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4日

【Forget Elegance】Feminist, Around 40

蔡如音
圖/Pidang Wu

1970年代末就關注年輕女性的文化參與、經濟活動的英國文化研究學者Angela McRobbie曾經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裡揭露了一個複雜的心情。她覺得自己的「領域」離十五歲女兒的真實生活太近了,這種焦慮會在某些時刻特別明顯,像是三更半夜驅車前往不熟悉的北倫敦郊區,在女兒指定卻沒把握的街角,等待某大型倉庫的瑞舞派對結束。家長才會冒的冷汗,滴在無數肯定女孩參與次文化的研究書寫。她甚至感嘆,「I am too old」。[1]

2016年6月10日

【最好與最壞的時代】我讀山崎豐子《命運之人》

命運無可隨人  唯能使命向前

文/劉嘉偉

第一次讀《命運之人》,是在2013年當兵的時候。故事主角弓成亮太是《每朝新聞》政治部的王牌記者,小說的第一部寫弓成揭發美、日兩國在沖繩回歸談判時,存在著欺瞞國人的外交密約。


身為記者的弓成向大眾傳遞了真相,並捍衛「知的權利」。然而,弓成也因為在取得資料的過程,與外務省的事務官三木昭子有了不倫的戀情,因此遭到國家機器抓著把柄,發動政治性反擊。

2016年6月2日

【銀色蜘蛛網】離職就離職,哪裏有這麼多為什麼?

文/林組長


「主管,謝謝你長期以來的照顧,我因為個人生涯規劃的關係,決定就職到這個月底。」一封辭呈,三段謝言,我離職了。

聽到這消息後,一卡車的問號排山倒海而來:「為什麼要走?」「是不是工作壓力太大?」「是不是薪水太低?」「是不是想換個環境?」我被迫也確實該要好好思考這些問題。但在之前,我先問了三個簡單的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哪裡?

2016年5月30日

【奈落人生】那一夜,你我皆魚民:關於演唱會的儀式想像

文/賴筱茜
圖/風雲唱片提供/Photographs / sho (RAKU MUSIC)


這大概是我參與過最累也最愉悅的演出,SAKANAQUARIUM 2015-2016 "NF Records launch tour" 台北演唱會。

伴隨被樂音與節奏擠壓出的狂喜,沒有運動習慣的我竟然神力湧現,就這樣跟著現場一千多人起舞、狂跳兩個半小時。當下不覺疲憊,結束後才被淋漓的汗水與痠疼的肌肉喚回現實。「累啊......」龐大的失落感取代滿腔的熱情,瞬即融成一團爛泥,生理與心理的界限,在魚韻的演唱會充分感受到了。

【Feng Shui Abbey】我看BBC 2的「重回昔日週末時光」

庶民歷史是什麼?從物件本身到它們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文、圖/蔡蕙如


身為一個物件愛好者(每週至少去一輪慈善二手店)與物件共誌「專欄作家」(超過半年才寫得出一篇)的視角是不太相同的,特別是當半年才寫得出一次,這種後者的角色出現時會特別感受到這種差異感。