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第九期 共專題 │ 宮崎駿在日本 從「吉卜力真的要解散了嗎?」談起

/張雅晴



吉卜力美術館售票處。

   2014年暑假,吉卜力工作室新片《回憶中的瑪妮》正在日本上映中,突然網路上瘋狂傳起吉卜力即將要解散的消息。消息的來源,是吉卜力的製作人鈴木敏夫在股東會議上的談話。這段談話被節錄在TBS「熱情的大陸」專題節目中,播出後立刻造成吉卜力迷的恐慌與討論,產經新聞社旗下的「夕刊フジ」和其網站Zakzak也以吉卜力即將退出動畫界等聳動標題報導預測吉卜力的未來走向。
    
  過了幾天,鈴木敏夫又在NHK的節目上否認吉卜力解體之說,表示只是要轉變營運的方式,而且已經宣布退休的宮崎駿本人看起來也仍想繼續做動畫。雖然消息出現的時間點讓人懷疑這是否又是善於行銷的鈴木敏夫的策略之一,但回到鈴木敏夫當時所說的,「近期想要一次解散吉卜力的製作部門,然後再次建構。」卻也點出吉卜力目前經營上的問題。

吉卜力也得搞好行銷

  在日本,多數的動畫工作室只聘請少數的正式員工,其餘作畫人員則是類似派遣雇員、在專案的期限內僱用;為了收入穩定也需要增加動畫的產量或是製作知名漫畫作品的動畫。從顧及影片品質的角度來看,吉卜力平均一到兩年才有一個作品產出、且有300名正式員工的規模(製作鋼彈系列動畫的SUNRISE也只有224人),可以說是動畫工作室的理想形態,但缺點就是人事成本高且背負著不能失敗的風險。鈴木敏夫就曾說過,即使「風起」累積約120億日元的收入,但工作室的收支仍然是赤字。宮崎駿的影片都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導演的作品了。

    吉卜力成立於1985年,在1984年動畫《風之谷》的成功後,以宮崎駿為首的製作團隊在德間書店的出資下被保留成為吉卜力工作室,專心創作長篇動畫。製作人鈴木敏夫除了撮合德間書店的出資,也是吉卜力動畫的重要推手。從電影的票房來看,早期的《風之谷》、《天空之城》與《龍貓》等片,當時在日本院線的累積觀影人次其實都沒有超過100萬人次,票房也不到10億日元(跟《風之谷》同年度上映的哆拉A夢電影則有16億票房)。

   一直到1989年的《魔女宅急便》,觀影人次才突然增加到200萬以上,此後維持此態勢,到了2001年的《神隱少女》甚至達到2300萬的觀影人次,票房累積超過300億日元,至今仍然是日本電影史上的票房冠軍(第二、三名分別是《鐵達尼號》跟《冰雪奇緣》,前十名中只有四部是日本國產電影,三部出自吉卜力,剩下一部則是《大搜查線2》)。
   
  過去吉卜力把全部心力放在影片的產出,認為好作品自然就會有好成績。但從《魔女宅急便》開始,鈴木敏夫認知到宣傳與行銷的重要性,先是尋求日本TV的協助,在該台節目中宣傳新片,並在影片上映前後播放宣傳廣告;該片也是第一次吉卜力與協贊廠商合作,找來符合影片形象的黑貓宅急便公司,以電影預告作為公司形象廣告的方式宣傳 。
   
  以魔女一片作為先例,有別於當時多數電影或動畫公司尋找協贊廠商出資,鈴木敏夫清楚劃分出資企業和協贊企業。出資企業多為媒體業,例如出版物交由德間書店、電視的播放權是給日本TV、廣告公司則是提出吉卜力的關聯商品企劃(如龍貓的麵包)尋找願意贊助合作的廠商,每個出資企業在自己的領域內都能夠將吉卜力的動畫作為自己的商品販賣;而協贊企業因為不用負責全部資金,對影片的干涉自然也下降,在這之後多部吉卜力作品也是維持一個作品一個協贊企業的方式宣傳。
   
  這樣的模式到《神隱少女》時擴大變得更完整,除了出資公司增多(如迪士尼和三菱商事),同時也利用出資企業旗下的子公司(如LAWSON便利商店和雀巢)進行宣傳。這種「什麼領域的企業就做什麼事」的出資方式,幫助吉卜力保持製作上的獨立並達到影片行銷的效果。

吉卜力就是日本人的信仰

   吉卜力動畫在票房上的好成績,似乎還不足以描述它在日本人心中的特殊地位。談到為何喜歡吉卜力,我的日本朋友們給我這樣的回答:「與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習慣了吧, 從有記憶以來就在我的生活中了。」「日本人對吉卜力的世界是沒有懷疑的,就跟信仰一樣 。」朋友們的年紀約在20歲上下,屬於一出生就有吉卜力的世代。

  吉卜力之所以能夠走入日本人的家庭,他們和日本TV的合作也不能忽視。一直到現在,日本TV週五晚間還是會不時播放吉卜力動畫。以《風之谷》為例,最初該片在院線上映時知名度並不高,直到隔年在日本TV週六的時段播放後才真正廣為人知;一直到2013年間陸續播放了15次,播放時段皆為週五晚上,收視率也一直維持在12%以上。其他像是《魔法公主》歷年來重播8次的平均收視率約23%,《龍貓》也幾乎每次都有20%以上的收視率, 吉卜力的魅力由此可見。
    
  日本的電視台頻道並不多,再加上過去電視在日本家庭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電視台遂成為強而有力的宣傳媒介。我採訪了身邊幾位日本的大學生,多數人第一次看吉卜力動畫都是在電視上而非電影院,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提到「電視」是他們從小熟悉吉卜力動畫的重要因素。同一部電影看過五、六次以上的人不在少數,全家人一起觀看經驗也非常頻繁。


