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

【媒改評論】給街頭守門人 堅實的基地

文/林麗雲
在今年太陽花學運有幾位台大新聞所學生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記錄各校學生奮不顧身,集體攻進立法院議場的畫面,提供了第一手新聞,之後他們組成跨校團隊,日以繼夜守候現場,隨時把學運期間重要的消息提供國人與世人。令人驚喜的是,他們新聞平台的粉絲數從八百人增加到十三萬。之後他們更記錄平台的形成與運作,於日前出版成書,名為《街頭守門人》。
《街頭守門人》一書封面
《街頭守門人》書封截圖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這個世代的青年人如何回應這個時代的課題。近十年來,新聞環境越來越艱困,包括置入性行銷、財團控制、所有權集中以及勞動條件日益惡化等等。我們不禁要問:在這樣的時代,新聞還能信嗎?好新聞是社會需要的嗎?黒夜有多長?可有照亮前路的星星?
新聞e論壇就是從這個帳篷開始的。攝影/林麗雲
新聞e論壇就是從這個帳篷開始的。攝影/林麗雲
同學輪值日夜守護新聞現場。攝影/林麗雲
同學輪值日夜守護新聞現場。攝影/林麗雲

第二,書上也可看到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環境中新世代學會對讀者負責。書中(89頁)提到,當粉絲數越來越多時,同學們相互提醒(編輯呂伊萱語)「現在貼文章出去,一秒鐘就會有幾百人看」,同學認知到「因為讀者的信任,所以我們對於發出去的訊息,相當謹慎」。提醒事項中還包括「魏揚的『揚』,是手部揚,手部揚,手部揚,不要寫錯!」。到了3月25日,他們在第一次編輯會議討論出《新聞處理準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報導事實」,必須「查證當事人」,「正確性大於即時性」,「不為任何團體宣傳」(頁96)。當粉絲數達到十萬時,他們在感謝讀者之外,也向讀者承諾會信守「報導事實」的新聞原則。

3月25日第一次編輯會議。攝影/林麗雲
3月25日第一次編輯會議。攝影/林麗雲
編輯與記者的新聞處理準則。截圖自《街頭守門人》頁96。
編輯與記者的新聞處理準則。翻攝自《街頭守門人》頁96。
第三,新世代能運用多元智能進行社會協力。商業媒體以競爭為主、卻可能限制了人類的合作分享與創新。但新世代以社會協力取代競爭,反而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第一,他們在進入議場後的第一天晚上,立即把學生佔領立法院的影片上傳到CNN 的iReport ,透過其管道把最新消息傳達給全世界,並得到廣大的廻響,後來更有跨校同學加入,人數近九十。第二,E論壇對內採扁平組織,由記者與編輯共同審稿,所有成果為共同所有。第三,他們並與其他平台合作分享,如與g0v零時政府沃草等平台形成分工的網絡,而同學也在本平台中做出數位互動式專題。
學生透過CNN的iReport公民記者影音服務,上傳立法院現場的英語連線報導。截圖自CNN iReport網站。
學生透過CNN的iReport影音服務,上傳立法院現場的英語連線報導。
截圖自CNN iReport網站。
E論壇的經驗深具啟示。從本書中可以看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有關心社會的熱情,也信奉著報導真實的價值,在自由自主的環境中學會對讀者負責。他們也能運用多元智能進行各種創新實驗。相信這些寶貴的經驗會跟著他們在未來的新聞專業之路向前走,也會成為台灣新聞界前進的力量。而且,E論壇的經驗也更顯示:好新聞不僅受到讀者肯定,更是台灣社會重要的支柱。
除了E 論壇的同學是學運期間的街頭守門人之外,其實,還有許多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對新聞懷抱理想,正時時刻刻守候著新聞現場,也是街頭守門人。但是大環境的勞動條件對他們非常不利。例如根據十月份媒體勞動權益調查報告,基層新聞工作者不只工時長,而且勞動強度高,被要求撰寫「即時新聞」以及影音新聞 (乃至一天發稿10條以上),無法專心報導,也少有深度調查的時間。同時,獨立媒體記者也因為個人負擔所有開銷而緊張,造成白髮暴增,暴飲、暴食以及爆肝。熱愛新聞工作者,可能必須長期自我剝削,或者不得不含淚選擇離開這個工作。
第一張記者證!(圖片由新聞e論壇提供)
第一張記者證。圖片提供/新聞e論壇
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讓有志於擔任街頭守門人的年輕世代,擁有堅實的基地。在這個基地中,新聞工作者有空間、有時間、有環境可以好好修補勞動力,好好充電,也好好思考公眾以及社會的需求,投入調查新聞或者嶄新的創意實踐,而這也有利傳播產業以及整體台灣社會。筆者在此提出兩個建議:
首先是媒體主應投入充份資源,培育基層新聞工作者,給予合理的勞動條件(包括薪資、工時)以及專業自主性,讓他們有一定的空間與時間,可以發展新聞議題以及開創新的呈現形式,如此才能以好的內容爭取到讀者的信任。這也有利媒體主得到社會的敬重與支持。
其次是應有社會資源投入好新聞。從E論壇的經驗可知,我們社會需要好新聞。好新聞,才能爭取讀者的信任。但好新聞需要人力與資源。正如胡元輝與羅世宏教授於《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台灣省思》一書所倡議的,當媒體主無法投入充份資源時,便需要公共資源投入。例如美國許多慈善基金會將善款投入支持新聞業。韓國則設立新聞基金,補助個人或組織,以實踐公共利益的新聞業。
總之,當我們對《街頭守門人》擊掌讚賞,高聲喝采時,也要協助建立堅定基地。因為,守門人在街頭上橫衝直撞,勇闖新聞第一現場,為社會守門把關,提供真實正確的新聞。但奔走前線的新聞戰士需要後勤補給。街頭守門人也需要有堅定的基地,才能跨出下一步,走到下一個街口,守護新聞現場,也守護台灣社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