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拓旻
戴上老花眼鏡,人稱「家銘哥」的吳家銘正在操作新進的 edius
數位剪接軟體,「文字過音完通常沒幾分鐘的時間,帶子就要上了。但現在趕帶,沒有以前那麼快。」過去他操作傳統線性對剪機器是行雲流水,但現在換成數位剪接系統,從最初的一竅不通甚至反抗,到硬著頭皮嘗試,但仍不太順手。
30多年前,吳家銘不是台視的正式員工。從世新電影科畢業後,他進入片場擔任攝影助理,參與製作幾部熱門的台視連續劇。
後來,台視新聞部領先同業,引進線性剪輯系統,把吳家銘找去,「老的員工摸器材會有問題,所以當時候就把我調去新聞部當剪輯,按件計酬。」初到新聞部的第一個月,他還不能馬上碰機器,每天的工作是認識政治人物的長相。在那個台視隸屬省政府的時代,「剪錯大頭畫面,是會被砍頭的!」萬一出錯,不止剪輯的人有事,主管也連帶遭殃。
影像來源/拓旻。台視記者吳家銘。
從節目部到新聞部,吳家銘鎮日埋頭剪接。剪一節午間或晚間新聞的酬勞只有100塊,但如果加上夜線新聞,一集有540塊,「算是額外的加班吧!」由於上手的快,漸漸其他新聞專題節目的剪輯也找上他,「曾經超量剪輯,比正職員工領的還多,薪資還要被打八折計算。」吳家銘說道。
危機也是轉機 吳家銘成正式員工
吳家銘提到,有次一位資深正職攝影拍了40秒的新聞畫面回到公司,但因為新聞主角是當時黨政大人物,主管交待要把分量做足,剪成50秒。「40秒的畫面怎麼剪都是這樣,我自己也是學電影,玩影像出身,我也會拍。」吳家銘決定主動出擊。結果新聞一出,攝影記者沒事,吳家銘卻第一個被開槍。
這次經驗是危機也是轉機,台視主管跟他開出條件:「那就當來當新聞部攝影,不過只能領技術工的薪資,」雖然同工不同酬,但吳家銘心想,凡事做了再說。
後來,吳家銘果真通過新聞部編內考試成為正式員工,且因為表現不錯,還逐漸被賦予重任。那時兩岸交往事務越發頻繁,許多兩岸大事件,高層都派吳家銘去跑。直到有一天,他剛剛登陸採訪時接到主管一通電話,「你回來台灣後,就準備回花蓮。」
當時台視在花蓮的地方記者開出缺額,老家就在花蓮的他,這樣的機會在過去是天賜良機,但因為在台北工作多年,老婆小孩都在台北工作、唸書,一時間如何安頓家人成了吳家銘最頭痛的問題。一直等到赴花蓮任職的第二年,一家大小才跟著回到後山。
派駐花蓮 發掘地方特色
「我在花蓮事必躬親什麼都跑,真的太累了,有時候開車不到一個小時就睡著,在路邊稍微瞇一下再上,是這樣跑新聞的。」吳家銘雖然是花蓮人,但離開花蓮太久,不僅採訪路線得重新經營,他也不斷思量什麼樣的地方新聞,會受台北編輯台青睞。
於是他抓準螢火蟲、下雪和慈濟等幾大主軸,讓花蓮地方新聞也能獲得相對應的版面。當時賞螢正夯,剛好搭上浪潮。吳家銘翻書自學,搞懂螢火蟲生態,不懂就向太魯閣管理處請益,報導一推出果然大獲觀眾喜愛。另一個收視率保證的就是降雪新聞,即使從南投上合歡山比較近,但身在花蓮的他堅持推薦自己上合歡山拍的雪景。加上勤跑基層,深耕挖掘地方的人情趣味報導,吳家銘都讓地方新聞的層次和內涵更豐富。
在花蓮待了5、6年,突然有風聲傳出台視會在政黨輪替後裁撤部分地方記者。一聽到可能縮編的消息,吳家銘趕緊請調回臺北,但他對家人有說不盡的抱歉,因為好不容易熟悉花蓮,卻又得再回臺北。
回到臺北,吳家銘繼續隨著新聞工作南征北討,期間仍是跑出不少好新聞。2005年,他與時任記者的彭愛佳遠赴峇里島採訪恐怖炸彈案,由於不少基地台受到炸彈攻擊全毀,訊號傳送受到干擾,在面目全非的峇里島,吳家銘不僅要搶時間採訪,還得面對「衛星過了!怎麼辦?」的焦慮,也是另一個難忘的採訪經驗。
走過社會劇變 生涯宛如近代史
進入台視20多年,吳家銘歷經戒嚴到民主化階段,也見證首次政黨輪替及廣電環境的劇變,深刻感受到無限電視營運的困境。在他跑新聞的生涯裡,也在見證台灣社會的近代史。就在社會催促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的聲音越來越大,台視即將脫離國營轉入民營之際,吳家銘也面臨是否優退的人生抉擇。
最後,吳家銘選擇留下,不過減薪的消息甚囂塵上,這時一通電話響了起來:
「家銘你,減薪6000元。」
「啊,怎麼那麼少?」
「不然你是聽到要減多少?」
「我聽工程部都是減到兩成。」
吳家銘可能是這場劇變下受害較輕的一個,但對於減薪,他與大部分台視人的想法相同:共體時艱。
重新出發 隨時適應新挑戰
民營化後,老台視人要進行的調適既多也難。對吳家銘來說,為了降低成本導致的新聞數量增加和品質下滑,是第一個警訊。他本身還得面對另一個重大考驗,就是攝影與剪接工作的全面數位化更新。
對於用慣線性剪接的資深攝影,要熟悉一整套新硬體和軟體,本身就是一大挑戰。不過吳家銘努力學習,不恥下問,總算慢慢上手。如此堅持的動力,其實來自於他對新聞專業的堅持,這也展現在他每天的工作中。
今年元旦,台視新聞台正式開播,對新聞即時性和報導量的要求更高了,吳家銘的工作量勢必繼續增加。之後還將面對什麼變化,吳家銘並不知道,但對他來說,念茲在茲的永遠是新聞品質。
作者介紹
拓旻,默默在台灣電視新聞產業耕耘之餘,也在政治大學新聞所過著「半菸酒生」的日子。關注媒體勞動權益與影視流行文化,為台灣傳播環境,多努力一點是一點!
作者介紹
拓旻,默默在台灣電視新聞產業耕耘之餘,也在政治大學新聞所過著「半菸酒生」的日子。關注媒體勞動權益與影視流行文化,為台灣傳播環境,多努力一點是一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