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第六期 共國際|美國與台灣傳媒的委內瑞拉形象

文/馮建三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卸任美國總統後,創設非營利組織,年度預算二十餘億台幣。1998年以來,「卡特中心」派員進入委內瑞拉,觀察委國迄今的六次大選或公投後,無不發佈報告。該中心說,委國1998年以來啟動的自動記票系統,效率及公正性世界第一,它迄今未曾指控委國選舉過程有操縱或舞弊之事,包括今年4月大選。



2013年委內瑞拉總統大選在4月14日舉行,執政黨候選人馬杜羅(Maduro, Nicolas)勝出,得票率50.7%,低於預期至少6%。雖然選贏、世界各國已經通電祝賀或承認,但美國不肯承認,並且反其道而行,呼應在野黨選敗選人卡普利萊斯(Henrique Capriles Radonski)的無理要求。到了六月十二日,即便委國選委會如期核計票數,確認馬杜羅當選無誤後,華府仍不鬆口。

稍後在亞洲,馬來西亞5月5日大選,執政黨得票率46.7%,低於在野聯盟的50.1%,但因選舉制度使然,仍可主掌國政,美國則立刻承認,無視於賄選舞弊傳聞甚囂塵上,已至執政黨亦不好完全否認的程度。

馬國與委國的東西對比,非常強烈。委內瑞拉「社會主義統合黨」正大光明,勝選不被承認;馬來西亞「國民陣線」疑似偷雞摸狗,形勝實輸竟獲首肯。


美國政府與媒體的偏頗

美國政府不公正,美國主流傳媒的表現,同樣大有偏差。委國的4月大選後十多天,美國華盛頓智庫「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已在26日發佈統計分析,指出即便如同卡普利萊斯的要求,重新稽核所有投票機器,卡氏因計算錯誤而翻盤的機會,僅只是25千兆分之一。這個分析的新聞稿連同完整報告,對外發佈兩次,許多拉美與西班牙媒體予以引述,但美國媒體全無提及。曾有美報記者告知該報告的兩位作者,指其主編拒絕刊登他們的統計分析。

5月14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退休教授、也是傳媒研究者赫曼(Edward Herman),與他合寫《製造共識:大眾傳媒政治經濟學》的麻省理工學院杭士基(Noam Chomsky)教授,以及導演史東(Oliver Stone)、摩爾(Michael Moore)等十多位傳媒或拉美研究專家,聯名寫信給《紐約時報》,一週內得到1079人響應。

該信引述《紐時》的自我期許:「雖說大量文字每日川流不息,個別用語及詞彙或許算不了什麼,但使用什麼語言,非常重要。假使新聞組織接受了政府說話的方式,它們似乎也就接受了政府的思考方向。對於紐時來說,決定用哪些語言,承載了更為重要的份量。」既然如此,他們不解,何以過去四年以來,《紐時》至少有十五篇新聞或評論,形容甫於3月辭世的委國前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是「獨裁者」(autocrat)、「鐵腕暴君」(despot)、「專制統治者」(authoritarian ruler)與「軍事元首」(caudillo)。查維茲與美國總統不同樣都是通過選舉產生嗎?何況查維茲贏的票數很多,去年十月是差距最小的一次,但也贏了9%。

與查維茲相比,《紐時》對待通過非法手段取得政權的總統,反而親善許多,咄咄怪事。宏都拉斯在2009年6月28日發生政變,波爾菲里奧‧洛沃(Porfirio Lobo)推翻了民選總統,但他得到的是中性稱呼。紐時說他是「新的、實際上的、臨時的」總統。出於美國政府的默許,軍方拒絕前總統塞拉亞(M. Zelaya)恢復大位後,宏國政府在大肆鎮壓人民與檢查新聞的情境下,改選總統。當時,許多國際觀察團如「卡特中心」咸感憤怒,紛紛杯葛該次大選。洛沃當選後,宏都拉斯的軍警仍然經常殺害民眾。反之,即便人權團體也批評查維茲政府,但委國並無國家軍警、國安人員濫殺百姓!


台灣媒體是善意缺席?

這些事實的比對,讓人驚訝。就算紐時不同意委國的實質民主成就,但宏都拉斯違反民主之處,相比於委國,嚴重的不成比例。前引信函只請紐時自己檢討,沒有說紐時在這件事情乃至其他外交新聞,遵循華府設定的框架,多於質疑。紐時優厚宏都拉斯,污衊委內瑞拉,浪擲虛名、辜負讀者的信任事小,紐時若因此無法增加或流失讀者,只是自作自受。但是,查維茲政權搏鬥舊有官僚及昔日統治菁英的成績,鼓舞人心、足以成為另類發展路徑的重要參照,不但沒有得到公正的報導,反而成為抹黑的材料!紐時在內的主流輿論見不得人好,混淆視聽,世人之失!

