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十七
種種在318學運中動用的資訊傳佈新渠道所產生的能量,最為人知的是衝擊了代議政治的合法性,但也默默地推動新聞工作常規的轉型。由於當時公眾渴求的事件信息可以用驚人的零時差效率在多生產節點(multiple production unit)中作網狀流通,實驗性地說明了新聞業這種科層機構作為一直以來的信息匯聚與發佈中心,相較之下不僅慢,而且被認為有多方政治經濟勢力牽引,可信度遭到懷疑。
種種在318學運中動用的資訊傳佈新渠道所產生的能量,最為人知的是衝擊了代議政治的合法性,但也默默地推動新聞工作常規的轉型。由於當時公眾渴求的事件信息可以用驚人的零時差效率在多生產節點(multiple production unit)中作網狀流通,實驗性地說明了新聞業這種科層機構作為一直以來的信息匯聚與發佈中心,相較之下不僅慢,而且被認為有多方政治經濟勢力牽引,可信度遭到懷疑。
太陽花學運時期,塗上"當獨裁已成事實,革命就是義務"字樣的國會議事廳外牆與牆外排成一列的電視台SNG車天線。
我們想問:"什麼是新聞產製的獨裁力量?"
我們想問:"什麼是新聞產製的獨裁力量?"
常民運用新傳播科技挑戰信息中心的權威,普遍被理解具有解放意義,但要說顛覆了什麼,大概還是言之過早,也遠不只是因為閱聽人喜新(媒體)厭舊(媒體)。新科技帶來潛伏但更重要的影響之一或許在,使人對訊息收發需要的時間更加敏感,或說,更不耐煩,而這對解放並未提出保證。
意思是,一直以來新聞業的公信力,是由機構的檢核流程(所謂的gatekeeping)及記者專業判斷所支撐起來,但兩者要有效皆需要時間來熟成。檢核需要就多方消息來源作反覆詰問,而記者的專業需要歷練來磨利手腕與眼光。但愈來愈不耐煩的閱聽人迫使新聞機構縮短消息收發流程,盡可能快地轉發事件與新消息,即使那還不能確定是否為真或有公共性的意義(但一定具有商業上的意義)。它的最新發展是:即時新聞的普及,而這樣的新聞往往因為搶快而犧牲了平衡與查證的專業守則,而折損公信力。但它折損的部份並不能直接由愛用新媒體的「專業消費者」(prosumer)補充。
2003年5月台灣蘋果日報創刊,以Y牌M型號機車抵達事件現場進行最快速度採訪的機動組,
採訪告一段落之後,就到那個時候已經提供wifi無線網路的速食餐廳麥當勞,將即時圖文回傳蘋果總社。
採訪告一段落之後,就到那個時候已經提供wifi無線網路的速食餐廳麥當勞,將即時圖文回傳蘋果總社。
結果我們看到,生產加速時代的新聞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實質上從事新聞工作領薪受僱者數量,持續下滑。按統計,美國全體新聞記者的就業量十年內衰退了一成七(從2004年的52550人持續下降到2013年的43630人)。也就是說,新聞業的勞動生產力(productivity)提高了,讓老闆可以僱用比以前更少的人力來產出更多的新聞內容。它的平均結果是:每個工作者每天要提交更多報導,每則新聞的作業與準備時間都縮短了。這造成一種可能:新進記者會因為沒有時間跟他們的前輩一樣在消息來源間周旋刺探情報再做總合判斷,為了搶快發稿而優先照錄當事人的單方面說法變成工作常態,犧牲稿子內部平衡與公正的要求,事件的呈現也就變得片段而瑣碎。過份片段瑣碎的新聞甚至失去了獨特的品性,搶快到了極致連獨家都不獨家了,因為也只是公開(或是公關)消息的早一秒露出,轉瞬就在更多改編的二手、三手新聞流中淹沒。
在不能輸給同業的極端速度競賽中,對新聞工作者的直接傷害是使身心俱疲;但長期來看更需擔憂的,是如果新聞愈來愈是瑣碎而可抄的,那麼對老闆而言,誰來寫都會一樣,不需要記者在新聞現場提出判斷與分析;或說判斷分析的職能會愈向新聞室/編輯台集中。然而眼光獨到與掌握關鍵消息來源,本來是記者的核心能力,是跳槽加薪的根據;隨著即時新聞愈是成為記者的常態性工作,也就愈使這個根據遭到否定。
傳統的印刷媒體,包括報紙與雜誌,因為紙本出刊的時間與篇幅限制而仍維持傳統的新聞套路,其間勞動形態的轉變或許還不明顯,如果報老闆還沒開始經營線上網站的話。然而這幾乎不可能,因此我們看到的變遷已經是進程的問題而非有無,特別是紙媒的發展並不樂觀(在美國,七年之內平面新聞業的營收短少了三分之一,且趨勢不止),資本必然亟思轉型,而它已經找到了方向,並且對大型傳媒集團而言更不會是問題。
在趕工中去技術化的當代新聞工作者,被迫要兼顧傳統專業與新工作要求(即時新聞),出現過勞癥狀是資本怠於承擔轉型成本的結果。因此新聞工作者唯有站出來,不僅是因為情勢所逼要保衛健康或保衛專業,同時也是爭取對轉型的發言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