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銀色蜘蛛網】老闆!我不要變成24個比利!

文/林組長

  關於我上一篇文章,是以一個廣告企劃的身份來抒發己見,但最近,我的身份有先轉變了。因為我也協助casting、製片、美術、甚至到後續的盯剪都要包辦,當然不是因為我能力出眾,只因為公司人力短缺,所以一人當兩人用。坊間這種企劃兼執行製作其實也不少,尤其是綜藝節目最需要這種多功能的人才,最好還能包剪接、後製、過音,一人生產線搞定。

圖片/stock up

  從人力管理的角度來說,這真的很符合經濟效益,但是我想主管問一句:你介不介意用預算衡量創意?或者你介不介意用美學主導敘事?

  編劇和製片本來就是兩個相抗衡的職位,編劇會有天馬行空的幻想,編織曲折離奇的美夢,但到了執行階段,製片會考量成本、人事,減約各種花費所帶來的風險,提供出最符合經濟效益的人、事、物來拍攝。當然,兩者可以互相尊重、討論,協商出最不折損劇本,又能呈現出質感的執行方案。

  不過,當我一人身兼這兩職的時候,大腦開始出現小劇場了:右腦說:「來個上山下海的大場面啦,保證有視覺震撼力!」左腦跑出來說:「別鬧了預算那麼低根本做不了!」,簡直人格分裂。在發想階段,就因為考量到後續執行上的困境扼殺了不少點子,進行創意上的自我噤聲和自我閹割。

圖片/stock up

  在影視產業的勞動階層中,通常會被簡單分成「構思」單位和「執行」單位,製作部門往往是雙方矛盾的主要戰場,製作人必須回溯到最上游:資方利益的考量,然後解決製作經濟面上的所有問題,甚至也必須對導演的執行效果負責。總之,當代影視管理中,構思能力被干涉和監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但我仍不認為因為各種經濟考量下,這樣的抗衡可以縮減到由一個人去承擔,起碼也得有兩個人互相牽制吧,不然我投手兼打者,有什麼好玩的啊!所以我說坊間有所謂一人身兼企劃和執行的狀況,就好像在一個諾大球場裡自己攻擊兼防守,再跑壘形成得分,也太弔詭了吧。

  雖說台灣因為沒有好萊塢專門化、分工化的片廠制度,讓我們在國際市場中逐漸走出小而美的獨特風格,但這種彈性化生產也是加劇「一人多用」的問題來源,如果我們不尊重生產環節中的每個專業,持續地剝削勞動人員的剩餘價值,那麼最後只會反映在產品的水準上,目前電視台大量充斥著八卦家常的談話性節目就是這個生產脈絡下的結果。

  對於一個企劃來說,最希望能有一個創作力豐富導演和執行資源豐沛的製片相互配合,讓一個好的概念可以被灌溉、發芽、茁壯。但這個速食主義的生產關係,卻不容許我們再去做更妥善的人力分配,一面壓榨勞力,一面摧殘作品,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只能說,不要讓我當24比利啊!

【作者小檔案】
1988,
不想用工作定義自身,
姑且稱之為游移在文字間的旅人。
迷戀著觀看、思索 與生活激盪出的快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