台灣的國際新聞質量不高,眾所周知。四家綜合報紙在委內瑞拉去年10月大選後的次日新聞,《共誌》第五期曾作淺析。其後查維茲去世、委國總統改選,四報在3月7至9日,4月16日,均曾報導或評論。總計兩起事件,報導篇幅最少的是《蘋果日報》(四千字出頭),五千字的《聯合報》次之,《自由時報》約在五千五,《中國時報》最多,達九千餘言。

紐時的報導或評論雖多,但卻傳達失真或甚至相反的認知。相比之下,我國較少或沒有報導,反而不妨諷刺地理解為,這是善意的缺席,無心插柳的「與人為善」!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壞事傳千里,誰說不是呢?《聯合晚報》3月6日率先刊登查維茲死訊,但斗大的標題赫然是:〈挺他的窮人依然窮〉。這個評斷完全背離事實:1998年,也就是查維茲執政前一年,委國基尼系數(愈高愈不平等)是0.4865,到了2011年已經下降至0.3902(除古巴外,拉美最低。英、美與香港是0.41、0.45與 0.537),原因之一是該國投入教育、醫療、住房及其他社會福利的支出,在1998年佔了國民生產毛額的11%左右,至2011年已達23%。再者,在查維茲執政以前十四年,委國的人均實質所得,平均一年減少0.8%,查維茲執政的十四年,增加1.4%(假使扣除2002/03年間,因為舊統治階級發動石油罷工,致使委國蒙受的重大損失,則經濟成長率是2.5%)。這個成績相較於常被美國引為拉美模範的智利,不但經濟實質增長尚不遜色(表一),經濟果實的分配成績,更是明顯超前。

 表一  委內瑞拉與智利的經濟成長與分配(基尼係數),1998-2011
國名
經濟成長率(%)
 經濟分配: 基尼係數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委內瑞拉
0.3
-6.0
3.7
3.4
-8.9*
-7.8*
18.3
10.3
9.9
8.8
5.3
-3.2
-1.5
4.2
.390/2011
智利
3.2
-0.8
4.5
3.3
2.2
4.0
6.0
5.6
4.6
4.6
3.7
-1.0
6.1
6.0
.550/2010

委內瑞拉石油(佔委國經濟產值約1/3),其工會當時仍為傳統菁英控制,20024月加入政變、12月發起罷工至20032月底,因此這兩年經濟大幅衰退。


《蘋果》則在3月8日獨家引述英國《泰晤士報》等來源,栽贓死者、未曾查證,作此抹黑:〈執政14年成巨富 查維茲留600億遺產〉。雖然英美網民查證後,很快就指出,此說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中國時報》的報導量最多,言論尚屬持平,放在台灣,居然也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3月7日,即便也許是杞人憂天?惟其社論尚稱平實。它的標題是〈後查維茲時代  拉美左派群龍無首〉,內文則指查維茲出任總統後,「暴露了過去文人治理的貪腐,也終結了治理無能的兩黨政治…執政期間,赤貧人口減少一半…美國對查維茲極端厭惡,但他…區域內受到尊敬…」。惟突兀的是,中時是台灣唯一在拉美派有特派員的傳媒,但其新聞不比外電真實,評論常比前引社論偏頗。比如,4月10日,委內瑞拉總統補選前夕,該報特派員指最新民調說,查維茲接班人馬杜羅支持度34.9%,落後卡普里萊斯的39.7%。耐人尋味的是,與該新聞幾乎同時發佈,來自路透社與美聯社的外電,當時都還顯示,各家調仍然預測馬杜羅不但超前,而且領先兩個數字!


拉美經驗十足珍貴

對於委內瑞拉的執政社會主義黨,台灣與世界各國的主流傳媒是同步的,並不落後,它們常有錯失或不公允的報導,何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委國境內傳媒更是敵視查維茲路線。我們不妨說,這是某種統治者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跨國串連。

依據委國中央選委會的統計,2012年總統大選前,該國的111家電視台有61家屬於私人部門(規模較大),13家是公共部門,另有37家社區電視,後二者所佔觀眾收視份額較低,約在一成之譜。AM 收音機是 172 家私人,25家是公共。FM 電台 466 家私人,82家公共,另有243家社區台。報紙有大約100家,其中20% 挺政府或平衡,其餘壓倒性地屬於反對陣營。顯然,委國傳媒大致還牢牢控制在舊有統治集團的手中,雖然前引成績已經是十多年的改革成果:2000年的《有機電信法》建立社區傳媒權、2002年的《開放社區電臺和電視臺廣播裁定文》界定了傳媒產製必須以社區與獨立製作的內容優先、2006年以《廣播電視社會責任局部改革法》「提升公民的積極與直接參與」。這些非商業的傳媒,營運資金部分取自社會捐贈,部分由石油公司國有化之後,提撥部分收入挹注,另有一些也從公益廣告取得經費。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新電台大多獨立經營,不受政府指揮,表現在許多節目仍然高調批評查維茲與政府。

世局變動不居,但以拉美近十多年的變化,意義與潛力最見深刻,特別是委內瑞拉。拉美若能有所成就,人類出路、更好的出路,就會多一個可行可喜的選項。台灣與美國傳媒不肯就此著力,就連委國傳媒至今也是抵制多,共襄盛舉少,致使傳媒應有的監督功能,常有墮落為信口雌黃的危險。雖然,如同其經濟與社福改善,以及草根民主參與的重視與提倡,委國的傳媒生態也在改變。套句曾是鋼鐵工人,目前任教美國天普大學,也曾深入委國蹲點調查的李‧亞池(Lee Artz)教授的用語,委國模式是「打造國家,推進革命」,包括推動傳媒改造的革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