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全新的媒體/文化批評雜誌。
這本雜誌的目標讀者是十六歲到二十六歲,對於媒體/文化的進步改革有著熱情和激情的年輕人,以及對於媒體/文化的進步改革保持熱情和激情的十六歲以下和二十六歲以上的所有人。
出版這本雜誌,是一場媒體/文化改革的實驗。實驗結果雖難以預料,但我們確定:
這不是一本學術雜誌。我們不希望雜誌內容有太多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專業成分,但我們希望學術背景和資源能夠幫助我們對當代的媒體/文化現象提出批判性的觀點和分析。
這不是一本藝文雜誌。我們不希望雜誌內容有某種菁英文青的刻意姿態,但我們試圖提供深度的、建設性的,以及能夠跟媒體/文化產業和整體社會脈動發生關係的書評、影評、樂評與各種文本評論。
這不是一本宣傳雜誌。我們不希望雜誌內容只是單面向的媒體改革教條或老調,但我們意欲透過對於國內外媒體/文化生態、政策、人物和改革案例的報導與解讀,為所有關心台灣媒體/文化的人們提供思考泉源和行動力量。
對於關注和投入媒體改革多年的我們來說,這也是一條新的運動路線。我們企圖:
建立新的進步學術與年輕公民的關係。媒體改革不只是學術專業內的事,而應該是所有公民的事,我們尤其期待於年輕公民。我們期許自己扮演有機知識份子,避免學術專業的高高在上,與青年朋友站得更近,彼此學習,共同思考,一起行動。這是「共」的第一層意思。
開發新的媒體/文化改革論述。我們始終相信,資源分配與公共干預是媒體/文化改革的關鍵,但我們也認為,改革議題和改革火苗無所不在。我們希望以多元視角開啟更廣泛的社會傳播和溝通(COMMunication),也讓青年朋友自己說話(閩南語發音「共」),使新的媒改論述得以萌芽、成形,也為民間自發或潛在的青年改革行動者培力。這是「共」的第二層意思。
創造新的民主媒體環境與文化。媒體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設與發展以服務公眾為宗旨的媒體系統,促進台灣社會邁向真正的民主。我們期待,並將致力於一個民主的、共享的、公共的文化在民間生根茁壯。這是「共」的第三層意思。
於是我們創刊《共誌》(COMMagazin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