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在某些情境下,潛意識裡的國籍意識會被喚起。國籍意識的覺察,往往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表現得更為顯著。最常遇見國籍意識抬頭的例子,就是在國外或國際體育賽事時,以國籍來區分我者與他者。依照學者B.Anderson所提出的「想像共同體」概念,代稱為經歷共同歷史文化背景的族群,在國家出現的場合,便會產生國族意識。
舉韓國為例,在1980 年代末期至90 年代初期,也是韓國面對經濟開放及國際競爭的時期,曾有些帶動當年韓國社會的關鍵字,像是「身土不二」,意指人跟居住地合一,彼此不可分隔,強調「我們(韓國)」文化的優先,使韓國國民支持本國的食物及產品。各國文化皆有自己的價值,但此觀點容易將其他國家文化排在次級位置,也誤導了韓國文化的價值來自國際間的比較,且韓國文化永遠更有優勢。韓國政府曾經藉著如此的口號來帶動愛國精神與國族意識。
但是,全球化趨勢之下,世界人口移動非常頻繁,影響國際政經交流的蓬勃發展,以及跨國組織及企業的推動。尤其是,邁入網際網路及數位媒體時代,不同社會文化混合化的加速,國界區分逐漸模糊。藉著不同目的,不同文化地區的人口移動,國家邊界間不斷產生新的灰色地帶。不僅是臺灣,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已邁入多國籍社會,這些國家電視上再現了社會人口上多國籍化的變動。
首先,舉韓國的例子,2000年代中期韓國電視台推出新住民主題的電視節目。例如,韓國SBS自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之間播放的《黃金新娘》,故事圍繞在一位越南籍新住民的家庭生活。此劇的平均收視率約為20%,最高收視率達到30.2%,當年引起了一股對定居韓國的新住民人權及種族歧視問題之改善聲浪。另外,以談話性綜藝節目而言,韓國KBS自2006年11月起製作的《美女們的嘮叨》,至2010年5月播出共有172集。此談話性節目,針對某個主題,由2 名韓籍主持人與16名外籍女性藉由對談來進行。到了2014年7月韓國JTBC播放《非正常會談(非首腦會談)》,此節目由3名韓籍藝人主持,11 名外籍人士班底交換各國不同的觀點。此節目在韓國受到矚目,中國大陸江蘇衛視並向JTBC購買版權,於2015 年4 月起每週四播出的《世界青年說》,整體節目形式與韓國原版節目相同,由大陸當地的主持人及固定人數的新住民帶節目。
台灣目前的新住民談話性節目有兩個:一、八大電視台(GTV)《WTO姐妹會》;二、東森超視《2分之1強》。其中《WTO姐妹會》於2009年3月起開播,初期以新住民女性為主,2010年起加入男性新住民,迄今每週播出五天。此節目經常探討「國際間的區域關係」、「國與國間的關係」、「新住民的台灣觀點(含家庭關係) 」、「台灣與外國的文化比較」、及其他跟性別或生活習慣有關的主題。節目每集有兩名台灣籍主持人、兩名來賓及一名專家、以及八名新住民。
在日本,1998年就有類似的電視節目。岩渕功一(Koichi Iwabuchi,2010)的一文中提到由TBS ( 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自1998 年10 月至2002年3月之間製作播放《這很奇怪ㄋㄟ日本人(ここがヘンだよ日本人)》。此節目的整體形式為兩至三位主持人,參與節目的人數為日籍與非日籍人士各有50名,兩軍團展開激烈的舌戰辯論。
上述臺灣與日本兩個新住民談話性節目,有幾個共同特徵:一、整個節目性質偏向於「吐糟之戰」,依照每集主題,出現本國(台灣/日本)及他國(國外)之間的二分對立;二、節目前提是當地的主持人及新住民之間的國籍區分,每位成員都有著不同的「好」國民標籤;三、無論是台灣或日本,都使用當地的共同語言。
差異來說,《這很奇怪ㄋㄟ日本人》偏向以日本為中心的觀點,節目中總人數達到100名,出席者多為一般民眾,以即時發言的方式來主張和辯護。《WTO姐妹會》鼓勵外國與台灣之間的對話,也呈現外國的異質。《WTO姐妹會》通常會從新住民班底中選出八位與當集主題相關的代表出席,由台灣籍主持人平均分配發言時間。
然而,筆者身為《WTO姐妹會》中的韓國代表成員之一,深深體會到此節目錄影前後氣氛截然不同。例如,錄影時,一但每位新住民成員把國旗牌掛好,棚內就冒出濃濃的國際口水戰火藥味。他們發表時都以我國的代言人的身分,或自己帶著國家代表的使命感而發言。習慣開頭加上「我們國家是…」、「我國人通常…」,意圖為發表賦予客觀或代表性,增加講話內容的可信度整個節目中,每位新住民都成為國家代表,把自己當作社會文化大使並以新住民的身分對臺灣發言。
實際上,新住民並不是與當地社會分隔的狀態。以臺灣人口結構來看定居臺灣的外籍人士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台灣移民署統計指出,2015年11月底臺灣總人口超過2340萬名,另外約71萬名(總人口3%)的外籍人士持有中華民國政府所發行的居留證在臺灣生活。不管目的為何,外籍人士在台灣長期停留過程中融入台灣社會,甚至主動將台灣推廣回母國。「台灣新住民」的生活基地仍在臺灣。不管就學或工作,甚至是台灣配偶婚姻關係等,都在台灣領土上,與台灣社會各角落互動。新住民或許能成為讓臺灣更加了解臺灣的參照,透過他們反思、回顧目前臺灣的樣貌,雖然臺灣新住民有各種國籍之別,但他們不是單純的外地人,不能忽略他們就是臺灣社會的一部份。
總言之,我認為多國籍社會中,因為國族意識的鮮明與模糊間的反覆交叉,有可能產生一體兩面的國族意識。當一個社會成員國籍開始複數化,當地人與新住民除了對制度意義上的國籍產生更明確的認知,同時也會在共同議題及認同形成,發現我者與他者之間難以清楚切割。
【作者小檔案】盧開朗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博士生,國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碩士。
曾任航空公司職員、特派記者,韓文老師,韓語學習專書作者。目前也是台韓演藝媒體人,為八大電視【WTO姊妹會】固定班底,以主持人、譯者、來賓等角色活躍於各種媒體節目活動。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