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冷乍暖,冬陽初現的十二月中旬,參加一場文化座談,轉進會場還不及就位,在座的人高談闊論,聲浪此起彼落,第一句傳進耳膜的驚人之語是,「文化創意產業是世紀最大騙局。」
十二年前,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一。2008年5月二次政黨輪替後,這個學舌英國,同時肇因於台灣內部作祟的「施政規劃」,國民黨政府不但延續,並且從次年5月起「發揚光大」。當時,行政院因應歐美金融危機對台造成的衝擊,陸續提出六種產業振興方案,最後一個就是文創。這個時後的新方案說,行政院將會責成國家發展基金匡列200億台幣,作為2009-2013年對文創產業的投資或融資。
2010年底,再有報導稱,國發基金匡列作為融資的額度,已經增加至330億元,100億支持1億以下、230億元支持1億元以上的文創投資。2011年7月,也就是選情緊繃的總統大選前夕,該筆基金已有過半發包。不久,對於文創投資盈虧必須保密七年的作法,外界指為「黑洞」、違反資訊公開的原則。到了2013年4月,立法委員及輿論(特別是《自由時報》的詳細報導)密集「質疑文建會」。
今(2014)年總統的元旦祝詞顯示,文創「政策」即將加碼進行。前年的總統新年祝詞通篇不見「創意」這個詞彙,去年雖現身四次,卻無非是不痛不養的「臺灣人用創意…年輕人發揮創意…年輕世代創意…這些活力、創意…」之類的修辭。今年元旦迥然不同,馬英九說,『我們將推動「金融挺創意」計畫…預計三年後本國銀行對創意產業的融資總額,將由新臺幣1800億元增加為3600億元…』。緊接其後,上行下效的速度幾乎史無前例,六日,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制訂「文化創意產業指數」,指今年是其「文創元年」。
七日,金融管理委員會舉辦「金融相挺,創意起飛」論壇,「拜託銀行力挺文創業」,「優惠」措施是,若貸款文創業成績優異,可以增設分行。其他配套作法包括金融研訓學院將就文創業務,開設授信與鑑定價值課程,預定三月前先行建構第一批鑑價資料庫(電影、電視與音樂),藉此減少或消除銀行因為「看不懂創意」或「不會鑑價」,致使拒絕貸款的情況。
行政院副院長參加七日的論壇,用了「創意產業化」這個名詞,但指涉不明,據新聞所說,其實就是期望金融產業承擔「社會責任」,吸收文創產品或服務的「部分風險」。稍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更進一步,重點不再僅止限於文創這個產業,此時,文創變成觸媒或說工具,而是要讓所有生產活動與服務都有文創的味道,要讓「產業文創化」:『各行各業透過文創來加值;讓台灣所有的服務與產業,都能讓使用者感受到感性與美等文創元素…科技業、傳統產業…(形象)機械化、冰冷…若能將感性與美的元素注入,將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文化藝術雖不是產業核心,但絕對能為產業加值!」。』
文化部長龍應台當日的講演題目是,〈不總動員行嗎?台灣影視音產業發展策略〉,她說發展文創必須「國家總動員…單一部會…註定失敗」。看來,在前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陳郁秀與李仁芳等人所奠定的基礎下,龍部長「百尺竿頭」,成功說服總統府、行政院與金融業,已將文創的得失當作台灣經濟的重要構成。
現在的麻煩在於,比起總統、各部會首長及金管會主委,文化人(或說文創人)浸淫相關活動更久更熟稔,何以他們竟然會將頭等興國立民,又是攸關其本業的事情,做出「世紀最大騙局」的評價?難道又是資源分配不均,致使文人酸氣再次展現而已嗎?
Zapatistas: Twenty Years After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