以網路通路為主的零售模式,正式「面向市場」。

所謂「面向市場」,當然並不是要營利。事實上,我們仍堅持不賣商業廣告,所有的零售收益,也只是用來盡量平衡生產成本,若真有盈餘,將首先回饋給目前仍義務免費幫我們寫稿的年輕作者們,而這原本就是合理成本的一部分。

過去取得免費《共誌》紙本的讀者們,可能會不大習慣,容我們致歉,也請您體諒。不過,市場的意義不是只有一種。我們的調整,是面對現實環境的務實體認下,尋找一個能夠更有效和更可能實現目標的方法。我們希望一個更高層次的紙本出版,可以成為增加讀者、廣納其他資源挹注(公眾募資或大筆捐款),進而擴大實質影響力的槓桿。會不會有效,我們不曉得,正如同《共誌》的誕生原本就是一場實驗。

但我們所知道的是,我們會繼續努力和堅持下去,也許方法不同,但《共誌》發刊詞所揭櫫的三個目標:「建立新的進步學術與年輕公民的關係」、「開發新的媒體/文化改革論述」、「創造新的民主媒體環境與文化」我們不會忘記。


也請您繼續支持《共誌》。(魏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