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十七
《2012 年的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裡指出公視新製節目時數是歷年之冠,是報告開頭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談話中頗值得驕人的成績。但同時期,公視經歷了第四屆董事會延任的種種紛爭,而且經費與人事資源也未曾增加[註1],在制度條件、組織效能與資源人力皆未變的前提下,一個自身就惶惶不安的董事會如何促成公視「新製節目時數創新高」呢?難道這真的是「公視奇蹟」嗎?
我們只從公視的公開年報資料中,破解所謂的「公視奇蹟」應該只是一套「虛話」。秉持「有圖有真相」,這裡的每一個推論,都有相應的統計表格作為證據。
1. 指鹿為馬:「第一次播出」當作「全新(自己)製作」?
一般來說,年度新製節目時數可用來簡單評估比較影視部門的製作能量,
因此我們好奇,公視新製節目時數創新高的意義是公視製作能力增強了嗎?細究公視基金會各年年度報告,所謂「全年新製時數」應指當年度在公視播出全時數中,首次播放(first-run)的節目的時數。歷年報告另外匯整「全年播映時數」的資料。所以新製時數創新高的意義主要在,公視降低了重播(re-run)的節目時數。
我們把「播映時數」扣除「新製時數」便是當年度公視重播節目的時數,那麼歷年的重播率如下圖一。
圖一:公視節目重播率(時數比例)(資料來源:各年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 |
可見公視在全部播映時數中的重播節目比例是不斷下降,其中公視自製節
目(內容版權全部或主要歸屬公視所有)的重播率更是從 57%下降到 38%,這表示 2012 年的公視觀眾比過去有更多「新鮮」的節目可以看,而公視更少拿自製的節目重播。
真是可喜可賀!
是這樣嗎?
2. 真正增加的是… 跟外頭買片子
由下圖二可知,公視自製節目的時數,從 2008 年後就沒有再增加(中間一度倒退)。但是委製節目以及外片(國外節目)的時數,則有顯著而穩定的上升。可以說公視新製節目時數的增加,主要得自委製與外片增加的貢獻。
圖二:新製節目時數,按來源分類(資料來源:各年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 |
再由下圖三可知,自製節目占全年播放時數的比例與絕對數量都是走低,
而比例與量的增加的則是委製與外片,境內外購影片的數量表現波動。
圖三:播映節目時數,按來源分類(資料來源:各年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 |
3. 原因可能是… 沒錢製作節目
事實上,公視節目製作與採購的部門可動支預算,逐年下降。
(含:新聞及一般節目製作購買、節目企畫購買、節目製作播映作業,並扣除折舊與攤提。)
4. 沒錢,只能做低成本的新聞類節目
綜合以上,所謂「新製節目時數創新高」的意義,並不是公視自製節目能
力增強了,而有可能是相反:內部製作投資趨緩,表現為新製時數幾乎不增加。雖然重播減少,但實際上是整體的自製節目播映時數持續下降。
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在節目類型中推敲答案。從下圖五我們可以看到,新
製節目時數中,「新聞時事」類節目占的比例最高,但在 2008 年突增後就持平。而「生活資訊服務」類的數量與比例都有增加。「紀錄片」類節目占全時數的比例低,但逐年增加。
圖五:播映節目時數,按類型分類(資料來源:各年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 |
5. 惡性循環:新聞節目難賣,公視收入愈來愈少
一般而言,由於「新聞時事」與「生活資訊服務」類型節目具有時效性、
事件性或地域特殊性,其價值主要在提供本地觀眾即時準確的資訊,以解決或幫助理解特定生活世界的現象或問題。因此事過境遷後這樣類型的節目便失去再播映的價值,觀眾欠缺再看的動機與必要性,也不易於跨地域、跨文化傳播。但它和其他類型節目相比的好處是:製作成本較低。
公視的經費除了主要得自政府撥補,還必須一部份自籌,其中「販售收入」是公視將自有版權節目或代理發行節目的影碟或播映授權,及其週邊商品的轉售所得。僅管公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從「販售收入」的長年變化中我們可以藉之推測公視在製作上的偏向。
圖六:公視販售收入(資料來源:各年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 |
按上圖六可以看到,十年來公視節目的販售所得向下發展。但若扣掉 2003年的突增,在 2008 年前大約在一億元上下。自 2009 年起開始穩定下探,2009、2010 年的年度報告自承:「主要係因節目製作有限,有效商品已大量減少,加上市場不景氣,及學校採購預算減少等。」(黑體為本文所加)。
2011 年的反彈則是得自開發中國市場及與教育公播版權的新協定,但 2012年又再向下達歷年新低,約僅 08 年前均值的半數,顯然中國市場與新版權協定不能挽回頹勢,報告提出的解釋是:「版權業績 2012 年較過去衰退,主要是銷售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的新製節目,多為生活資訊或音樂綜藝類型,在版權市場不易爭取價格,且集數有限。本年度也欠缺市場詢問度最高、最有利於版權行銷的長集數連續劇作品,使版權銷售效益受到影響。」
如果按 2008 年以後揭露的節目發行收入資料看,衰退主要來自「版權行
銷」,而非家用與教育公播授權。
小結:別用買片澎風,投資自製節目才是王道
這幾年以來,公視自製節目投資減少,而增加了外購與委製的比例,並以製作成本較低的生活資訊與新聞類節目取代戲劇類節目。所謂的「新製節目增加」,看來只是用買來的片子澎風,更有呼攏公民之嫌。如果公視只是買片的電視台,不就加入那一堆等著低價買日韓中的戲劇與綜藝節目的衛星頻道之列,哪有可能滿足台灣社會對本地各類電視節目的需求?革除這種數字遊戲、真正擴大投資自製節目,才是剛成立的第五屆董事會與新任總經理,所要擔負起的第一個責任。
-----
[註1] 從製作資源來看,公廣集團的擴編計畫停止,政府撥付的有限預算持續未變,而公視在法定承製的原視、客台與宏觀頻道上應得的經費,由主事的原民會、客委會與僑委會撥補的額度卻逐年減少(開始承製的 2007 年至 2012 年間,少掉 10%)。從組織興革觀之,其一是公華視的整合工程延宕,促使共同資源、設備與人力無法能發揮更高效能;其二是延任的董事會長期處於「看守」狀態,難以帶領組織改造。
相關鏈結
[讀者回應] 回應張十七(請問公視董事會如何提高自製率)一文(李八九)
回應李八九一文(張十七)
-----
[註1] 從製作資源來看,公廣集團的擴編計畫停止,政府撥付的有限預算持續未變,而公視在法定承製的原視、客台與宏觀頻道上應得的經費,由主事的原民會、客委會與僑委會撥補的額度卻逐年減少(開始承製的 2007 年至 2012 年間,少掉 10%)。從組織興革觀之,其一是公華視的整合工程延宕,促使共同資源、設備與人力無法能發揮更高效能;其二是延任的董事會長期處於「看守」狀態,難以帶領組織改造。
相關鏈結
[讀者回應] 回應張十七(請問公視董事會如何提高自製率)一文(李八九)
回應李八九一文(張十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