吉卜力美術館陳列的天空之城機器人。
  
  一直到今天,年輕的網路世代也沒有離吉卜力而去,2013年《天空之城》在日本TV星期五晚上的節目播送,當男女主角一起喊出咒語「バルス的同時,Twitter網站上一秒內新增了14萬個「バルス」的推文,創下世界紀錄。《天空之城》已經是20多年前的作品,但台詞仍然隨著電台的重複播放而在不同時代和世代間引發流行。
   
吉卜力與日本社會的緊密連結

     1980年代吉卜力剛成立時,日本正在努力平復戰後經濟高度成長期工業污染造成的傷害,「四大公害病」人人耳熟能詳,直到現在環境問題仍是日本小學生最關心的議題之一,《風之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推出,特別能獲得觀眾的共鳴。此後,多數吉卜力動畫也都緊貼著時代創作,如《魔法公主》上映時,日本正處於經濟最蕭條的「失去的十年」,再加上沙林毒氣事件和阪神大地震剛發生,片尾戰亂後突然一切重生的畫面,很能呼應當時的社會氛圍,帶給觀眾難以言喻的希望。吉卜力動畫和日本社會那曖昧而緊密的連結,雖然無法一一釐清,但絕對是影片在細膩畫風和精彩故事之外,能夠深植人心並持續受到不同世代日本人歡迎的原因。

  朋友60多歲的媽媽方子提到,她的孩子在幼稚園時就看過《風之谷》,雖然不見得能夠理解動畫背後想傳達的嚴肅訊息,但她還是希望孩子能從動畫中感受到人性美好的一面與守護自然的重要。吉卜力動畫本是為小孩子而創作的,說出一個吸引孩子的故事仍是重點,但吉卜力並不因為觀眾是孩子就簡化劇情,反而讓人感覺影片背後永遠有什麼沒說出來的東西等著被挖掘。
 
  一位20多歲的日本朋友說,「吉卜力並沒有把小孩子當作笨蛋,小孩子有他們的世界觀,你怎麼知道他們看不懂呢?」他說小時候看吉卜力的時候在想什麼已經忘了,只記得「想成為跟ナウシカ一樣偉大的人」,但他相信那些經驗絕對在他身體的某個部分,造就了現在的他。

濃濃的「日本味」

       藉由重現那些仍然在日本社會存在或是已經消失的生活情境與風景,如《心之谷》以多摩市為舞台忠實呈現的街景與學生時代的初戀,或是《龍貓》中美麗的森林景觀與鄉村生活;即使是發生在西方背景下的故事,如《魔女宅急便》,片中角色的性格和緊密的人際關係仍保有日本人/日本社會的氣味,吉卜力在勾起部分日本人鄉愁的同時,也建構了年輕世代的原風景,甚至因為從小的陪伴而在孩子們長大後開始帶給他們同樣的鄉愁。
    
  但直到宮崎駿在海外走紅後,吉卜力動畫中的日本性才開始被強調,吉卜力也成了「日本的吉卜力」。一位正在芬蘭留學的日本朋友說,看完《神隱少女》後他再次肯定自己「真的是日本人」,他認為外國人不可能了解八百萬神的背景,也不能體會湯屋的工作如何連結到日本人的職場文化。 吉卜力的影片中幾乎沒有善惡分明的二元對立,也沒有童話故事應有的完美結局,有某種像是延續了現狀的真實感,這樣的劇情鮮少出現在西方的動畫中。
   
  比起動畫,吉卜力更像是映像化的小說。某些不喜歡吉卜力的日本人認為這樣的故事「看不懂」,但從日本的文學或是語言來看,這樣含蓄曖昧的敘事出自於這個文化並不突兀。
   
  當然,吉卜力動畫並不是完美的,尤其在男女社會地位極度不均、職場與校園性騷擾問題嚴重的日本,抽離「性」且多以女性角色為主的宮崎駿動畫文本就時常被討論其中的性別議題,有評論家曾批評動畫的女主角只是用少女外表包裝的少男,不但沒有超脫性別的框架,反而是身為男性的宮崎駿在創作時的盲點。
   
永遠的宮崎駿

   而吉卜力的配音員大多不是專業的聲優,反而是啟用名人或是完全不相關的人,這點也時常被抨擊。但宮崎駿最初不找專業聲優的用意,其實只是想要符合角色的聲音,而不是訓練有素並且會使用許多技巧的聲音演員。
      
  日本並不是只有吉卜力,獲得小朋友喜愛的動漫畫也不斷推陳出新,但吉卜力已經成為一個指標,它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再只是娛樂用的動畫,而是許多人成長過程的一部份。

  現在吉卜力製作部門面臨解散,加上宮崎駿宣布退休,甚至是鈴木敏夫提過的「未來應該朝向整個亞洲的合作,創作一個屬於亞洲的動畫片」,都是未來吉卜力可能變化的徵兆。
    
  311過後宮崎駿曾經說,這個的時代已經沒有人會相信童話故事了,他不知道是否還有能讓孩子覺得「看了真好」的故事,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吉卜力工作室必須要繼續生存下去。聲稱退休過多次又復出的他,並不是喜歡開玩笑,而是每一次製作過程中都投入了整個生命。 也許如同過去一樣,他現在只是在等待一個新的靈感,一個符合這個時代的故事。至少看吉卜力長大的人們都是這樣期待著。



【作者小檔案】







張雅晴。
新聞研究所畢業後還不知道下一站在哪裡,
目前暫時在日本某大學練日文兼修國際社會學,
興趣是替路人配旁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