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以來,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早在雜誌上連載就引起轟動。伴隨數次電影改編,為全球觀眾建構了經典的「神探」形象。台灣民眾拜東方出版社的《福爾摩斯》系列之賜,早已認識這位住在貝克街221B號的天才神探,在其他翻譯推理小說尚未大舉進入台灣市場的年代,「福爾摩斯」更成為台灣民眾對「推理小說」的既定印象,這些推理迷也成為當今台灣推理創作的核心族群。
猶如BBC的《新世紀福爾摩斯》,推理小說改編電影、電視劇早已不稀奇,日劇《白夜行》、《流星之絆》與電影《嫌疑犯X的獻身》讓東野圭吾成為知名作家。當然,也有小說太過暢銷引起電影公司的興趣,進而談下電影版權,將故事搬上大螢幕的案例。湯姆漢克、尚雷諾和奧黛莉朵杜主演的《達文西密碼》,就讓原著小說又隨著電影上映掀起一波熱潮。
圖/wikipedia
其實,從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的暢銷排行榜上,就可看見翻譯小說和電影上映風潮相互輝映的現象。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登上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暢銷排行榜前四名,2010年《飢餓遊戲》登上金石堂排行榜第三名,《別相信任何人》獲得2011年誠品年度排行榜第一名,《格雷的50道陰影》獲得2012年誠品年度排行榜前二名、2013年金石堂年度排行榜第一名。如果暫時不論出版業者買榜的傳聞,上述資料多少可以證明影視作品確實能成功行銷原著,也可見小說與影視作品的關係密不可分。
「說故事」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元素,不同文明裡存在各式各樣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成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在現代,同一敘事可藉由不同媒體形式呈現出不同創作。許多忠實讀者自然希望小說中的故事和情節能拍成電影,將文字在腦海中交織的情節呈現在大螢幕上,實際看見心中那份感動。另一方面,電影產業需要小說文本提供敘事,降低獨自發想劇情的成本,趁著原著小說的名氣也能吸引忠實讀者進入戲院。而小說在大螢幕強力行銷下自然提升曝光程度,吸引更多讀者。出版業者也能從電影版權看見商機,因此有意願培養創作者。
那台灣呢?目前,市面上甚少改編自小說的電影作品。以推理/懸疑的類型來說,其實許多電影公司是對本土作品有興趣的,如台灣推理作家既晴的《別進地下道》、《網路凶鄰》等系列作品拍成電影,但問題在於導演沒有足夠資本買下電影版權,此計畫只能以失敗告終。一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仍需編劇轉譯,或許對現階段的台灣電影公司而言,比起買下電影版權再改編成劇本,直接請編劇寫全新的劇本,還能省下版權費用。
圖/LittleDiDi亂靠北 |
以台灣的電影產業而言,將本土小說改編為電影也許仍有限制,但如果小說創作者直接參與編劇工作,或許可作為突破此限制的策略。如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陳嘉振擔任電影《甜蜜殺機》編劇,成功將推理小說創作的能量發揮到電影上。雖然電影本身仍有諸多不完美之處,但其塑造出推理懸疑的氣氛,仍是受肯定的。又如作家劉梓潔擔綱《徵婚啟事》總編劇,細膩呈現當代都會男女的婚姻觀與愛情觀,成為此劇成功的原因之一。文學創作者跨界參與影視工作,或許能在不同場域發揮創作能量,透過跨界的對話也能產生新的火花。
然而,影視化並非一切的解藥,失敗的影視作品不僅不受票房青睞,也浪費了原著的巧思。伍臻祥的小說《宅女偵探桂香》就是改編失敗的案例。原著小說主角「桂香」是一名平凡的女大學生,故事由她打工的補習班發生竊盜事件開始,進而接觸到醫師娘謀殺事件,過程中桂香逐漸走出失戀,一路跌跌撞撞踏上學習愛的旅途。她接觸到不同的人,也重新認識身邊親人與朋友。儘管在節奏與情節設計上有些許不完美,這個故事仍然讓台北帶點懸疑與想像,又刻劃出平易近人的日常生活。
圖/Yes Movie |
作者伍臻祥與中國導演彭順合作,將《宅女偵探桂香》改編為電影,伍臻祥親自擔任編劇,由王璐丹、周渝民、任達華、天心主演,但是此作品改編電影後仍沒沒無聞,原因在於電影票房差,評價更差,在《豆瓣》上網民罵聲一片,2015年僅在台灣少數戲院上映。從電影本身來看,導演不僅沒有交代場景,影片中繁體、簡體交錯極為突兀,把主角「桂香」從平凡的女學生變成幫助警察辦案的神探卻也沒完全發揮,更失去原作對小市民日常生活的刻畫。尤其為濃縮劇情刪減許多細節,更加暴露原著在劇情設計的缺點,剪接凌亂,導致劇情銜接突兀,部分甚至前後矛盾。電影失敗如此,也難怪票房慘澹了。
【作者小檔案】
社運圈的邊緣人。
喜歡藝文活動卻當不了文青,繞一大圈之後決定當個觀察者,目標是在社會的洪流中找尋現實與理想並行的可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