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第五期 共消息|從類比到數位 科技發展仍須文化史觀

林玉鵬

10月23日晚,由英國奧運金牌得主皮特斯(Mary Peters)在北愛爾蘭關閉最後一個類比電視訊號,長達76年的類比電視訊號正式走向歷史。英國近年致力於電視數位化,數位轉換目標已於今年達成,下一步將瞄準廣播,也將走向全面數位化。這次數位轉換共計花費超過10億英磅,6億3千萬用在建置類比轉數位的發射台上。Ofcom(英國傳媒獨立監察機關)估算這次數位轉換每一家戶平均負擔約132英磅,但實際上很難估算每戶實際負擔成本,因為還牽涉設備升級(升級成數位接收、高畫質設備)或是被強迫升級(因為無法再收到類比訊號)等成本。



而隨著類比訊號關閉,BBC另一項服務Ceefax(電傳視訊)也同時謝幕。這項長達38年的服務在英國傳播科技史是個有趣且重要的發明,它伴隨著許多英國人成長,提供即時體育賽事結果、重大新聞、廣播歌單等(甚至曾經是台灣新聞研究所考題!?),在Ceefax終止服務之後,各式媒體都出現相關的追悼文、懷舊文和評論,在yotube上也有許多Ceefax的最後影像。Ceefax在關閉當日螢幕上更自嘲「自己即將死去….我曾經代表著未來…但現在則是BBC歧視老人(ageism)下的受害者」。充份顯示這項「科技」融入民間文化的程度。

今年台灣也關閉了類比訊號,這其實對於台灣傳播科技發展意義深遠,但彷彿類比時代早已告別,網路科技主導一切,未見太多深度有趣討論。任何科技的出現自有其歷史脈絡,也反映了文化的動態發展,現今主流論述時常強調科技(特別是網路)的解放性、有助於參與民主、改變社會等樂觀論述,而動軏以專家角度分析/提倡(特別是網路時代)科技的(正義)用途,鼓吹著大眾擁抱新科技的懷抱。事實上科技與文化是無法分割的,唯有貼近民間文化的科技觀點才能真正看清科技的本質。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